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兵,张德富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 150028)
外语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是把广义的外语(外语语言+外语人+外语人语言行为)作为一个单独的变量研究我国(或包括发展中国家)有限的外语资源在涉外经济活动中的运用的一门学科。也可以定义为以经济学的理论、原则或方法,把外语和语言行为当做普遍存在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
外语经济学可以具体界定为:“我们假定把外语看成是经济因素,那么外语经济学便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里所说的外语既不是语言学研究定义的‘普通语言’,也不是其‘具体语言’,而是由外语+外语人+外语人语言行为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不是外加的而是固有的。在涉外经济框架下,外语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它的本质不是语言的,而是经济的,存在于内而非游离之外的因素,贯穿于涉外经济的始终,也贯穿于具体的对外贸易的始终。由外语+外语人+外语人语言行为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封闭的和独立的系统,在其内部消除语言固有差异、避免新生差异、优化价值取向、合理配置资源,保证涉外经济的良好运行和发展;而在其外部,有自然接口或界面,与语言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业务环境、人员环境相连接,同时也与外语教育、母语地位密切相关”[1]。对外语经济学内涵的界定不仅从分析、研究层面上提出了一个较为准确和科学的学术概念,而且也进一步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外语经济学奠定了研究基础。
在涉外经济领域里,外语人通过口头的语言互换或书面的语言互换使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得以进行交易直至实现交易。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之间的互换是一种劳动,它的价值量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算。在涉外经济活动中,外语本身具有经济价值,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形或无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行为,准确地说,是理性行为假设下的人的行为。外语资源的核心是人,所以外语经济学更应把研究人的行为放在首位。在涉外经济活动中,我们假设参与语言交换的外语人是“理性人”,追求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其交际过程受到各种主观认知约束条件的制约,外语人的理性本质决定语言交换。影响涉外经济活动中的语言交换效率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差异、语言的本质、语言本身所固有的经济性、交际动机强度等,针对影响因素,应进一步探讨提高语言交换效率的原则。
外语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是外语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外语对我国而言始终是涉外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单独变量,它的价值的高低和效用的大小、费用的多少以及效益的好坏已经不是间接而是直接地影响着我国的生产和交换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外语资源如何配置以及外语人的外语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涉外经济的运行效率、涉外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关系到外语资源在涉外经济活动中的优化作用。
外语应用于涉外经济活动的经济学分析主要包括外语资源供给与需求分析与外语经济效益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语产品是具有商品属性的,因此,同其他任何商品生产部门一样,外语资源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在外语资源使用领域,外语行为对于个人与社会而言都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但同时外语行为需要支付成本。从成本与收益的经济角度出发,外语人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既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外语对经济尤其是对涉外经济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会对外语资源的使用产生巨大的影响。
1.外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中对语言的重要性有过大篇阐述,并明确指出人的交易是需要语言的,人类之所以有市场交换和交易行为,之所以在种种社会活动和市场交易中会产生一些习俗、惯例和制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人类有语言并使用语言。有了语言,人才有理性、道德和正义感,才有种种社会礼俗、文化传统、商业惯例和制度规则。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客观事实上讲,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能持续的高水平发展。那么他的语言必然越来越具影响力,必将越来越普及[2]。在目前的我国涉外经济活动中,外语尤其是英语在对外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外语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经济要素参与到我国的涉外经济活动中。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全球一体化的纵深发展,不同语种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显得日益重要,外语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外语资源对我国涉外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拉动外资,促进地区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企业安全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法律保障[3]。
2.经济发展对外语的决定作用
