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朋利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中小企业是市场的微观组成,在技术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取决于中小企业的状态,国内外学着关于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论:专业化分工理论(亚当·斯密,18世纪下半叶);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1890);集聚经济理论(韦伯,1909;胡佛,1948);交易费用理论(科斯,1937;威廉姆森,1975、1985);新竞争理论(迈克尔·波特,1998);社会网络文化理论(仇保兴,1999;王缉慈,2001)。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为了实现共同目的和目标,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在一起,它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企业组织之间的一种中间性产业组织,这种中间性组织可为集群内中小企业带来竞争力的提升,竞争力的来源是在集群内可以形成一种社会网络,获取网络租金。因此,研究网络租金在中小企业集群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有着重要的政策含义。
要对网络租金做进一步的认识,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租金的含义,对租金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
1.地租理论,租金最早表现为地租,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在他的《税赋论》(1662)中首次提出地租概念,认为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的收获量减去生产费用后所得的剩余部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土地是私有权的产物,地主应该对其土地收取地租。沿着斯密的理论,马克思提出了级差地租、垄断地租和绝对地租等概念,进一步完善了地租理论。马歇尔认为土地是一种特殊的资本,利用边际分析法对地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准地租的概念。之后,克拉克对地租理论进行了拓展——所有要素共同创造的“经济盈余”。
2.现代租金理论,主要从两条路线对租金进行研究:一是从边际方法入手,认为某种要素的租金为其边际成本与经济租金之和,是某种特定要素的最高价值。一是从要素或资源的稀有程度出发去研究某种要素的租金,资源的垄断性产生的租金——“张伯伦”租金;专有资产的“异质性”,使得拥有资源优势能够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产生李嘉图租金;熊彼特租金认为能力创新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另外,由资源的长期价值供给能力形成的租金是理查德租金。
3.组织租金理论认为,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其存在的原因在于不断获取组织租金。组织租金概念的引入,使得租金的研究领域从单一要素扩展到多种有机结合的资源组织体。组织租金由组织费用的节省以及组织生产所带来的交易收益的增加两部分组成,用公式可以表示为:组织租金=交易费用的节约+生产力提高产生的收益-管理费用的增加。
从以上几种关于租金的理论可以看出,租金的概念在不断的拓展,从土地租金—现代要素的租金—组织租金,同时,租金的主体也由土地、一般生产要素到特定组织。因此,我们可以按照这种思路,把租金的概念扩展到网络组织,得出网络租金的概念。
网络组织是由众多非产权统一的企业通过契约关系形成的联合体,网络组织的资源构成在所有权和控制权性质上较为复杂。网络租金就是在网络组织制度条件下,所有网络组织成员所创造的总利润在抵消了他们单个利润的总和(或其一体化经营利润)后的一个正的剩余,相当于经济学中的“超额利润”或“净利润”;它不仅表现为交易费用的节约,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网络成员核心资源共享形成的交易增值效应(即交易收益)。网络租金具有网络关联性、网络根植性、网络动态性、形成以及分配的复杂性独特等特点。
通过前面对租金理论以及网络租金概念的概述,要研究网络租金对中小企业集群的价值以及竞争力提升中的影响,首先要分析集群形成的网络组织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的原因,然后对网络租金来源进行分析。
企业个体的决策与行为会被集群中的其他企业所影响,集群企业中存在着很强的网络关系,这种相互合作的关系产生了网络租金。
网络组织发挥的效用,我们可以通过西方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标准来解释。在经济学里,资源配置的行为是通过交换而实现的。帕累托最优是资源配置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在不使任何人情况变化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遵照帕累托标准,埃奇沃思对交换行为设定了交换原则:(1)如果某项交换至少能使某一个体的利益更高,并且也不减少任何其他个体的利益,则两个人总是愿意这项交换;(2)任何个体都不愿进行减少自己利益的交换。
在纯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模型中,我们假定只有两个生产者,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不同的简单经济。两个生产者,以i=1,2表示,两种要素分别为L、K。A点位初始状态(如图1所示),生产者1,2的初始禀赋向量分别为W1=(L1,K1),W2=(L2,K2),产品只有两种,以X和Y表示,生产者1的产品是X,生产者2的产品是Y,其生产函数为 X=F1(L,K),Y=F2(L,K),其中假定生产技术不变,初始点A的产量向量为:X1=F1(L1,K1),Y2=F2(L2,K2),我们做出两个生产者交换的埃奇沃思交换盒(图1)。
在图1中A点,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不等,对于生产者1,资本相对过剩,劳动相对不足,生产者2的状况恰好相反。当生产者1用部分资本与生产者2的部分劳动力进行交换,交换后的生产状况达到图1中的B点,此时生产者1的产量增加,二生产者2的产量没有发生变化,存在帕累托改进,生产者1和生产者2继续进行交换,直到E2点,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像这样的点有无数个,我们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如图所示的生产的契约线,在契约线上的每一点都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图1 Edge-eorth交换盒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交换有助于社会总产量的增加,中小企业集群形成了一个网络,这个网络的存在有助于企业间交换的实现,从而有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增加整体经济效益,而这种经济效益往往表现为网络租金。
