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约束与空间经济增长研究

2012-07-12 05:59:22
关键词:报酬经济性约束

姜 莉

(黑龙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7)

引言

虽然多数学者认为,新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在解释人地关系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方面有着独到的贡献,并成为经济学者探索区域问题的重要分析工具,但是新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在解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以及经济活动中人文向度的影响上却仍不能令人满意。一般来讲,新区域经济增长理论重视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对经济活动微观主体的差异性研究。事实上,由于价值观、信仰、道德理念等不同,不同的微观主体必然会在其经济行为决策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但是,新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却在其研究中抽象掉了这些非正式约束对于微观主体的影响,从而将微观经济主体简化成为单一的经济目标追寻者,新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也得以在无约束的“自由空间”框架下进行理论分析。虽然,目前社会学者与经济学者对非正式约束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但是这些理论研究却很少将非正式约束纳入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正如伊萨德(Isard)所说:“以往的生产理论……不能明确地以充分的理由来论述某些生产成本,……。它们是如此的至关重要,以至于无法通过暗含的处理方式来加以回避。”[1]非正式约束研究的缺失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以规模报酬不变和竞争均衡为分析范式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与非正式约束本身有着内在的逻辑冲突。然而事实上,规模报酬递增与非竞争均衡并不是我们在研究非正式约束时不可逾越的障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空间经济学,以其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为特征的分析范式,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在统一的分析框架中研究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方法。

一、“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现代理论思潮的述评

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从休谟(Hume)认为至少三种因素(即法治、保护产权和缔约自由)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到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90)突出强调宗教、道德等因素对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影响,这都体现着古典经济学家对非正式约束的关注和重视[2-3]。而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制度经济学,更因其在经济领域中对非正式约束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被认为是非经济因素在主流经济理论研究中复兴的标志。

哈耶克(Hayek)等新制度经济学者认为,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那些无意识而成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理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对于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具有重要作用[4]。这些因素区别于制度、法律等强制性约束,而成为一种非正式的行为约束。对于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诺斯(Douglass C.North)认为,非正式约束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符合现代精神的非正式约束对经济增长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传统保守的约束形态则会阻碍经济增长[5]。同样,温加斯特(Barry W.Weingast)等社会经济学者也认为,非正式约束是经济主体所拥有的在不同的情势下知道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的一种潜行规则[6]。这种潜行规则通过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导向、规约、激励来发挥作用,最终塑造了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可以说,新制度经济学者对于经济增长中非正式约束的研究,其贡献在于重新考虑了非经济因素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突破了过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中的均质空间假设。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经济学对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非正式约束是塑造人的功能,进而成为促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发展受到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经济发展也会引致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迁与演进,两者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中共同发展。例如,缪尔达尔(Myrdal)从大量的实证分析出发,认为符合现代精神的非正式约束对经济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传统保守的非正式约束则会阻碍经济发展。Syria(2003)、O.Galr(2004)、James A(2006)等学者检验并支持了上述观点,他们认为区域经济的高效运行依赖于强有力的道德、文化等因素的支持,正是非正式约束孕育了现代的经济发展[7]。

尽管很多学者已经对经济增长中的非正式约束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无论是在研究范围还是在研究深度上,现有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仍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要。尤其是主流经济增长理论的规模报酬不变以及竞争均衡的分析范式,仍无法将非正式约束纳入其研究框架,对非正式约束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也明显缺乏数理分析和模型推理。这种状况不利于以严谨的方式探析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事实上,目前也有很多经济学者在涉及非正式约束的经济增长模型研究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尝试。例如,卢卡斯(Lucas,1988)通过引入人力资本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内生性[8];阿罗(Kenneth J.Arrow,1962)试图描述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从而将“干中学”思想带入经济增长模型[9]。虽然说,这些理论模型的建立是通过数理分析来揭示非正式约束对经济增长重要作用的先导者,其研究模式也突破了过往的单纯以定性研究为主要分析方法的范式。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为数不多的涉及非正式约束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都是试图在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的框架下,完成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有机结合。那么,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多大程度上适合非正式约束研究呢?