首先,经济发展决定外语需求。经济的发展对语言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总的说来,语言本身无所谓价值,但选择使用何种语言则体现了语言经济价值的高低,语言的价值取决于该语言在各种任务、各种职业和各部门活动中的使用程度以及供求关系。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对知识经济的需要和对相关专业人才的渴求,使人们充分地认识到外语学习的必要性。外语是构建融入国际社会的平台,是国与国之间学习、交流、合作、发展的桥梁,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手段。
其次,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也都在加大,这一客观的历史进程要求高素质管理人才。这种高素质管理人才不但要熟悉我国的国情,而且要具有高水平的外语能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精通WTO规则且具备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具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且能维护我国正当权益。因此,个人对于外语的学习是对全球化发展趋势和知识经济所作出的一种积极反应,也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导向的结果。个人为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就要不断地学习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最后,经济发展对外语提出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加快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战略。在融入世界经济格局的进程中,企业与个人都面临着市场的占有与开发、技术更新与创新等诸多挑战,最为直接的挑战将是语言的挑战。语言不仅表现在文化的差异层面上,还包含着知识含义的差异、技术含义的差异、管理内涵的差异,由此伴随而来的是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的差异。如何冲破这种无形的隔阂和羁绊,解决这些差异则是外语经济的实质。换句话说,解决这些差异的程度是衡量我们融入世界经济水平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标准。
自我国对外开放以来,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我国外语教育也取得了快速、长足的发展,并且与涉外经济的发展形成显著的相关性。
通过检验模型的序列相关性(LM)以及赤池信息准则(AIC),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拒绝“B不能格兰杰引起A”的假设,拒绝“A不能格兰杰引起B”的假设。即普通、专科外语专业毕业人数是对外贸易额的原因,而不是相反的。
3.模型建立、求解及检验
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建立如下模型:
ln(B)= β0+β1ln(A)+μ
其中:
B——对外贸易额
A——普通、专科外语专业毕业人数
βi(i=0,1)—— 待估参数
μ——随机扰动项
模型采用双对数形式,使得独处变量的参数为相对数,从而更有参考价值。利用Eviews5.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和统计检验,从而得到估计方程:
经过以下检验:
(1)多重共线检验
因为模型只涉及一个解释变量,所以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异方差检验
F统计量的P值大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即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
因此回归模型:
回归模型R2为0.9750,说明样本回归直线对样本的拟合对很高,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β1的t值为15.3029,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普通、专科外语专业毕业人数对对外贸易额的影响显著。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是价值创造的唯一 源泉。
表1 数据收集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部网站以及中国海关统计。
表2 对A和B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F统计量的P值大于0.05,所以接受原假设,即回归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序列相关检验
Breusch-Godfrey Serial Correlation LM Test:F-statistic 1.286922 Probability 0.370238 Obs*R-squared 3.132224 Probability 0.208856 Test Equation:Dependent Variable:RESID Method:Least Squares Date:08/18/11 Time:21:52 Presample missing value lagged residuals set to zero.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LOG(A) 0.010109 0.079135 0.127744 0.9045 C-0.029228 0.241576-0.120990 0.9095 RESID(-1)-0.775895 0.483713-1.604039 0.1840 RESID(-2)-1.004778 1.466348-0.685224 0.5308 R-squared 0.391528 Mean dependent var-1.55E-15 Adjusted R-squared-0.064826 S.D.dependent var 0.067134 S.E.of regression 0.069276 Akaike info criterion-2.194589 Sum squared resid 0.019197 Schwarz criterion-2.154868 Log likelihood 12.77836 F-statistic 0.857948 Durbin-Watson stat 1.967366 Prob(F-statistic)0.531410
商品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也就必须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算。人们进行价值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于交换,以取得价格,获得利润,而这个过程的实现不是物自身的转化或转移,它需要依靠市场、通过流通商品专门手段来实现,从而形成了由内在形态向外在形态的转变。在涉外经济领域里,外语人通过口头的语言互换或书面的语言互换使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得以进行交易直至实现交易。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之间的互换是一种劳动,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并实现于生产与交换过程中。