网络租金的来源主要是:(1)李嘉图租金。企业的实践表明:网络组织中处于同一价值链上的不同企业,都会不同程度的进行专用性资产的投资,以期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使企业拥有异质化的资本,拥有优势资源(即效率高)的企业能够获得超出平均水平收益,因此,产生李嘉图租金。(2)熊彼特式的创新租金。网络组织可以避免同一性组织文化的约束,能够提供不同企业的人员在一起接触的良好平台,其建立都基于信任机制,因此,通过知识的交流,使得企业的人员能够及时消化、吸收来自于其他企业人员的针对性知识,提高各自成员企业的知识含量,加快知识产品的创新,快速应对市场的瞬间变化,使得企业的资源价值提升。因而网络组织的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外部增值效应,具有租金的价值,这种租金是熊彼特式的创新租金。(3)张伯伦租金。网络组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低成本战略),以此提高行业壁垒和打击竞争者,从而获得垄断利润;可以获得租金,这一性质的租金是张伯仑式的租金。对于中小企业网络组织来说,外部经济规模效应,即张伯仑式的租金是其整个租金的重要基础。(4)理查德租金:是由无形资产的长期供给能力形成的一种租金。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与积蓄,与有形资产相比,其形成要花费很长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能力。我们可以把网络组织、网络租金以及中小企业集群之间的关系用下图来表示:
以上三种租金构成了中小企业集群中网络租金的重要来源,从网络租金的来源以及图2中各组成载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网络租金在中小企业集群中发挥的价值来源以及提升竞争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租金有助于促进集群的企业之间通过资源整合,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共同完成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在短时间内快于其他企业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获得超出其他企业平均收益水平;(2)有助于弥补市场不能够为不同企业人员的知识交流和学习提供分享平台的缺陷,实现集群企业间知识学习与创新的外部效应;(3)有助于克服企业内部因过高的管理费用产生的内部不经济规模效应,实现集群企业间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降低生产成本,以此提高行业壁垒和打击竞争者,从而获得垄断利润。
图2
一个有效的网络组织目标是在给定分配契约情况下网络组织成员最大化地共同创造网络租金,网络租金的形成是基于交易成本和交易费用的综合考虑,是一个总收益。下面我们主要基于网络租金这个层面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存在以及发展,主要从政府、集群产业以及集群产业中的单个企业三个方面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中小企业集群形成一个网络组织,在追求网络租金最大化过程中,尽管企业集群在降低区域内部外部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如果没有很好的约束机制,集群很可能不会去考虑整个企业集群给区域外部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性,这种外在成本即使有了集群也很难通过市场机制将其内化到集群的产品成本之中,这样将不利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这也说明了企业集群只能在区域内部最大限度地纠正市场无效率问题,但并不能彻底纠正这种市场失灵现象,这也就为政府等公共部门的介入提供了可能。
政府政策的着力点在于提供基本的制度安排,确认交易主体产权,整顿经济秩序,规范交易规则,创新交易方式,提供交易场所,从而提高经济主体间的交易效率,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政府除了改善区域的交通、通讯、网络技术、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外,更应该注重区域软环境的建设。
众多中小企业在特定地域范围形成企业集群可以获取单个企业所不具备的集群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交易成本优势、外部经济优势、扩张优势、共享劳动力市场优势以及创新优势等。在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的经济活动是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之中的,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往往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共同的价值观念。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地方社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拥有一定的信任基础。从交易效率来看,地方社会网络显然有利于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彼此信任,从而促使交易双方很快达成并履行合约。因此,基于地方社会网络信任基础上的交易,有利于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成本。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中小企业集群的价值来源主要是网络租金,网络合作虽然可以提高网络整体绩效,但对个体参与者的利益而言要视情况而定:
1.参与者是否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能否从共同创造的租金中获取较高的分配额;
2.参与者是否拥有与网络组织相关的私有资源,能否将私有资源的增值效应应用于其他价值网络而实现收益;
3.参与者是否具备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运作机制,能否在吸收伙伴资源的同时有效保护本企业的资源不受侵蚀。
因此,中小企业集群并不一定会为单个企业带来利润的提高,而且获得利润的多少也要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为了实现更好的收益,单个企业应充分利用集群带来的优势,培养企业家精神,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1]陈子彤,吕勇斌.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简单回顾[J]商业研究,2004,(22).
[2]姜 皓.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衰退[J].商业研究,2004,(10).
[3]卢福旺,胡平波.网络租金及其形成机理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6).
[4]王琴.网络参与者的租金来源与实现途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
[5]张廷海.基于网络租金的 CBD产业集聚机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3).
[6]邢孝兵,明娟.集群租金视角下的创业企业孵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
[7]刘劲松.租金与寻租理论评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5).
[8]臧旭恒,何青松.试论产业集群租金与产业集群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