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存上海的犹太文物

2012-07-12 18:44董水淼
检察风云 2012年15期
关键词:牛角犹太印章

文/董水淼

遗存上海的犹太文物

文/董水淼

去年十月份光景,以色列驻上海领事馆的新浪微博上,陆续发布了犹太摄影师Sanzetti于上个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拍摄的老上海照片,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尤其是老照片中四位当事人的现身,更成为各家媒体高度关注的热点新闻。如今,这一寻找昔日上海人民与犹太人友善相处的美好记忆的网络互动仍在继续。

中欧犹太团体牛角章

无独有偶,近日又一件尘封六十多年的犹太人在上海的重要文物——“中欧犹太团体(协会)”牛角章在上海悄然露面。据收藏者Z先生介绍,牛角章购于某古玩商铺,价格不菲。因考虑其文物价值,犹豫再三购下。此章高约6cm,上小下大,侧面呈梯形,印面约5.5×4.5cm,在牛角章中属大型印章,因年代较久,印章表面已形成包浆,印面收缩变形,凹凸不平。位于印章中央的印文“中欧犹太团体”六个中文繁体字尤为醒目,围绕四周的有英文“COMMUNAL ASSOCIATION OF CENTRAL EUROPEAN JEWS”(中欧犹太协会)和“SHANGHAI”(上海)字样,还有德文及希伯来文。印章中部图案呈圆弧形门洞状,四个角上都刻有象征犹太教和犹太文化的标志“大卫王星”( 即六芒星,又名大卫之盾、所罗门封印、犹太星)。文字和图案设计风格独特、涵义清晰,中西合璧、庄重大方。

据上海地方志等有关资料显示:中欧犹太协会(牛角章上的印文译为“中欧犹太团体”)是欧洲犹太难民在上海的主要会社,成立于民国28年(1939)11月。该协会是上海犹太会社中会员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犹太难民组织,大部分会员是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首任协会主席施泰因哈特。会址在塘山路(今唐山路)416弄22号(现为居民住宅)。协会主要负责协助安置难民,设立难民收容所,解决难民的食品和衣服、发放救济金、介绍工作、安排青少年教育、设置医疗机构、组织宗教活动、办理丧葬事宜等。

牛角章印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欧犹太协会成为日本占领当局与犹太难民联系的唯一代表机构。民国31年(1942),协会成立“仲裁庭”,负责审理犹太难民的诉讼案件。

中欧犹太协会有一个附属的妇女组织——妇女联盟,创办于民国29年(1940年),盟员多时达到1100余人,由格特鲁德、沃尔夫领导。这个组织由犹太妇女组成,为犹太难民提供服务,如探望病人、供给贫困者药品、烹制安息日和节日的伙食等。民国31年(1942)4月17日,该会出版《犹太简讯》周刊,二战后改为《犹太之音》,民国37年(1948)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欧犹太协会主要负责难民的遣送工作,帮助他们去新的国家定居。民国37年(1948)底该会停止工作。根据上述资料判断,此牛角章或刻制于协会成立之初,即1939年。因印章形制巨大,极有可能是代表该协会法定身份的“公章”,具体使用情况和使用范围尚待进一步考证。

上个世纪30年代末,德国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不少国家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对急需救助的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而中国上海因不需签证即可入境等多种原因成了全球唯一向犹太人敞开大门的城市。二战期间,上海先后接纳了约2.5万名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一个城市所接纳的犹太难民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五个国家所接纳的犹太难民的总和还要多,成了犹太难民名副其实的“诺亚方舟”。如今,“犹太人在上海”早已成为国际学术研究和公众关注的热点。“中欧犹太团体(协会)”牛角章的发现,为“犹太人在上海”又增添了一件重要的实物佐证。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牛角犹太印章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弯弯月亮像牛角
我们有印章咯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自制橡皮印章
牛角挂书
印章
一看书就犯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