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2012-07-16 11:11张体勤姜道奎
华东经济管理 2012年7期
关键词:竞争力指标体系因子

张体勤,姜道奎

(1.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引 言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大致经历了资本决定论阶段、技术决定论阶段和人力资本论阶段,目前是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阶段,即新经济增长阶段。新经济增长理论尤其重视知识以及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特别是大量人力资本的整合价值[1],因此,新经济增长时代又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以及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高劳动对象的利用率,从而节约自然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出现对全球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创新为经济发展灵魂和内在动力的新经济时代使得高层次创新人才成为稀缺战略资源,对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价值给予了重新诠释。

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为人力资本理论所证实[2-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高层次创新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新经济增长的核心资源,一个国家在全球化竞争中能否取得并占据主动和优势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人才的规模和水平[4]。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科技层次与其人才队伍状况密切相关,培养与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成为所有国家优先考虑的问题[5]。世界上多数国家也开始对培养、引进以及保留高层次创新人才给予大量关注。对于今天的大多数组织来说,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对一个动态、复杂和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获取、开发、使用以及保持一支关键人才队伍已经成为每个组织都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6]。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决定了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将贯穿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漫长过程的始终,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问题。

对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界定,可以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进行。从内涵上讲,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是指对经济、科技产生重大影响、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即高层次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并作出特殊社会贡献的特征。从外延上讲,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是那些从事知识创新的拔尖人才、从事技术创新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从事知识传播的教育人才和中介服务人才以及从事知识和技术应用的人才[7]。然而,对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评价,由于区域差异的巨大性,难以形成统一的衡量标准。如何客观评价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的现状,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分析等研究方法,建立了高层次创新人才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并依据该指标体系,选取东部沿海9省(市)的数据为基础做了评价。构建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首先,建立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是人才政策效果考察的基础;其次,科学、合理的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是区域比较的前提;再次,客观、准确评估高层次创新人才状况是人才政策出台的依据。本研究得出了评价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的三个基础因子,以及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状况的排序和聚类结果,为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提供了一种客观可操作方法,并为研究和评价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状况提供了一种思路和依据。

二、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统计指标体系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统计指标仅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现象,而社会经济现象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要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就必须建立一个客观、系统、有效的评价体系,必须明确设计原则,然后才是在原则基础上确定指标内容及指标间关系。设计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事物的特点,每一个指标的设计都符合统计指标的设计要求。为能准确反映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状况,进而制定科学的人才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守科学性原则。首先,在评价指标选取上,指标的选取必须科学,反映竞争力本质内容;其次,在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上,尽量减少评价误差,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二)系统性原则

影响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的因素很多,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对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的维度进行全面考察,确保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和测度研究对象的全面特征和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充分评估人才的系统特征,遵循其本质特性以及内在的逻辑性,而不是指标的罗列堆砌,因此还需要将评价指标体系合理地分为若干个维度和层次。

(三)可比性原则

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不同空间、不同时期可比。建立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必须使同一层面上的评价体系具有可比性。一方面,在指标量化上一般采用易于比较的相对数、比例数、指数等相对指标;另一方面,必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反映竞争力的核心,确保不同区域或者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状况的可比性。

三、指标统计变量的选取及研究方法

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根据自身特点,通过人才战略、人才政策、人才配置和人才队伍建设而表现出来的吸引、利用高层次创新人才、促进区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国内外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研究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文献相对较少,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更少。但与人才、竞争力有关的评价研究,如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李庭辉,2010;赵希男,2009;等)、城市竞争力评价(宁越敏,2001;王影,2010;等)、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肖智,2010)、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桂昭明,2002;等)等还是做了一些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没有。另外,以往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之处:①在评价指标的筛选方面,主观性较强;②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方面,主观片面性较多;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应用研究不足。

地区经济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引进并利用高层次创新人才。竞争力(competitiveness)的评价很大程度是评价生产力水平(productivity)。生产力水平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efficiency)意味着如何用最少量的资源投入创造最大的产出。因此,竞争力包含了效率(effi⁃ciency)和效力(effectiveness)两层含义。此外,竞争力还必须转化成实际的经济利润,最终显示出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水平。因此,竞争力包含了生产力水平、效率和盈利能力三个方面的要素。因此,这里通过生产力水平来衡量投入和产出关系,进而衡量地区的创新人才竞争力水平。然而,投入因素不仅仅包含人力、资本等直接的因素,还包含了环境等内容[8]。因此,高层次区域人才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包含了人才本体、人才效能和人才环境三层涵义[9]。本研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的本质,并结合我国国情,选择人力投入、科技产出水平、科研环境等十类要素作为衡量我国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1) 人力投入。该要素是反映一个地区的人才投入的水平,考察人才数量的多少。选择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高层次创新人才比例、在学研究生数指标,由于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高层次创新人才比例需要通过调查获得,这里以科学研究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指标衡量。

