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本位作用

2012-07-14 13:20仇莺璇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5期
关键词:审计报告审计工作领导

仇莺璇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是对被审计对象在工作过程中管理、决策和能力的综合评价,其手段基本上是从部门经济情况和相关法规制度入手,最终统观全局,达到鉴证、评价的目的。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新时期党中央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制约、完善领导干部管理监督机制、提高领导干部治国理政水平、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鉴于其重要性,上至中央机关,下到企事业单位,大多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而审计只有做到客观、公允、据实评价,才能为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进行的考核提供依据,为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和办案查证提供参考。因此,要使经济责任审计不流于形式并保证其质量和成果的运用,就必须重视审计接受条件、规范审计过程、科学审计方法、适时审计更新这些环节。

一、接受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

接受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是保质、保量完成整个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并牵涉到审计结果影响的好坏及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杜绝一切人情化、简单化等因素的干扰。

(一)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领导

根据相关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之前,需由组织部或上级领导明确授权,经被审部门(人员)、主管领导签字认可,审计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报主管审计的领导审批,签订审计立项书。对于敏感性的重大待查问题,必要时上级领导要以文字和署名形式确认,可使审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畏难情绪。通过加强领导,切实保证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二)审计部门的内在要求

对于审计部门自身而言,要加强人本管理,建立择优用人机制,提高审计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强化审计职能。审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偏袒任何一方,要用好手中的权利,工作到位而不越位,更不能因私利或私人矛盾等擅自滥用职权。

(三)被审部门(人员)的配合程度

被审部门(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要正确,在审计过程中应予以积极配合,提供的账簿、发票、相关文件规定等原始证据必须真实、合法,内容清楚完整,必要时以签字作证。通过审前调查、预测审计风险,对于被审单位制度薄弱,账证等原始凭证不齐全,会计核算不合理等过多不确定因素而导致审计风险特别大的,且审计本身又无法解决的,对该单位要延期审计,待其自查整改后,再开展审计工作。仍旧无法提供完整、真实的原始资料的,审计部门有权拒绝,并向上级汇报。

(四)审计制度的实质性保障

为保证审计报告的公允性和客观性,审计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章制度的要求建立适合本单位特点和干部管理需要的审计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正式发文严格执行,并根据需要适时修订和完善,真正意义上做到有规定必实施,确保无虚伪性规定的负面影响。明确审计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避免互相推诿,积极发挥各部门主动性。

二、进一步规范审计过程,科学审计方法

“方法过程论”认为审计是“为确定关于经济行为及经济现象的结论和所制定的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对于这种结论有关的证据进行客观收集、评定,并将结果传达给相关利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这一定义明确推翻了“查账论”在审计理论界的统治地位,直到今天,它仍被大多数人认同为“最具代表性”的审计定义。可见,审计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其期望值已不仅局限于从查账得到相关经济活动及其记录来得到审计结论,而是更注重审计这一过程的系统性、审计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审计成果的运用价值。

作为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发挥得好坏对制约领导干部权力、完善领导干部管理监督机制、提高领导干部治国理政水平、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有重要影响。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方法及其成果的运用非常重要。

(一)审计内容的合理侧重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自然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但经济行为不仅仅是花了多少钱的问题,还包括是否需要花钱和花钱办事的效果。因此,对于已购置设备的使用、报废、保值、增值;债权、债务的合理性;经营损益的正常度;关于对钱、账、物决策的民主知情程度等,审计也需要关注和重视。这样才能比较客观、综合地了解干部的经济责任情况。同时,经济责任审计不是财务收支审计,有些审计内容过多,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特别是分不清被审人员责任还是其部门集体责任,违背了审计重要性原则。

(二)保持适度的审计频率

审计部门往往是接到组织部委托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由于一些干部任职时间较长,审计期间拉得过长,审计任务繁重,工作无法细化,有时只能不合理地缩短审计期间,取证仓促,审计质量有限,评价也不一定合理公正。有时,即便通过审计发现了问题,也会因审计的滞后性而无法及时挽回损失。因此,审计要有适度的频率,特别是高危敏感部门,不一定非要等到干部离任或固定审计频率,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适时、适度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部门要扩大宣传,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做到既对工作负责,也对每一位被审人员负责。

(三)适时突破审计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通常局限于经营管理,不利于发挥干部工作创新的积极性。不少干部有这样的自保意识: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上级拨多少钱,只要部门省着点花,财务上符合要求就可以了,这样当官才安稳,工作按部就班,丧失领导的进取意识。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审计没有将发展目标、经济指标、资产负债率、新产品开发率和利润及利税增长率、总资产报酬率等经济效益作为其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审计报告没能较好地体现干部的政绩,今后也不利于充分发挥领导才智。因此,审计重点要适时突破,让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是监督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以数据、事实为依据,展现干部才能的媒介,为干部的监督、管理做好服务工作,真正体现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职能特点。

(四)技术方法的科学更新

审计技术经历了财务检查、账项基础型审计、制度基础型审计、管理导向型审计、风险导向型审计等发展过程。然而,如今不少审计部门的审计方法仍以账项基础型审计为主,少量添加了制度基础和管理导向的成分,审计效率不高,也不全面,对需要细究的重点却因为时间、精力等原因而无法深入。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要做好由制度基础审计、管理导向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方法的转变。同时,要积极为审计工作的电脑辅助化、软件化、网络化不断探索,创造条件。

