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严碧华
生态山东 “再现”蓝天白云
□ 本刊记者 严碧华
去年,山东省GDP首进四万亿俱乐部,全国排名第三。与经济建设成就相呼应的是,山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建设,着力改善百姓居住环境。本期“科学发展 保障民生”系列报道走进山东,探询“生态山东”发展模式。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获批后,日照市日照港集装箱码头越来越繁忙。图/CFP
近年来,山东发展速度开始放缓,一切以生态山东为背景,在污染治理与节能减排方面下功夫。
“我们需要的是蓝色经济,如果环境破坏了,老百姓的健康没了,谈何民生。”今年两会期间,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向包括本刊在内的多家媒体表示。“我们小时候下乡,想家的时候就看星星,现在在城里看不见。要让老百姓都能够享受到繁星闪烁。”
事实上,姜大明曾在多个场合提出,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建设生态山东,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和监测预警,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努力增加城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
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四个相连湖组成的南四湖曾经污水充溢。因为污染严重,南四湖成为南水北调的一大隐患,部分湖区COD平均浓度高达2000毫克/升,湖区全面呈劣五类水体。
鉴于入湖河流多达53条,治理也是非常之难。
几年前,很少有人相信这里能够通过治理成为南水北调重要的调蓄湖泊。
2010年,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南四湖支流白马河大量出现桃花水母,这是一种对水质要求苛刻的生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它的出现,被看成是入湖水质改善的标志。
2011年,南四湖湖区5个国控点位均已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现场考察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当然,不仅是南四湖,位于山东淄博西部的周村区,由于化工企业较多,化工企业散发的异味一直困扰当地老百姓。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近年来,周村区委、区政府把化工异味治理作为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民生工程来抓。
为了找到问题的症结与解决之道,去年初,周村区区委与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带领全区十余家重点化工异味排放企业到江苏、浙江考察学习,学习其先进管理经验和治理技术。
收获颇丰,考察回来之后,各企业针对自己实际情况,请专家到企业制定治理方案。
经过一年多的治理,目前全区6家企业的11条废气高温焚烧设备已陆续投入运行,每小时可处理化工废气177800立方米,困扰人民群众的化工异味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事实上,在生态山东的背景下,以“重化工”闻名的淄博市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治理。
此前,淄博市市长周清利向本刊记者表示,“作为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我们深知生态恶化之苦,也深知生态优化之福。”
据介绍,近年来,淄博市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和投入强度,狠抓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淄博市内主要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恢复鱼类生长的要求,空气质量良好率显著提高。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更加自觉地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努力清还生态环境‘老账’的同时,坚定地走好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周清利说。
位于山东菏泽东部的巨野县,为确保主要出境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巨野县成立了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印发了《全县重点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标及责任分解意见》。
记者在这份《意见》上看到,进一步强化重点河流水环境整治;继续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管理;不断完善乡镇两站建设;持续加快重点企业视频在线监控系统安装进度等作为重点写了进去。
山东省环保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山东的水污染治理,可以说捷报频传。
2010年底,山东省控59条重点河流全部发现鱼类生存。在徒骇河畔,经常能看到从河里捕捞出的泥鳅,表明河流最难恢复生态功能的“底泥”复活了。今年4月29日,小清河济南段复航。曾经“清又长”的小清河,多年变成了“大黑河”,让当地百姓意外的是,现在河口又出现了银鱼,并形成产量。
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2003年起,山东已经连续9年实现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3%的背景下,主要污染物COD浓度年均下降19%,山东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
据介绍,2011年,山东省水环境COD平均浓度为30.8毫克/升,水环境质量总体上已恢复到1985年(42.2毫克/升)以前的水平。
治污显然需要治源,而源头就是污染物的排放。
在“品尝”环境污染的恶果后,山东将减排放在了重中之重。
前不久,姜大明主持召开了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听取省环保厅关于污染减排工作的专题汇报,研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
