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2012-07-12 07:54贺淑静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24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贺淑静

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 450044

动脉粥样硬化(AS)是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常累及的部位,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常见病因[1],主要发生在管径500μm以上的动脉。炎症是引起斑块不稳定的关键因素,斑块破裂与糜烂几乎与炎症共存。而作为炎性标志物的C反应蛋白对斑块的形成、进展及破裂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研究对近年我院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及血清CRP测定,对不同类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比较,旨在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清CRP的关系,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01—2011-12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12例,男78例,女34例。入选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2)出现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并持续24h以上;(3)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近4周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严重的心、肺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4)排除超声检出同时具有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者。

1.2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病72h内患者采用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探头频率10MHz。检查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及颈外动脉颅外段。详细记录斑块位置、数量及回声特点。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2mm为内膜斑块形成。根据斑块回声特点,将斑块分为3种类型:(1)斑块内部回声与管壁回声接近或强于管壁回声、后方伴或不伴声影为硬斑;(2)斑块内部回声低于管壁回声为软斑;(3)斑块内部回声强弱不均为混合斑。硬斑为稳定斑块,软斑及混合斑为不稳定斑块。

1.3实验室检查所有受检者于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罗氏P800全自动生化仪及配套试剂检测CRP水平。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3组CRP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q法检验;血清CRP水平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1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112例患者中21例未检出斑块,54例检出稳定斑块,37例检出不稳定斑块。

2.2血清CRP检测结果不同性质斑块分组与血CRP水平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3组血CRP水平比较 (mmol/L)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基本病因,有研究[3]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1.2%(91/112),多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起始处。这是因为颈动脉分叉处血流速度低,易形成低剪切力的漩涡区,从而导致血管内膜形成附壁血栓,促进斑块形成[4]。

动脉硬化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是指具有血栓形成倾向或由于斑块纤维帽不稳定破裂导致脑梗死发生的斑块,其组织病理学特征为大的脂质核心,表面有薄的纤维帽,有大量包括巨噬细胞在内的炎症细胞侵润,平滑肌细胞少[4]。炎症是引起斑块不稳定的关键因素,斑块破裂及糜烂几乎与炎症共存[5]。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CPR是炎性反应标记物之一,可反映动脉硬化炎性反应强度。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CRP可在动脉病变局部沉积,诱发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和表达黏附因子、炎症趋化因子,从而扩大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膜增厚和斑块破裂。不稳定斑快炎症的存在可能导致了继发的斑块形态学的改变,使斑块破裂、脱落,导致动脉-动脉栓塞脑梗死的出现及进展[6]。本研究结果显示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提示炎症标志物CRP水平可反映斑块的稳定程度。因此,有研究认为对CRP水平的检查可以为动脉粥样硬化这类炎症过程提供信息[7]。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清CRP水平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清CRP检测,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积极干预,减少炎症反应,减少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对降低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李湘青,韩红星,续运勤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J].医学综述,2008,14(2):232.

[2]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Nagai Y,Kitagawa K,Sokaguchi M,et al.Significance of earlier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for stroke subtypes[J].Stroke,2001,32(8):1 780.

[4]刘金玲,滕军放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C-反应蛋白、尿酸水平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5(4):609-612.

[5]勇强,苏博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09,6(3):539.

[6]钱怡宁,张拙,勇强,等 .进展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杂志,2008,10(5):358-360.

[7]杨森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0):3-4.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