(2)财力投入。该要素是反映一个地区的财力投入的水平,考察对人才竞争力经济因素的支持。选择科学技术研究投入、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科技活动经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及人均教育支出,同样以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与GDP比例指标衡量科学技术研究投入、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3)人才分布。该要素是反映一个地区的人才集中程度,考察人才的集聚水平。选择人才分布系数来衡量,人才分布系数由计算得到[10]。

(4)产出水平。该要素是反映一个地区的人才投入的产出水平,考察人才竞争力的效率水平。选择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数量、国际国内论文总数、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专利授权量占申请量比例、研发人员人均发明专利数指标。

(5)成果市场化。该要素是反映一个地区的人才产出市场化水平,考察人才竞争力的市场转化能力维度。选择科技成果转化率、万人技术市场成交额、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比重指标,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易得到,这里以高新技术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替代[11]。

(6)产业化水平。该要素是反映一个地区的人才产出的产业化水平,考察人才竞争力的产业维度;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指标,以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值、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衡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

(7)科研环境。该要素是反映一个地区的人才科研环境,考察地区的人才竞争力的科研服务维度。选择研究生培养机构数、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重点学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实验室数量指标。

(8)发展方式。该要素是反映一个地区的人才对生产生活的贡献能力,考察人才竞争力的科技服务能力。选择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综合能耗产出率指标。

(9)生活环境。该要素是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活环境水平,考察人才竞争力的生产生活服务维度。选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标。

(10)文化氛围。该要素是反映一个地区对人才的文化服务能力,考察人才竞争力的文化服务维度。选择拥有公共图书馆与文化馆数指标,主要包含文化馆、文化站、艺术团体、剧场、图书馆及博物馆数量。

本研究初步汇总了测量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的35个可得测量指标,其中13个为单一客观测量指标,22个为综合客观比例指标。研究指标从人才本体、人才效能及人才环境三个方面反映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相关状况,涉及人才投入、人才效能、人才环境等层面。研究将使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涉及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的35个可得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指标数据分析结果筛选指标,最大程度地提取反映研究目的的相关信息,最后得到正式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

四、基于因子分析的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

(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各项指标通常还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会导致被评价对象信息的重复使用,从而降低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相关分析是通过对各个评价指标间的相关分析,删除一些相关系数较大且相关关系显著的评价指标,消除评价指标所反应的信息重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12]。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X2与Z2、Z5;X3与 Y2、Y3、Y10、Y11、Z10;X4与 X7、Y5、Y12;X7、Y5、 Y6、 Y12、 Z6; X9与 Y1、 Y2、 Y3、 Y10、 Y11、 Z1、 Z4、 Z5、Z8;Y1与 Y3、Y4、Y10、Y11、Z1、Z4、Z5;Y2与 Y3、Y10、Y11、Z1、Z4、Z10;Y3与 Y10、Y11、Z1、Z4、Z10;Y4与 Z5、Z11;Y5与Y6、Y8、Y12、Z6;Y6与 Y8、Y12、Z6;Y10与 Y11、Z1、Z4、Z10;Y11与 Z1、Z4、Z10;Y12与 Z6;Z1与 Z4、Z10;Z2与 Z6、Z11;Z4与Z10;Z5与Z8、Z11;Z6与Z11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比较发现,删除指标X3(在学研究生数)、X7(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X9(人均教育支出)、Y1(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Y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数量)、Y3(国际国内论文总数)、Y5(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Y10(万人技术市场成交额)、Y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Z4(国家级重点学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实验室数量)、Z5(劳动生产率)、Z6(资本生产率)、Z1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Z11(拥有公共图书馆与文化馆数)后不影响总体指标的反映水平(表1、表2)。因此删除这13个指标后剩余21个指标进行下一步分析。

表1 剔除指标后的相关系数

表2 筛选后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

(二)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的因子分析及应用

将21个原始统计指标体系用主成份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和正交旋转法抽取因子,按照方差最大化旋转。结果显示指标X1(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Z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共同度较低,删除该两项指标,剩余19项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析出5个公共因子,这5个公共因子提取了总方差变异95.96%的数据信息。由于提取4个公共因子就已经反映83.70%的信息,所以提取4个公共因子就可以了(表3、表4)。由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结构可知,X4等5个统计指标在因子F1上产生较高的载荷,这5个指标反映了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的科研维度,因此将其命名为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的科研因子;Y4分别为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比重、研究生培养机构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因子F2上具有较高的载荷,这二个指标反映了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的技术维度,因此将其命名为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的技术因子;X2为高层次创新人才比例、高层次创新人才集中度、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它在因子F3上产生较高的载荷,反映了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的人才基础,将其命名为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的人才因子;X8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综合能耗产出率,反映了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的环境维度,将其命名为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的环境因子。