二、非正式约束的特征:报酬递增与非完全竞争

非正式约束研究的缺失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增长理论以规模报酬不变和竞争均衡为前提的分析范式与非正式约束本身有着内在的逻辑冲突。正如舒尔茨(1968)指出的那样,“现代经济学仍在着力于为非正式约束寻找理论支持。不过一个无法掩饰的事实是,他们在考虑增长中的非正式约束时,分析的厨子里是空荡荡的……[10]。”

(一)非正式约束与竞争均衡

一般均衡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11]。然而,以完全竞争为基石的一般均衡理论能否充分反映现实经济体系的运转,对此问题的争论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尽管一般均衡理论学者主张,竞争问题可以通过界定商品的物理属性来加以处理,一旦我们有“标准化”了的商品,经济学就可以从根本上“忽略”现实经济中的非竞争因素,从而经济研究完全可以在竞争中实现均衡。虽然,通过界定商品属性的方法可以规避非完全性竞争问题,但是这种竞争均衡的分析范式却仍不能对现实经济问题作出有力的解释!首先意识到并揭示这种竞争均衡与经济增长相互间冲突的学者是库普曼斯和贝克曼(Koopmans and Beckman,1957)。他们证明了竞争均衡不可能在厂商二次分配的区位选择中产生。同时,如果考虑到了运输问题,除非经济活动是可分的,否则竞争均衡也是不存在的[12]。随后,卡尔多(Kaldor,1935)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卡尔多认为,“经济中的空间维度以一种具体的方式塑造了厂商之间竞争的性质,无论厂商的总数是多少,他们的竞争形式都是局部的垄断竞争”[13]。事实上,我们不难理解这样的一个经济现象,即每一个厂商都把主要精力放到与离他最近的对手身上并与之竞争,而不是与离他较远的厂商进行竞争。因此,现实经济中的竞争天生就是策略性的,因为每个厂商只需关注少量的直接竞争对手,而不用去关注其所在产业空间中的厂商总量。换句话说,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阻碍了市场力量形成完全竞争的态势,因为消费者布局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交通费用都是产生市场支配力量的源泉。因此,现实经济中的竞争不可能是完全的,这一事实便给出了这样一个基本含义: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想建立一个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形成,那么这个理论就必须从一般竞争均衡中脱离出来。

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空间中产生的,非正式约束作为特定空间所具有的一种属性,其核心价值必然对区域经济主体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准确厘清非正式约束对经济主体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我们才能对区域经济活动的本质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整体把握。从空间的角度上看,非正式约束往往是特定区域显著区别于其它区域的重要特征,它们不能在区域间进行复制,其他区域无法通过复制或模仿来获得这种经济活动所必须依赖的环境因素。非正式约束的这种不可复制的空间属性,导致了经济活动空间的非均质布局,区域间经济绩效也会因此表现为巨大的差异。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不同的经济区域因为非正式约束环境而明显不同,那么涉及非正式约束的经济增长,其本质就是以非完全竞争为前提条件的空间经济增长。

(二)非正式约束与规模报酬递增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放弃非正式约束问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与非正式约束的规模报酬递增属性相互冲突。一般均衡理论最重要的假设,就是由生产集合的凸性性质所确定的规模报酬不变。然而,这种规模报酬不变假设却与现实经济有着内在的逻辑冲突。事实上,如果经济活动的规模报酬不变,那么规模对于生产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因为,此时任何规模下的生产都能获得相同的生产效率,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大只能由于引起地租上升而导致生产收益的下降。我们不难作出这样的一个判断,如果生产不会因规模水平而损失效率,那么每种生产都会均匀地分布在整个世界,世界将没有聚集经济的产生,因此也不会有任何城市的存在,世界将是个“无城市的世界”。对于这种冲突,斯塔雷特(Starret,1978)以一个均质空间的例子,形象地验证了现实经济活动中的规模报酬递增[14]。斯塔雷特证明,如果空间是均质的,那么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经济体将退化为各个相互孤立的行为群体,所有的贸易都是在群体内部而非群体之间发生。因此,“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存在于人类居住区、工厂、设备和运输之中的生产的报酬递增性,那么城市问题以及市场的形成问题就都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理解[15]。”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我们要对经济活动的本质进行符合现实的理论研究,规模报酬递增就是我们研究经济问题的逻辑起点。