在涉外经济活动中,只有通过外语的使用才能真正实现不同语言间的转化。外语不仅是国际交往的工具,为经济发展服务,而且本身也具有经济价值,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形或无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会节约交易费用。
随着社会进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不同文化间交流的语境下,语言越来越多地与经济联系在一起,个人的语言行为和他的语言价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涉外经济活动中的外语人表面上所做的工作是语言互换,实质上是以消除其固有差异和避免新生差异,从而使语言与语言接近或尽可能实现等值或接近等值为目的,力求使不同语言之间有效转化,降低交易费用和交易成本,以实现更大利润的一种复杂的抽象劳动,因此,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外语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外语使用过程中的有效表达以及交流双方(或多方)的交换性理解。宏观上说,外语经济价值是指不同的经济活动中外语的实际使用情况,包括外语的地位、使用的频率以及语言变化、社会对外语的评价等。微观上说,外语的经济价值具体体现在语言的表意功能上。人们在外语的帮助下完成某些经济行为,并且满足语言使用者的预期需要从而获得某些经济效益,或者在劳务市场中满足社会需求而获得经济效益。从经济上来说,外语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工具,其主要经济价值具体包括:
(1)通过使用外语来克服跨文化经济交际障碍而获取经济效益。
(2)通过使用外语来达到知识经济交际而获取经济效益。
(3)人们在外语的帮助下完成某项工作而获取经济效益。
(4)人们依靠外语从事某项职业或参与某种活动而获取经济效益。
(5)外语在劳务市场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获取经济效益(受雇者的外语熟练程度越高,其身价就越高,而用外语工作的经验越丰富,其待遇也就越好)等[4]。
外语的经济价值将根据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情况,依据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理论,适时变化。以英语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英、美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语迅速扩张,成为当前国际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广泛渗透于商务、金融、政治、军事、科教、传媒等方面。当今世界中的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把英语作为通用工作语言。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不使用英语就无法实现同世界的自如交流,也无法走到世界前列。用一种或多种外语进行交流的语言技能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视为一种高含金量的语言资本,学习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之比,让人们理性地决定战略投资外语学习。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赋予了外语交流以新的价值。
经济学以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为核心,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条件是合乎理性的人(理性人)的假设条件。“理性人”被规定为经济生活中的一般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定为利己的,其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5]。
虽然经济学以“理性人”假设作为其基本前提研究人们的经济交往行为,而人的言语交换远远早于人的经济交往,并且人类自然交往中最多的便是言语交换。外语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品”,也非一般意义上的“公共产品”,语言具有更多的特殊性。单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外语的使用能节约成本,特别是交易成本。在涉外经济活动中,我们可以假设参与语言交换的外语人是“理性人”,追求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其交际过程受到各种主观认知的约束条件的制约。事实上,语言本身就意味着理性或者说理性本身就意味着人的语言能力[6]。在人的社群或社会中,之所以有习俗、惯例、规范、传统和制度,其原因在于人本身有理性。
外语人在进行对外交往时总是出于利己动机,他们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促进交易的达成,所以言者和听者的利己和利他动机需要保持均衡才能保证会谈的成功和双方的共赢。而外语人作为“理性人”还具有完备的知识和计算能力,以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这也是外语人的理性本质决定语言交换的体现。
在涉外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介绍、合作谈判、市场开拓、形象树立等都将涉及言语行为,都要借助言内行为的清晰、准确,从而迅速传递言外行为的意图,达到言后行为的落实,这都将考验外语人的语言能力和水平。对于外语人如何运用语言到位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成功地进行语言与语言之间的互换的研究必须基于对外语人理性本质的研究。
在对外经贸活动中,外语人与语言行为同在。外语人实施语言行为必然具有有意识的目的。而有意识目的的语言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受到两个条件的制约。第一,外语人的语言行为受其本质的驱使,即受到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道德的、法律的、信仰的、习俗的、市场秩序的、商业惯例的、制度规则的经济制序以及不同的理性、思维、人生观、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等约束极力维护其自己民族的利益,但与此同时又受到客观环境以及对方民族的种种约束的反制。第二,外语受自身语言行为能力的直接影响。这种直接影响表现为:一是在一种语言互换成另一种语言时消除固有差异的程度;二是一种语言互换成另一种语言时避免产生新生差异的程度;三是一种语言互换成另一种语言时消解文化差异的程度;四是一种语言互换成另一种语言时减少周围语言环境影响的程度;五是一种语言互换成另一种语言时使用肢体语言的程度,等等。在这两个条件的制约下,使一种语言互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效率实现最大化至关重要[1]。
