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障碍及其提升机制的综述研究

2012-07-11 11:00:16刘海娜熊德勇
区域经济评论 2012年5期
关键词:障碍因素障碍活动

□刘海娜 熊德勇

(1、2.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387)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手段,须大力推进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了众多障碍因素,影响了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和完成。国内学者对于影响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进行了诸多研究,笔者通过对此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总结出当前影响我国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障碍因素。首先按生命周期理论将技术创新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即技术创新研发阶段、技术创新研究成果转移阶段和技术创新产品投放市场阶段。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技术创新障碍因素进行综述研究并构建模型。

图1 技术创新市场化阶段图

二、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

技术创新活动既涉及企业内部问题,也与当前的政策体制、市场经济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此方面研究的整理与归纳,本文将影响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划分为体制因素、市场信息缺乏及消费者对于创新产品缺乏需求和信任以及技术创新高投入、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特征的约束。其中体制因素又包括创新活动主体错位、市场结构性障碍、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有待改善等四方面。

(一)体制因素

许多学者将体制方面的因素其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比如唐晓华、王伟光、马晓平将体制障碍划分为宏观和微观方面,宏观方面包括不尽完善的政企关系,有待健全的融资制度,落后的政策体系,僵化的教育科研体制,尚待完善的其他制度;微观方面包括企业制度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有真正建立起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低效使企业创新的源泉—员工的创造性受到遏制,管理制度落后等[1]76-77。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以及技术创新的特点将影响技术创新的体制方面因素划分为技术创新主体错位、市场结构性障碍、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有待改善等四方面。

1.技术创新活动主体错位。技术创新主体错位是技术创新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遗留因素的影响,企业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无法据市场规律和自身特点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因此,许多技术创新活动从一开始就脱离了市场,无法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对于技术创新主体错位这一因素,国内众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笔者在对这些研究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其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

表1 与技术创新主体错位的相关点

2.技术创新市场结构性障碍。技术创新市场结构性障碍为技术创新活动带来了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和进行。刘欣英[11]、杨虹和李旭东[4]27-28等都认为不完善的市场结构阻碍了技术创新市场化的发展。王伟光则具体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性障碍,包括集中度障碍、规模障碍、差异化障碍、进入条件障碍等[12]。

3.政策环境有待改善。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政府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对其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2007年,国家13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完善了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政策和措施。比如,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产业集群和具有产业优势的地区,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建立技术合作联盟,开展联合创新。另外还特别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这些政策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和经济体制转型的进程,有利于营造创新氛围,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但这些政策多集中于创新活动的研发阶段,对于技术创新研发成果转移阶段和创新产品市场投放阶段的支持较少。

政策分配不合理、政策不配套等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同。与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未能获得足够的政策支持。王锦成认为目前国家对大型企业制定和颁布了一部分有关技术创新优惠政策,但对中小企业却缺乏政策配套,尤其是适用于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中小技术创新方面,提供的优惠和扶持政策较少,远不足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利益机制上未形成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利支持与保护[13]。肖建中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政策环境有所改变,但在市场竞争中仍然难以得到公平待遇,制约了民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14]64-65。柴肖荣、汪少华、毛栋梁认为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重视不够,尚未形成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完整政策框架[15]。

赵海峰、李天华认为现有的技术创新政策不够配套,特别是在适用于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提供的优惠、扶持政策较少,远不足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另外,在利益机制上未形成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利支持与保护[16]38。

4.法律体系不完备、法制环境有待改善。法制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要,完善的法律体系有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当前我国技术创新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备、法制环境有待改善。许多学者都将其作为影响技术创新的一大障碍因素。

(二)市场信息缺乏

技术创新市场信息缺乏,不仅阻碍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对技术创新研发、科技成果转移和创新产品投放市场造成不利影响。许多学者都对技术创新市场信息缺乏进行了分析。

表2 与技术创新法制环境的相关点

(三)消费者对于创新产品缺乏需求和信任

消费者的偏好和惯性购买会对技术创新活动造成影响,尤其是对技术创新产品投放市场产生影响。创新产品是采用全新技术生产新的产品或利用新技术对原有产品进行改造使之具有新功能、新结构、新用途的产品。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常具有惯性特点,对新产品往往持怀疑态度、具有不信任感。消费者会经过认识、说服、决策、实施及证实等一系列复杂的认证阶段,这对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造成一定困难。刘中文、姜小冉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及战略联盟的构建》一文中分析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存在的市场性风险,即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推出和销售时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一是消费者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的变更;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竞争对手已抢先一步推出类似的新产品;三是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有下降趋势;四是消费者不熟悉新产品,再加上消费者流动偏好和消费惯性的影响而对新产品需要较长的接受时间[27]148。消费者观念和需求变更一方面说明了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另一方面说明技术创新活动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之上的重要性。

表3 与技术创新信息缺乏相关点

(四)技术创新高投入、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特征的制约

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等特点,这决定了技术创新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