会议指出进一步推进污染减排工作是促进山东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举措。
“要强化责任,严格落实减排责任书要求,对不能完成的要追究主要负责人责任。”姜大明强调,要以“上大压小”为重点,加速淘汰小火电机组等落后产能,坚决禁止新上小火电,严控企业建设自备电厂,继续大力推进外电入鲁。
为了加强各市减排工作,会议确定以山东省政府名义印发2011年17市减排情况通报;同时,结合2012年山东省环保专项行动,由山东省直有关部门组成督导组,对17市总量减排工作进行督导;最后,由山东省环保厅牵头,会同发改委、经信委、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分别研究制订减排具体措施,报分管副省长审定后,以规范性文件形式下发实施。
重压之下,山东各地在减排方面明显力度加大。
为了减少排放, 枣庄市做足“用”字文章,重点抓好再生水循环利用工作,采取企业化管理运营模式、引进污水处理先进技术、配齐专业技术人才,保证了出水水质达到二次利用标准,有效提高了用水效率。
“目前,全市6座城镇污水处理厂、70余家企业配套了中水回用设施,日回用中水28万吨,再生水已成为我市第三大水源,水资源循环利用格局初步形成。”当地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实施了中水进城工程。以台儿庄为试点,结合古城恢复重建,积极打造“生态古城”,将城内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注入运河湿地,再将湿地自然净化后的生态水引入城区,用于景观补水,增强了实体自净能力,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2011年,山东省水环境COD平均浓度为30.8毫克/升,水环境质量总体上已恢复到1985年(42.2毫克/升)以前的水平。
菏泽郓城县,在减排方面亦做出了一系列工作。比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重点用能企业管理;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等。
该县重点抓好工业锅炉、电机、变压器等高耗能设备的淘汰工作,继续对一批高耗能、附加值低的企业进行停产、限产,适当限制高耗能行业的增长速度。
同时,郓城县环保局对52户重点用能企业,实行周调度直报制度,把节能任务细化到企业、到月份。环保部门对全县2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逐个明确了节能减排指标,凡是完不成季度节能减排任务的,一律下达限产通知书,直接停产整改。
尤为重要的是,郓城环保局把科技节能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金河电厂锅炉改造、搪瓷和玻璃企业煤气发生炉改造、鲁发化工余热利用、圣达印染煤泥焚烧等节能技改项目建设,降低能源消耗。
此外,当地认真落实节能评估审核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关。对没有进行节能评估审核的工业投资项目,发改、经信部门一律不准核准备案,环保部门一律不准进行环评,所有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决不让一个高耗能项目开工上马。
在山东,与郓城做法类似的很多。比如,德州市辖下武城县,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 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建设项目带来的环境污染,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评制度。
抓好了污染治理与节能减排,再配以绿化,“三驾马车”成就了生态山东。
走进山东潍坊昌乐,游客犹如步入花的世界、绿的海洋。据介绍,目前,该县有林地面积38134.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4.8%。
这些得益于造林。“植树造林惠民生,共建生态新昌乐”。这是在当地见得最多的一句宣传语。
据介绍,昌乐县遵循“突出重点,培植亮点,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原则,按照“园林化、多样化、长效化、景观化”的要求,着力实施六大绿化工程。比如,把荒山绿化作为生态建设的主攻方向之一,全面封山禁采,大搞荒山绿化,近年来共完成荒山造林6311.8公顷,荒山土岭全部披上了绿装。
近年来,山东青岛加大电动汽车使用量,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图为车辆在青岛薛家岛充换电站更换电瓶。图/CFP
昌乐县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近年来,全县上下大搞水系绿化攻坚战,河水流到哪里,绿化就跟到哪里,一条条“绿树成阴、碧水荡漾”的绿色长廊,已成为昌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按照“搭配合理、特色鲜明、管护到位”的要求,该县对胶济铁路、青银高速、309国道、宝通街等十多条交通主干道和所有的县乡路、镇村路、生产路,进行了高标准绿化美化,编织起覆盖全县的绿色网络。
在城区,该县提出见缝插绿,立体布绿,破墙透绿,应绿尽绿。“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楼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园林城市蔚然成型。
“满目青山千家树,遍地光景四时新;花香鸟语水长流,万紫千红总是春。”当地人表示,这是昌乐今天的真实写照。
记者采访获悉这样的城市名单还有一大串。山东省林业厅数据显示,山东全省有林地面积达5373.5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达5819万亩,林木覆盖率22.8%。
张波表示,要通过努力争取实现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努力把城市建在森林中。“乔木不仅吸收CO2,对SO2、氮氧化物都有吸收作用,乔木对净化城市空气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建设生态山东,一个更大的规划在去年1月出台,那就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按照规划,其基本特征定位在依托海洋,海陆统筹,高端产业聚集,生态文明与科技先导。
一年多来,半岛蓝色经济区涉及的市县卯足了劲,在蓝色经济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 编辑 严碧华 □ 美编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