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发展措施
摘 要: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体现了高校文献信息工作的特色。科技查新工作为学校学科研究方向的制定提供了完备的信息资料和准确详尽的对比分析,是学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科学化决策的有效支持系统。高校图书馆的科技查新工作,把掌握最新科研动态、传播最新科技成果、提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作为自己的任务,不仅拓宽了图书馆的业务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其信息情报职能,又改变了服务形象,提升了在学校中的学术地位及存在价值。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3-0109-03
收稿日期:2011-12-08
作者简介:刘燕飞(1977-),衡阳技师学院图书馆馆员。1 科技查新
科技查新具体是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查新操作规范利用手工或计算机检索手段对科技文献进行检索,并以检出结果为依据,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的方法,客观、公正地对需查证内容的新颖性做出明确的结论,写出有根据、有分析、有对比、有建议的报告。
科技查新作为我国科技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成果鉴定和科研立项等提供了客观文献依据,避免重复科研。在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查新已成为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科技查新的一般工作流程是:项目委托与受理—查新检索—文献分析对比—出具查新报告—资料存档及登录上报。
2 科技查新的用户分析
2.1 按照用户类型划分
2.1.1 高校教师群体
大学图书馆作为高校图书馆,首要任务是为高校师生服务,因此,高校教师是查新用户的主要群体。高校教师一般都有一定的检索能力,利用本校的检索工具和文献资料就可以查阅到大量的相关文献。他们对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比较了解,清楚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这方面的内容其他人是否研究过以及研究到什么程度,自己的课题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另外,由于本校的地理优势,与高校教师沟通起来也比较方便,较易掌握课题情况。
2.1.2 高校学生群体
高校中每年学生毕业需要向图书馆提交自己的毕业论文,如果不想让自己的论文研究成果在网上公开,可以通过科技查新,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提交涉密申请。需要论文涉密的一般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对自己的论文内容比较了解,但多数不了解查新工作,不清楚查新工作的流程,有的甚至认为仅仅是到图书馆盖一个章即可。但经过查新员的介绍之后,研究生群体大多都能积极地配合查新员完成论文的查新。
2.1.3 企业用户群体
(1)不了解项目内容的用户。企业一般分工比较明确,有的企业常常把查新报告的任务交给行政人员去联系,而行政人员往往对项目的技术内容并不了解。在填写科学技术要点及查新关键词时无法写出项目的关键技术,这就给查新人员理解项目的要点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校外企业离学校距离远,面谈不如本校教师那么方便,并且企业里的技术人员有的由于工作忙,不能和查新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些都不利于撰写出客观公正的查新报告。
(2)不了解查新工作的用户。企业用户大多是在申报项目或进行成果鉴定等必须提交查新报告时才接触到科技查新,对查新的流程不甚了解,查新用户中有一部分是地处中小城市和乡镇企业的科技人员,这类用户所在地区和单位资料不全,本身检索能力弱,外文阅读能力差,他们在查新时有可能填不全或填不出英文检索词是正常现象。
(3)对查新很重视的用户。有的企业用户对查新工作很重视,并且对查新报告质量要求很高,企业高层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直接与查新员沟通交流项目内容,利于查新员尽快掌握项目关键信息。
2.2 按照用户的心态划分
2.2.1 积极合作型用户
有些查新用户对查新工作接触的比较多,了解查新工作的流程、作用,对查新工作能够理性客观地对待,因此,能够对查新人员提供及时、积极的合作。这些用户能够提供比较详细的课题资料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并能与查新员就项目内容进行耐心的沟通,查新员比较容易撰写出符合查新规范并令委托人满意的查新报告。
2.2.2 不信任型用户
有些查新用户对查新人员的专业水平不信任,认为自己的项目专业水平高,怀疑查新人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害怕查新结论不能反映出课题的真实水平;有些用户对查新机构的级别有一定的了解,认为查新机构的资质越高,对于自己的项目申报、成果鉴定等越有利,怀疑没有查新资质的机构作出的查新报告水平不高。
2.2.3 急于求成型用户
有的用户对查新流程不够了解,认为科技查新很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凭几个关键词在数据库里搜一下就可以了,可以立等可取。有的甚至在提交材料期限的前一天才来委托,希望通过熟人关系给予关照,在较短时间内给作出报告。
3 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的措施
3.1 提高查新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查新队伍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介入和大量电子文献的产生,过去的纸质文献手工检索方式已变为现代的电子文档计算机检索模式,新的查新环境和工作方式对查新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要做好查新工作,必须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查新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渠道有计划地对现有查新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拓宽知识面;同时,还应有计划地引进年轻的高层次人才充实查新队伍,组建一支业务精湛、责任心强、有开拓精神的查新团队。另外,查新人员自身也要加强自我素质建设,养成良好的自学精神和习惯,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科技查新工作更好的服务。