1.高投入。技术创新活动投入较大、资金回收期较长,这要求企业要有较强的资金控制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进行市场调研,才能帮助科技成果顺利进行转移并且推动创新产品投放市场。赵寅君在对六大产业2130家企业所作的调查中发现导致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止或失败的因素中,缺乏资金这一因素占29.48%,在所有因素中排名第三[28]54-55。可见,高投入还是制约技术创新活动发展的关键因素。彭迈[2]137、徐磊[3]42、石凤妍[22]28等人都将资金缺乏、融资困难作为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丰富的资金储备是创新活动的物质保障,是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2.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的特点使许多企业对创新活动望而却步。创新风险主要是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如财务风险、质量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是不可抗力的出现,如国家政策的变化,企业无法控制它的发生,因此要及早识别并作出决策。无论内部风险还是外部风险对于企业都很关键,企业要提前做出应变机制,防患于未然。中小企业因无法承受创新活动的高风险而迟迟不敢接受新技术、新材料,更谈不上创新活动市场化的开展。刘中文、姜小冉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及战略联盟的构建》一文中分析了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风险障碍,其中包括决策风险、技术性风险、市场性风险[27]148。徐维祥、许言庆则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包括技术研发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经营风险,企业还不能正确看待技术创新中的风险,对风险估计过高,形成逃避心理[29]32。这种情况下企业多半会放弃技术创新活动,失去可观的收益。樊增强认为当前完善的技术创新风险机制尚未建立,技术创新投资面临着技术开发风险、市场开发风险及调动技术创新资源出现的组织风险等多重风险,此外,技术创新者还面临不能独自占有创新收益的风险[8]52。赵海峰、李天华也将技术创新的风险作为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之一[16]38。这种客观存在的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特征将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技术创新的提升模型

技术创新活动按其生命周期划分为技术创新研发阶段、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的转移阶段和技术创新产品投放市场阶段。笔者在此基础上,并结合上面所列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构建出技术创新的提升模型。

(一)技术创新提升模型的基点

1.深化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创新主体由政府向企业过渡。必须深化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为技术创新活动的各阶段提供制度保证。政府要明确其在技术创新中的角色,着力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企业要有技术创新意识,积极成为技术创新决策主体、投入主体、研究开发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以及创新产品市场化的主体。大多数学者都支持这一观点。樊增强[8]52-53、邱灿华、张庆洪[30]指出应确立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徐磊、冯德连认为创新主体应由政府向企业过渡[3]43。杨虹、李旭东认为应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4]28。

此外,企业要逐步建立起现代产权制度。祁军、何维达在《对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劣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大企业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自主权[20]64。李立生在《论制度安排与技术创新》一文中指出要加快体制重构,催化企业创新潜能;产权制度安排必须真正落实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市场竞争的主体上[6]56-57。安同良、方艳、卢多维克·阿尔科塔等认为要改革国有企业政企不分、产权主体缺位的状态,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真正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25]45。

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技术创新活动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国外很早就为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法律保障。诸如美国的《小企业创新发展法》、《联邦技术转移法》、《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德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对中小企业科技政策的总体构想东部地区合同研究开发计划》等。这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保护,促进了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国内许多学者也开始意识到完善法律体系的重要性。肖建中在《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及路径选择》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14]65。张玉明、王晶晶也认为应完善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法律体系[19]85-86。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有关技术创新市场化的法律体系还不够成熟,应建立更加细致、全面的技术创新法。

此外,赵寅君[28]55,徐维祥、许言庆[29]33认为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外部环境;樊增强认为要强化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建设,必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建设[8]53。

3.构建技术创新活动的服务机制和信息收集机制。技术创新活动的各阶段需要诸多人力、物力支持,构建技术创新服务机制至关重要。徐磊、冯德连在《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与对策》一文中指出要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比如建立指导中小企业的组织体系和为小企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场信息反馈系统、培育发展技术交易市场[3]44。彭迈认为应以政府为主体,构筑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如纳入国家创新体系、设创新基金、建实体服务机构、服务组织的协调管理体制[2]138-139。

信息既是重要的经营资源,又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活动离不开有效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杨静、张文科在《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比较分析与研究》一文中指出要构筑健全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31]69-70。石凤妍、赵亚军认为应拓宽技术创新信息源,这包括技术开发者和拥有者、技术信息的收集者和技术信息的载体[22]29。陈春馨认为应完善信息集散机制,建立和完善信息研究机构,建立内外各种网络,运用现代化手段,广泛收集国内外最新信息,提高信息集散和研究分析的能力[32]40。柴肖荣、汪少华、毛栋梁等认为应构建信息导航体系,加强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比如构建信息网络、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加强与新闻机构合作等[15]23。

(二)技术创新活动各个阶段的提升机制

下面将具体化各阶段的提升机制:

1.技术创新研发阶段。(1)加强对技术创新市场的培育,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加强对技术创新市场的培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规范技术市场,改变当前市场的结构性障碍,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陈春馨认为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这包括健全开发、加强生产制造、完善市场开拓体系[32]40。完善市场开拓体系,有助于创新决策与研发同步,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赵海峰、李天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技术创新必须面向市场,以科学市场调研为基础、现实与潜在相结合,国内与国外市场相结合、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营销策略[16]39。胡敏认为应发展市场体系,政府应当针对供求关系的特点,推动商品和要素市场的深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完善各类要素市场,从而增加要素的流动性,使其顺利集中到需要的企业中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9]94。(2)树立技术创新观念,为技术创新研发奠定基础,使政府、企业、技术持有者、消费者意识到技术创新活动的价值。陈春馨认为企业要强化主体观念、市场观念、创新观念,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32]39。赵海峰、李天华认为要树立技术创新观念,塑造企业创新文化,把企业技术创新置于战略地位[16]39。杨静、张文科在《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比较分析与研究》一文中也指出要彻底改变观念,为技术创新打下思想基础[31]70。

表4 技术创新市场化各个阶段的提升机制

2.技术创新研究成果转移阶段。建立产学研创新成果交易平台,如创新技术展销会,促进科研成果的转移。当前大学、科研院所掌握着绝大部分的技术创新成果,但真正实现技术成果向市场转移的较少,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技术拥有者和技术需求者相分离,没有一个合适的纽带帮助二者实现市场化转移。因此,应建立产学研创新成果交易平台,实现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的市场化转移。另外,可与国内外科研单位的行业组织协会共同建立技术展销会,提升展销会知名度和认可度。

3.技术创新产品投放市场阶段。(1)为创新产品市场化提供支持策略,比如创新产品展销会。科技成果转移之后,就要考虑创新产品投放市场。创新产品如何进入和占领市场又是一个难点。除了要运用新产品进入市场的营销策略外,各省市区域可定期举行创新产品展销会,对创新产品进行推广。政府可对采购创新产品的企业实行补贴或减免税政策,促进创新产品打开市场。(2)优化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第一,创新资源(资金、政策等支持性资源)要在技术创新活动的各个阶段合理分配。当前技术创新资源多集中在研究与开发环节,而创新产品生产与进入市场方面的扶持政策相对较少。李立生在《论制度安排与技术创新》一文中指出创新资源的分配必须进一步贯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的原则[6]57。第二,创新资源要配套。当前创新资源多是短期性质,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利于技术创新市场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李立生认为组织管理制度安排要建立资源配置最优化、创新要素整合效应最大化、产权保护有力、配套服务完善的创新支持系统[6]57。

四、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入,技术创新必将成为企业的现实选择。技术创新活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技术创新的现实状况,整理众多学者关于技术创新障碍的观点,分析了影响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并构建了提升模型,以期对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唐晓华,王伟光,马晓平.经济转型期的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1,(8):76─80.

[2]彭迈.企业技术创新障碍与出路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36─139.

[3]徐磊,冯德连.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4):41─45.

[4]杨虹,李旭东.论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因素及对策[J].大连干部学刊,2006,(3):27─35.

[5]杨春丽,郑策.技术创新,障碍在哪儿?[J].企业管理,2006,(7):17─18.

[6]李立生.论制度安排与技术创新[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8):55─57.

[7]金健.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J].特区经济,2008,(5):301─302.

[8]樊增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J].经济问题,2002,(3):51─53.

[9]胡敏.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对策问题[J].有色金属设计,2007,(1):90─94.

[10]卢静,彭海磊.国有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J].河北企业,2000,(6):10─11.

[11]刘欣英.西部技术创新障碍因素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3):54─56.

[12]王伟光.技术创新障碍:一种产业组织学的方法[J].学习与探索,2000,(3):32─37.

[13]王锦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与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2001,(1):66─68.

[14]肖建忠.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及路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6,(18):64─65.

[15]柴肖荣,汪少华,毛栋梁.浙江省中小企业技创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07,(2):21─23.

[16]赵海峰,李天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J].软科学,1999,(3):38─39.

[17]王国红.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四大障碍[J].经济与管理,2004,(3):41─42.

[18]胡怀敏.略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J].企业技术进步,2002,(9):34─35.

[19]张玉明,王晶晶.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基于济南市样本企业数据[J].烟台大学学报,2009,(1):82─87.

[20]祁军,何维达.对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劣的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02,(5):60─64.

[21]戴冬秀,等.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障碍因素[J].统计与决策,2003,(11):81─82.

[22]石凤妍,赵亚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1):27─29.

[23]文卉,王丽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和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7,(17):31─34.

[24]李汉邦,刘德智.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因素分析[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3):55─58.

[25]安同良,方艳,卢多维克·阿尔科塔.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与对策——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7):41─46.

[26]李睿,等.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56─57.

[27]刘中文,姜小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及战略联盟的构建[J].改革与战略,2010,(3):147─149.

[28]赵寅君.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及政策建议[J].当代经济,2007,(9):54─55.

[29]徐维祥,许言庆.企业技术创新的心理障碍及克服[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1):31─33.

[30]邱灿华,张庆洪.我国国有工业企业技创障碍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1):40─44.

[31]杨静,张文科.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比较分析与研究[J].商业研究,2004,(292):67─70.

[32]陈春馨.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外科技信息,2000,(2):38─40.

猜你喜欢
障碍因素障碍活动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低频脉冲电治疗在妇科快速康复护理临床应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02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商用建筑项目运营维护阶段成本管理障碍因素分析
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