无论审计技术发展到哪个阶段,都要与实际相切合。针对不同的企、事业单位,不同的部门,审计的内容、重点、评价指标都可能不同,审计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方法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对于审计人员而言,遇到不同问题采用不同审计方法来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这本身就是一种技术。

(五)规范审计基本程序

审计工作是繁琐的,为提高工作效率,有些审计人员会省去自认为不必要的程序。尽管具体事宜有具体解决方法,但为了保证审计质量,有些程序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是不能轻易省略的。

(1)审计公告

审计立项后,通常要在不少于三天的时间内进行审前公告并保证合理的公告范围。对于来电、来访等各种形式反映的内容要慎重考虑,必要时应与纪委做好协调,通力合作。公告期满后,发放审计通知书,确定审计进场时间。

(2)审前见面会

审前以见面会的形式与被审人员及其部门管理钱、账、物并参与经济决策的相关责任人面对面交流,有助于消除误解,减少分歧,便于审计人员更好地了解该部门,为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打下基础。

(3)制订审计实施方案

通过实施控制测试,对被审单位管理控制的薄弱环节加以分析,选定审计侧重点,制订可行性方案。

(4)期间沟通

对于较大的审计项目,由于其内容较多,加上不同的审计人员对同一问题可能持不同观点,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加强内部沟通,形成统一意见,同时也利于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交流时口径一致,减少误会。

(5)审计复核

为避免审计报告的个人主观性和独自臆断,审计过程中要保证至少三级复核的签字程序,为审计报告的客观公允打下基础。

(6)审计意见交换

上级主管领导和被审单位相关责任人对审计报告反映的内容都比较重视,因此审计报告(初稿)在征求意见这一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它反映了审计的初步结论,但还不是最终结论。通过征求意见,可以弥补审计过程中的不足与缺憾,同时也给予被审单位充分的解释机会。通过交流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被审单位(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偏见甚至是错误认识,为创造和谐的审计工作氛围打下基础。

(7)审计报告的会签

对于审计报告涉及到的部门、单位都要针对审计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会签,促进相关部门协助审计部门解决问题和落实审计意见。

(8)至少一定范围内的公示

经济责任审计是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将审计报告反映的内容和问题公开,才能使领导干部真正意义上接受大众监督。

(9)严格责任追究,保证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审计部门有出具审计报告、反映事实以及存在问题的权利和义务,可以发表审计意见、提出审计建议和进行后续审计,但没有决定处罚和实施处罚的权利。无论问题审出多少,如果缺乏惩戒措施,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被审人员职位照旧,错误继续,其他领导纷纷效仿,这也会使审计人员丧失工作积极性,甚至唯恐打击报复而隐匿事实,审计最终成为“合法化”走过场的产物。单位领导应重视自己执政期间单位内部党风廉政建设,莫待部下东窗事发才追悔莫及。因此,领导须下定决心切实履行惩戒举措,根据审计发现问题和被审部门整改情况,做出对相关责任人的表彰奖励、批评教育甚至是处分处罚的决定,切莫因包庇纵容而将当事人越推越远,真正做到大爱无私。

对于参与审计的工作人员,要严格实行谁主审、谁负责和层层负责的原则,对于因私利或私人矛盾而擅自滥用职权故意偏袒、隐匿事实、胡乱评价等行为要严格查处。

(10)后续审计

被审部门根据审计建议的整改情况应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后续审计的重要范畴并将其结果予以通报披露,使之接受大众监督。

三、适时增减审计评价和监督内容

时代在发展,对审计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适时更新审计监督内容和评价指标,便是要求之一。针对当前反复强调的预算控制,并随着各部门设备采购、基建招投标等活动的增加,经济责任审计也应增加相关内容。

(一)加强预算审计力度

当前不少部门有大量自管资金,这些资金的使用往往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之一。若要从源头控制,改善审计置后的缺点,就要加强对被审部门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审查。每年的预算应由被审部门民主决策,在与财务、审计、国资等部门沟通会签后,由上级领导审批。预算执行情况要随时接受内外部的监督检查。对于严重超预算且无合理理由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实施惩戒,并在一定层面公布,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

(二)做好效果验证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审计是一种查“花钱效果”的差事,单位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也是审计工作的重点之一。对于有些部门需要采购的设备在技术参数上有特殊要求的,审计更应重视。就这种情况而言,通常在招投标之前,由使用部门根据自身专业要求询价来确定预算价格。有的对设备已存在品牌、档次、甚至是供应商的选择倾向,而部分评标委员也来自使用部门。鉴于其技术指标和实际操作难度,招标办不得不根据使用部门的建议在有限的供应商内,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甚至是单一来源采购的方式,造成较大的主观性。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应相应增加被审领导在任期内设备购置后使用等各方面情况,将其列为重要评价要素之一。

总之,经济责任审计是现阶段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其高起点对审计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从审计学合理规避风险,确保审计报告的公允性、客观性角度出发,切实保障审计接受条件、规范审计过程,科学审计方法、力求审计更新,与时俱进,将经济责任审计和干部管理有机结合,通过组织、人事、纪委、审计等各部门通力协作,使审计成果价值充分并得到较好的应用,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本位作用。

猜你喜欢
审计报告审计工作领导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长文式(军队)审计报告改进探索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提升审计报告质量的创新对话
中注协秘书长陈毓圭就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答记者问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新审计报告准则应用指南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