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流受到很多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即便懂母语也懂外语也未必能够实现完全对等的交流。由于语言的不同,其承载文化不同以及承载的信息的不同,再加上受到外语人的理性、思维、人生观、道德、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母语与外语之间的交换很难做到完全相等。此外,语言不仅表现在文化的差异层面上,还包含着知识含义的差异、技术含义的差异、管理内涵的差异,由此伴随而来的是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的差异。如何冲破这种无形的隔阂和羁绊,解决这些差异则是外语经济的实质,提高母语与外语之间的交换效率是外语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具体来说,影响涉外经济活动中的语言交换效率的因素主要有:
人们如何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受着社会文化的影响。许多人很早就注意到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语言使用者所要表达的实际意义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文化差异对语言互换产生深刻影响。首先,文化差异导致文化价值观不同,尤其要注意的是文化习俗的差异,这反映在以个体中心为特征的西方文化和以群体依存为特征的中国文化的交际方式上和文化价值观上时尤为明显。语言表达是被固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环境中进行的,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语言信息的传递都与这些因素相关。
我们发现,人类语言及其语义的复杂程度,是目前看似已相当发达的经济理论模型远难企及的。因为“在任何语言中,人们交谈时所用的词语的语义都非常灵活且有时会超出说出的话的字面或话语意义,甚至意义完全相反”[7]。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各种语言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即“简化趋势”或“经济趋势”。人们使用语言总是要遵循经济原则,在交际中,力求用少量的语言传达尽可能多的意义。
交际动机强度和语言投入成正比。言者交际动机越强,想说的越多;听者交际动机越强,需要的语言就越少。在涉外经济活动中,外语人如果作为言者要观察和试探听者的交际动机,并投入适量的言语激起听者的交际动机,保证双方能够很有兴趣地进入下一步的会谈。外语人如果作为听者,应耐心地倾听言者表达的信息,从而表明较强的交际动机。只有双反的交际动机强度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语言效用的最大化。
外语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是外语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资源配置是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作出的选择。一个经济体内外语人使用外语的总和即构成该经济体的外语资源。外语资源同其他物质生产资料一样,它们的组合和配置决定了经济体社会经济福利优化的最大程度。能否获得胜任涉外经济工作的外语人以及能否实现外语资源的优化配置,直接影响到我国涉外经济的增长和效益。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涉外经济领域中,外语资源配置主要是人力资源配置。外语资源配置的效率是指如何配置一定数量的外语资源,使得资源配置的效果达到帕累托状态,即若改变这种配置状态,会造成至少一个外语资源使用者的利益受损。外语资源配置的帕累托状态不仅使所有外语资源提供者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而且使每个外语资源使用者也实现了利益最大化。科学、合理、经济地配置外语资源会使外语这一经济因素实现应有的价值。
虽然外语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是在外语人才配置和使用方面的浪费很难计算,这涉及社会、心理和环境等各个范围的连锁反应,有时这种传递损失比人才培养直接费用还高,但是我们可以把外语资源的利用效率大致分为三种现象:一是外语人配置多,但外语水平层次低,产生的费用低,但却配置在高需求上,结果导致在涉外经济领域里外语因素价值低、效益差;二是外语人人数科学配置,外语水平层次适当,产生的费用合理、按不同需求适当配置,结果导致在涉外经济领域里价值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三是外语人数配置多,外语水平层次高、产生高额费用,但却配置在较低需求上,结果导致在涉外经济领域里价值低、效益差并资源浪费[8]。知识经济时代,外语资源配置要依据于经济理论。机会成本原理、边际效用原理、资源最佳配置原理等都对外语资源配置具有指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语产品是具有商品属性的,因此,同其他任何商品生产部门一样,外语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通常情况下,与特定国家的人交流时外语不可“互代”,也很难“互补”,这就使得外语的价格弹性较小,此外,外语市场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
1.外语人才供求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促使现代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之一就是人才保障,这其中包括外语人才。外语人才对经济的深广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促进作用。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度发展,对外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国近几年在社会经济领域取得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单一的外语人才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需求的人员往往不仅要掌握好语言工具,而且要具备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诸如贸易、金融、法律或计算机、通信等应用技术。外语人才必须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才能适应未来市场的要求。
2.外语作为经济要素的供求
供给和需求分析毫无疑问是经济学中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分析工具,供给和需求分析是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竞争模型假设中分析供给和需求对均衡价格的决定。将供给与需求分析用于外语资源问题,可以分析涉外经济市场上外语人的收入。具体来说,将支付给外语人的工资视为外语产品的价格,其均衡水平由该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如图1所示。