3.2 加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高科技查新工作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科技查新工作的保障,信息资源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科技查新工作的优劣。高校图书馆虽然拥有大量的馆藏文献和电子数据库资源,但这些资源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且专业设置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就给某些相关专业的科技查新工作带来困难。为解决困难,高校图书馆应利用现有的网络环境资源协调有关情报及文献部门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数据库,以提高查新文献的保障和查新结论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3.3 加大科技查新的宣传力度,拓展科技查新市场
目前,我国科研人员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对项目前期和进程中的情报调研不够重视,对科技查新不甚了解。在他们看来,科技查新报告只是项目评审过程中的一份行政规划要求,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科技查新对科研项目产生的重要作用,这将影响到科技创新的实质和进展。作为高校图书馆,首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文献资源及网络资源优势,利用学校及图书馆网页、多媒体宣传课件和信息知识讲座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科研人员认识到科技查新信息检索的重要性,变被动查新为主动查新。其次,高校图书馆还应加强与校外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横向联系,广泛对外宣传,使这些机构对科技查新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使高校的科技查新工作走出校园,拓宽科技查新市场。第三,高校图书馆还应关注行业内动态,参加行业内交流会议,加强与其他综合查新机构和专业查新机构的业务沟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提高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的地位和影响,吸引更多的校外用户。
4 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的意义
4.1 为学校学科研究方向的制定提供了客观依据
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为学校学科研究方向的制定提供了完备的信息资料和准确详尽的对比分析,是学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科学化决策的有效支持系统。准确客观的查新结论,体现了决策的科学化和公正性。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双翼,而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石,是重大教学和科研成果获得的保证,因此,制定正确的学科研究方向非常重要。
4.2 为科研选题和立项提供了依据
当今科技的发展,新的理论、成果、方法层出不穷,与之相关的报道文献也与日俱增,正确的选题立项是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前提,科研选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预期的研究成果是否“优于”或“高于”已有的东西,这是一个连专业研究人员也很难回答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可以为科研选题提供立项前的查新服务,使研究者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科研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以及最新的研究动态
和发展趋势,从而克服科研课题立项的盲目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4.3 为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审提供客观依据
在进行科研成果鉴定评审时,鉴定委员会一般由本学科或本行业的专家组成,这些人虽然对本专业的情况比较了解,但也不可能对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完全了如指掌,这样只凭专家小组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的鉴定评审工作难免会有失偏颇。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可以为专家的鉴定、评审提供必要的文献信息依据,这不仅保证了鉴定、评审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而且依据客观的查新结果保证了鉴定、评审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4.4 促进了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把掌握最新科研动态、传播最新科技成果、提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作为自己的任务,不仅可以拓宽图书馆的业务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其信息情报职能,还可以改变其简单的“借借还还”服务形象,提升在学校中的学术地位及存在价值。
5 结束语
查新工作不同于单纯的文献检索。查新用户是查新工作的服务对象,了解和分析用户特点,根据用户的不同特征,采取相应的工作方法,对于提高查新质量,使用户了解查新工作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科技查新工作,为学校的科研立项、成果鉴定、专利检索等提供必要的文献支持,为重大学科建设的决策提供客观的信息依据。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高校图书馆的科技查新工作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 邢燕丽.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的意义和作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2).
[2] 姚建文.论科技查新人员素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2).
[3] 李红梅.科技查新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J].现代情报,2009(8).
[4] 王家骥.科技查新的发展与问题探讨[J].情报学报,2006(10).
[5] 罗晓鸣.高校科技查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1).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