与这种判断相一致,非正式约束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也反映着规模报酬递增性质。事实上,非正式约束是区域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非正式约束以其鲜明的地域特征以及历史积淀必然影响区域经济活动的效果。如果非正式约束所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符合经济发展方向,那么非正式约束对经济发展就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生产就表现为报酬递增的特性;而如果非正式约束所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趋于保守,不符合经济发展方向,那么非正式约束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非正式约束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就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的性质。因此,如何将非正式约束引入竞争均衡范式下的报酬不变,就成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无法回避的一个难题。

三、基于非正式约束的空间经济增长模型

事实上,规模报酬递增与非完全竞争并不是经济增长理论不可逾越的障碍。基于空间经济理论,我们可以将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统一纳入空间经济分析框架中,从而内生化非正式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模型的前提假设与推演

1.假定区域经济体的生产过程需要两种生产要素,一种要素是非正式约束矩阵Ωi,另一种是经济性要素Zi。

2.非正式约束矩阵要素Ωi和经济性要素Zi决定了不同区域体的产出,并且非正式约束矩阵要素与其他经济性要素的配合程度是决定产出效率的重要因素。当区域内非正式约束所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符合经济发展方向时,那么非正式约束对经济发展就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更多的经济性要素就会在效率最大化的动机下参与该区域的生产。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可以用经济性要素流入数量作为非正式约束要素与经济性要素匹配程度的替代变量。即,Z值的大小反映着这种要素间适宜度水平。

此外,我们进一步选择具有转移因子性质的函数ξ(Zi)来表示非正式约束与经济活动的匹配对i区域产出Yi的影响。区域i产出Yi的函数可以表达为:

由于模型关注的是非正式约束在经济增长绩效中的作用机理,所以我们对动力模型的初始条件进行这样的假设,即两个区域在经济活动初始阶段具有相同的非正式约束条件。此外,由于经济性要素流入数量在模型中被视作非正式约束要素与经济性要素匹配程度的替代变量,因此模型中的经济性要素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可以在不同的区域间进行无成本的转移。并且,不是一般性,我们做如下约束:

3.产出函数 Yi中 F(Zi,Ωi)满足稻田条件f'(0)= ∞ ,并且 F(Zi,1)=f(Zi) ,f'(Zi)> 0,f ″(Zi) < 0 。

4.模型对于产出函数的界定实际上蕴含着一种趋势:随着非正式约束与经济性要素的适宜度水平不断提高,ξ(Zi)在(0,Z)内对经济生产表现为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意味着非正式约束条件对经济增长绩效有着报酬递增的性质。因此,非正式约束报酬递增的性质与本文基于空间建模技术的经济增长绩效模型有着内在的逻辑统一。

5.εi为经济性要素的报酬。由于模型中两个区域内的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区域间要素流动是无成本的自由流动,因此要素的报酬决定于其边际产出。由于区域内要素市场为完全性假设,因此要素市场中供给者以及需求者的数量,足以弱化每一个要素供给者和需求者对于市场的影响。换句话说,每个要素的供给者和需求者都是在既定的非正式约束与经济性要素的适宜度水平下进行决策的。因此:

6.πi为经济性要素的流动强度,表现为经济性要素的流动方向。各区域经济体内,经济性要素可以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但是经济性要素的流动方向取决于其在两个区域中获得报酬的比较优势。在追求效应的前提下,经济性要素必然会流向报酬较高的区域。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性要素的报酬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性要素在特定区域内当期的报酬,二是经济性要素在该区域内未来的预期报酬。因此,考虑到经济性要素报酬的这两个方面,模型中我们将经济性要素的流动强度表示为:

7.不同区域内,要素供给者对其拥有的经济要素未来的报酬预期为:

具体而言,ɡi(Xi)= ɡ(Xi,Xi/Λi) 。Wi为经济体i中所有要素的总量,Xi=Zi+1。Λi是经济体i的空间向度,Xi/Λi表示区域空间i对经济体内所有要素的承载状况,由于模型假定两个区域经济体是对称的,因此Λ1=Λ2=Λ。经济性要素的流动过程,也是聚集不断形成的过程。聚集的正外部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当经济性要素在特定区域内预期报酬收入提高时,经济性要素在该区域的聚集会增加,而其外部性也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表现为区域经济总量的递增;而与此同时,大量的经济性要素在该区域内的聚集也带来了另外一种效应,即聚集的负外部性会随着该区域空间承载能力的下降而产生,进而降低该区域的经济增长。不失一般性,我们在模型中对于上述两种情形可以做如下表述:

8.经济性要素在经济体间的流动取决于:

ζ1值的正负决定着不同经济体内经济性要素的流动方向。当其值为正时,经济体2内经济性要素将从经济体2流向经济体1;反之,经济性要素的流动方向则发生逆向转变。

9.将(2)代入到(5)得:

根据拉格朗日微分中值定理,Θ(x)在(0,ζ)内至少存在一种均衡。由函数Θ(x)的连续性可知,ζ1必然是在ζ/2处获得均衡。并且,

10.显然,只有当 η'(ζ/2)+ɡ'(ζ/2+1) < 0时,上式才能存在稳态的均衡。这是因为,ζ/2大于ζ1,而ζ1的符号大于零,所以ζ1会逐渐趋向于ζ/2;同样道理,如果ζ/2小于ζ1,ζ1符号小于零,则ζ1逐渐减小并最终向ζ/2处收敛。因此,ζ1在ζ/2处为稳定收敛均衡。

相反,当 η'(ζ/2)+ ɡ'(ζ/2+1) > 0时,对称均衡则体现为非稳定状态。此时,ζ1如果小于ζ/2,ζ1符号为负,则ζ1会继续减少并逐渐远离ζ/2;同样,在 ζ1大于 ζ/2 时,ζ1符号为正,即 ζ1会增加并且会逐渐远离ζ/2。故ζ1在ζ/2处是一种发散均衡。

11.为更多获取各种均衡状态特征,我们进一步进行函数假设。我们取 ζ(ζ1)的函数形式为:

12.经济体产出 Yi采用 CD生产函数,表现为:

经济性要素的流动强度πi=η(εi)+ɡi(Xi)中,

13.根据模型推演,将(8)、(9)、(10)、(11)分别代入(6)式,可得:

同时,由(2)式可知 εi= ξ(ζ1)f'(ζ1) =x1exp(uζi)ζix1-1,并将其代入(12)可得:

14.在(13)式中对ζ1进行连续微分,可得:

15.在区间 (0,ζ) 内,Θ‴(ζ1) < 0,因此Θ°(ζ1)在此区间内严格单调递减,并且Θ°(0)=∞ 。这意味着,ζ1=ζ/2是Θ°(ζ1)=0时的唯一值,或者说,ζ1= ζ/2 是 Θ'(ζ1) 在(0,ζ)内的最大值,并且是唯一的。此时,若Θ'(ζ1)≤0,即在 (0,ζ) 内,任何 Θ'(ζ1) ≤ 0,因此 Θ'(ζ1)是单调减函数。而Θ(0)=∞,Θ(ζ)=-∞ ,因此我们可以推导出ζ1=ζ/2是全局收敛的稳定均衡;若Θ'(ζ1) >0。当Θ'(ζ1)=0时存在两个不同的值 ζm1和 ζn1,ζm1< ζn1。在区间 (0,ζm1),Θ(ζ1) 是单调减函数,而在 (ζm1,ζn1) 内,Θ(ζ1)却是单调增函数,在 (ζn1,ζ1) 内,Θ(ζ1) 是单调减函数。这样,当我们将ζ1=ζ/2代到(14)式就可以最终得出:

经过推演,我们最终得出模型的均衡临界值如下:

(二)模型的结论

1.γ是非正式约束矩阵要素与其他经济性要素的匹配程度,是决定产出效率的根本原因。当γ > 2(1-X1)/ζ-x1+x2(ζ+2)/Λ2时,即非正式约束矩阵要素与其他经济性要素的匹配对产出效率影响较弱时,模型在ζ1=ζ/2处出现稳态对称均衡。这种对称均衡的出现表明,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发展是同步的,经济体之间经济增长绩效并没有因为非正式约束的差异而发生不同。而当非正式约束矩阵要素与其他经济性要素的匹配对产出效率影响较强时,非正式约束在不同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路径选择上就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时,不同经济体内的初始经济性要素的赋存状况并不能保障各区域的平衡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说,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正式约束是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

2.模型中的内点非对称均衡也表明,增长绩效模型与现实经济的表现具有较高的拟合性。这是因为,如果出现角点均衡,则意味着非正式约束对于经济增长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显然,这与现实并不相符。实际上,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非正式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虽然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路径的选择,但是非正式约束却不是,也不可能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3.非对称均衡分析的结果表明,相同的初始要素禀赋并不能保证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特定的区域往往拥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等非正式约束环境,不同的经济性要素在这种约束背景下的生产组合,其效率是显著不同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不同区域间的经济不平衡发展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四、结论与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然而,我国部分地区在此期间却表现为经济增长的相对衰退和经济地位的迅速下降。实际上,解读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问题,仅仅关注经济因素是不够的,还要分析非正式约束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为漫长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社会约束和行为规范,非正式约束以其广泛而深刻的渗透力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否与非正式约束相互适宜,以及区域经济制度的供给是否与非正式约束相互认同,这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且也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绩效。因此,将非正式约束纳入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不仅有利于更加全面解读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而且更有助于探寻一种适宜区域历史传承以及文化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将非正式约束纳入空间经济增长理论中,不仅可以弥合过往经济增长理论与非正式约束研究的相互割裂,揭示非正式约束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而且其约束矩阵于经济体后继发展上的作用反馈,也表明了区域间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本质。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继续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非正式约束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确实是一条可行的研究路径。

[1]Walter Isard.The General Theory of Local and Space-Econom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49,62(18):34-57.

[2]休 谟.道德原理研究[M].周晓亮,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3] Alfred 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M],New York:Prometheus Books,1890.

[4]哈耶克.哈耶克论文集[M].邓正来,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123.

[5]Douglass C North.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21.

[6]Barry W.Weingast,Bureaucratic Discretion or Congressional Control?Regulatory Policymaking by the Federal Trade Comission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5):765-800.

[7]Myrdal 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Gerald Duckworth & CoLtd,1957.

[8]Robert E.Lucas,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3-42.

[9]K.J.Arrow and G.Debreu,Existence of An Equilibrium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 [J].Econometrica,1954,(22):265-290.

[10]Theodore W.Schultz.Institutions and the Rising Economic Value of Man.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J],1968,50(18):113-122.

[11]K.J.Arrow,G.Debreu.Existence of An Equilibrium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J].Econometrica,1954,22(2):265-290.

[12] Koopmans T.C.and Beckmann M.J.Assignment Problems and 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J].Econometrica,1957,(4):123-138.

[13]Kaldor.Economic Growth and Decline with Endogenous Property Rights [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35,21(8):219-230.

[14]Starrett D.Market Allocations of Location Choice in a Model with Free Mobility[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8,17(12):231-235.

[15] Koopmans T.C.and Beckmann M.J.Assignment Problems and 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J].Econometrica,1957,(4):123-138.

猜你喜欢
报酬经济性约束
没有西瓜的夏天,就像没有报酬的加班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经济性探讨与分析
房地产导刊(2022年4期)2022-04-19 09:04:10
基于经济性和热平衡的主动进气格栅策略开发(续2)
“碳中和”约束下的路径选择
约束离散KP方程族的完全Virasoro对称
600MW超临界机组热经济性定量分析
医生的最佳报酬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39
论测量的经济性
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更好地自我约束
人生十六七(2015年6期)2015-02-28 13:08:38
谁没领到报酬
生命与灾害(2013年1期)2013-04-09 21: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