在图1中,横轴为外语人的可供数量Q,纵轴为外语人的工资(价格)T(P),d和s分别为外语产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E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的均衡点,对应的Te和Qe分别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但是,对于这个简单的外语人价格决定模型应用时,应充分考虑到一些前提。外语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产品,其提供的服务价值既包括经济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因此,对其价值的衡量往往不够准确。此外,外语需求的决定因素是消费者偏好、收入和价格。对于涉外企业需求来说,对外语产品的偏好有受教育程度、年限、外语使用经验、国外受教育经历、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受制于成本和费用问题。然而,资金和价格在外语需求的决定中相对来说地位并非决定性的。
图1 外语人价格决定模型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外语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它广泛渗透于商务、金融、政治、军事、科教、传媒等方面。用一种或多种外语进行交流的语言技能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视为一种高含金量的“语言资本”。外语不仅成为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必不可少的媒介,还为一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外语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者的共同追求,经济活动的动力,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谓经济效益,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外语资源的掌握,一方面作为个人获取经济资源的一种工具或技巧,获利者必然有个人投资倾向,此时外语可以看做是个人产品;另一方面,外语具有提升人们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功能,外语教育无疑是提升社会整体素质的必要因素,因此外语又是一种公共产品。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就中国企业而言,不使用外语就无法实现同世界进行交流,更无法走到世界前列。因此,从经济学角度说,外语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外语和外语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外语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涉外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这个中间环节,即是外语经济效益的形成过程。
成本与收益的分析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任何行为都有着成本和收益的衡量。对外语的投资,作为对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带来收益。外语需要投资,需要花费成本来获得,同时外语具有生产和消费性,学习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之比,让人们理性地决定战略投资外语学习。
2.外语成本分析
在我国,由于大中小学外语教学大纲的“一条龙”尚未形成,目前的外语教育存在严重的重复投资、浪费投资问题。一方面,政府投资的各级各类学校为外语教育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另一方面,民间举办的各类外语培训学校或中心成为欣欣向荣的大市场。我们可以把这些投入都归入社会经济成本的范畴。
3.外语收益分析
外语收益一般分为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
(1)直接收益
从宏观来看,外语的直接收益包括外语人在本国涉外经济活动中因使用外语所节约的交易成本,或由于语言沟通便利所创造的商业机会和贸易收益。从微观来看,外语的直接收益主要是指因使用外语而使个人收入提高的程度。
(2)间接收益
间接收益是指难以量化的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从宏观来看,该收益包括由于使用外语加强国际间的文化、经济、商贸乃至民间交流而导致的国际声誉的提高、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及传播能力的加强、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社会流动性增强等要素。从微观来看,间接收益包括个人因社会地位改变所形成的心理收益等。
4.外语经济效益计量
外语的经济效益取决于外语学习的收益和成本之差。对个人而言,外语使用者可能因其语言能力在未来获得更高的收入,为此付出成本,即学习外语的费用支出和学习外语所产生的机会成本。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外语的经济效益表现为本国涉外经济活动中因使用外语这一国际语言所节约的交易成本,或由于语言沟通便利所创造的商业机会和贸易利益。从理论上说,外语的宏观经济效益,可以看做是所有外语人的经济效益的总和。通过分析总收益与总成本增量的变动可以找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正确方法。这种方法称为边际分析法。计算和分析外语的总收益与总成本增量的变动,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学习外语最大化成就的正确方法。
[1]张德富,关兵.外语经济学与语言经济学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2011,(11):173-179.
[2]袁俏玲.语言与经济的关系探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5):107-109.
[3]郁文蕾.外语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57-159.
[4]陈玉莲.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外语经济价值——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25-27.
[5]张旭昆.经济人、理性人假设的辨析[J].浙江学刊,2001,(2):67-75.
[6]Jacob Marschak.Economics of Language[J].Behavioural Science,1965,(10):31-38.
[7]韦 森.语言的经济学与经济学的语言[J].东岳论丛,2009,(11):5-29.
[8]张德富.外语经济学研究什么[J].商场现代化,2011,(3):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