表3 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因子提取方差

表4 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旋转后因子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系数可以得到F1、F2、F3、F4的表达式:

以特征值贡献率为权重,综合因子得分计算公式为:F=0.2451F1+0.2198F2+0.2171F3+0.1550F4。通过计算各样本的综合因子得分及排序,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如表5。

表5 2008年东部沿海9省市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变化

五、结果评价

运用建立的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对国内东部沿海地区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建设现状的评价。以2008年东部沿海9省市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竞争力状况为研究对象,以已有19个相关统计指标为基础,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经过指标的筛选、调整形成一套包括17个统计指标的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应用因子分析得出了评价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状况的四个因子,即科研基础因子、科技成果因子、创新人才因子及环境保障因子。四个因子统计意义突出,信息内涵分散,解释了总方差变异的83.70%的信息,挖掘出了统计数据的大部分内涵,基本涵盖了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助于简化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为研究创新人才及竞争力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计算综合因子得分,得出了我国东部沿海高层次创新人才竞争力状况评价排序。从数据分析结论看,高层次创新人才竞争力状况好的区域还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等人才、科研及技术水平较高的省市,一方面这些区域在人才重量、人才效能上具有较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家在科研环境、资金投入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增强了区域创新人才的竞争实力。结合综合因子得分及公共因子具体数值来看,地区高层次创新人才竞争力总体水平及子因素排列差别不大,即总体上竞争力状况与各个维度的竞争状况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另外还可以看出,高层次创新人才竞争力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科研、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对地区的人才竞争力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这种状况在上海、北京与广东、江苏的差异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广东、山东、江苏虽然经济总量很高,但在经济发展质量、科研技术水平、科技人才实力等方面却远不如上海、北京等地区,这也说明了创新人才的竞争力与经济存在很大关系,但有时也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研究有助于从创新人才竞争力的各个维度做出判断,对人才理论的研究、人才实践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六、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在现有对竞争力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竞争力的内涵,建立了高层次区域创新型人才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框架;②以我国东部沿海省市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查询年鉴、公报及计算等对评价体系作了检验,通过多元分析最终确立了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并对我国沿海省市作了评价;③本文理论研究及实践意义为我国人才的引进、培养及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由于知识水平和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局限之处。本文主要采用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限于统计年鉴目前已有的规定内容,尚有其他相关重要测量指标数据难以获取,仅能得到相对条件下的相对结论。随着我国人才、统计指标的健全和完善,相信将会取得更精确的评估结论。另外,本文以某些指标替代某些不能获取数据的指标,虽说一定程度上测量了目标指标,但在多大程度上测量尚且未知。由于目前统计数据尚难以覆盖“高层次区域创新人才竞争力”的全部内涵,因此,使用专家评估获取定性指标可以作为前者有益的补充。因此,下一步推动此方面研究的开展也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1]Romer P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71-10.

[2]Lucas E Robert J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3-42.

[3]姜道奎,柏群,张体勤.区域人力资本提升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23(5):75-78.

[4]Schuler R S,Susan S E,Jackson Tarique I.Global talent man⁃agement and global talent challenges:Strategic opportunities for IHRM[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0,(10):461-472.

[5]Jeon D S,Menicucci D.Money,fame and the allocation of tal⁃ent:Brain drain and the institution of science[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08,66(314):558-581.

[6]Hartmann E,Feisel E,Schober H.Talent management of west⁃ern MNCs in China:Balancing global integration and local re⁃sponsiveness[J].Journa of World Business,2010,45(2):160-178.

[7]张凤华,张体勤,姜道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及需求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1):12-14.

[8]Chou Y C,Hsu Y Y,Yen H Y.Human resource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alyzing competitiveness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8,30(2):141-153.

[9]陶锦莉,郑洁.长三角地区人才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9):21-25.

[10]廖建桥,黄书毅,刘智强.中国区域人才集聚合理性及其评价——中美500强企业地区分布的对比视角[J].经济管理,2007,29(19):76-81.

[11]甄守业,方涛,刘方玉,等.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率研究[G]//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9:146-151.

[12]范柏乃,单世涛,陆长生.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20(6):663-668.

猜你喜欢
竞争力指标体系因子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