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凌原
“梁祝故里”夭折背后
□ 邓凌原
位于河南驻马店市汝南县梁祝镇马北村村口的牌楼。
8月10日,一则“河南汝南巨资打造‘梁祝故里’景区成烂尾”的帖子在网上出现:“河南驻马店汝南县梁祝镇,耗巨资打造的‘梁祝故里’景区半途而废,景区一片荒凉,部分景观树已经枯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墓碑摇摇欲坠,或文字剥落或遭人涂鸦。”此帖引起全国上百家网站转载,网友纷纷评论,矛头指向“梁祝故里”梁祝镇。
新华网8月15日报道称,记者在位于梁祝镇马北村旁边的“梁祝墓遗址”看到,除了村口修建了一座由广东商人捐赠的牌楼外,并没有修建其他建筑。“梁祝墓”周围的几十颗小松柏部分干枯。“梁祝墓”的墓碑和当地政府立的“梁祝墓遗址”的碑上有划痕和脱落。
对于“烂尾”传闻,汝南县梁祝镇政府办公室主任王合理8月15日表示,确实曾有一位商人计划投资2亿元建景区,但后来因这位商人公司的经济有限等原因,这个事暂时搁浅了。目前还没找到合适的投资商,景区建设就此“夭折”,不存在“烂尾”之说。
据了解,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其中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上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作为“中国式爱情”的代言人,梁祝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不言而喻。从2002年以来,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江苏省宜兴市、山东省济宁市、河南省汝南县等四省六市先后提出申报“梁祝”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而各地除了积极申报文化遗产项目外,还同民间协会合作,抢夺“梁祝之乡”的称号,为拓展当地旅游资源保驾护航。
2004年4月,在有关部门协调下,四省六市在宁波达成共识,联合申报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2005年12月,因具有梁祝故事发生的原生性、遗存遗址的完整性、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民风民俗的延续性等特征,河南省汝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2006年6月,汝南梁祝传说又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称号使刚刚沉寂的梁祝之争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也使之前达成的“宁波共识”失去调和作用,六地再次陷入争执漩涡。
记者发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除了授予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为“中国梁祝之乡”外,还于2006年2月16日授予浙江上虞“英台之乡”称号;2007年10月8日命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中国梁祝文化之乡”;2006年5月22日授予江苏宜兴“梁山伯祝英台之乡”称号。不到两年的时间,这家协会便授予四个地方为不同的“梁祝之乡”。
对于各城市来说,一旦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认可,这就意味着每年都要有文化保护措施,并且每年都将受中国民协的督促检查。
汝南县马乡镇境内至今仍存梁山伯墓、祝英台墓、泪井、一步三孔桥、曹桥、红罗山书院、白衣阁等梁祝故事遗址。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梁祝文化,提升驻马店和汝南在全国的知名度,汝南县特申请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2007年4月3日,河南省民政厅下发文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汝南县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原马乡镇行政区域整体划归梁祝镇管辖。这是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梁祝命名的地方行政区。
2007年7月19日,“梁祝故里”河南省汝南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揭牌庆典仪式在当地举行。
梁祝镇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自从汝南“梁祝传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梁祝镇政府便初步对“梁祝故里”景区进行了简单规划。2011年通过社会募捐,建成了入口处牌坊,修通了汝正公路至景区道路,新栽了景区绿化树。2011年,深圳富道投资有限公司曾到梁祝故里进行投资考察,曾有意向与梁祝镇政府签署对“梁祝故里”景区投资开发建设的框架协议,但后因该公司董事会成员意见不一致,协议未签订成功。
“当初对景区初步规划有一千多亩,以打造核心景区和东方文化传承区为内容,希望建成一个让游客多方面体验东方文化的爱情小镇、千年古镇。”这位负责人说,由于资金缺口大,现在景区建设依然维持在2011年社会募捐后建成的入口处牌坊与景区栽种的绿化树建设状态,而且所谓的“梁祝故里”景区建设也没有立项。
对于网友所说的“景区部分树木已经枯死,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一事,这位负责人回应称,很多树木是由社会捐赠,栽在道路两边。由于树苗偏大难活,再加上近期严重干旱,所以很多树木处于枯黄状态。
记者在当地政府官方网站查阅了解,“梁祝故里”景区已被列为汝南县的重点推介项目,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将会吸引更多中外游客,市场潜力巨大”。但汝南县梁祝镇党委书记陈运华表示,从2006年开始,虽然也有企业和公司前来考察,但至今没有付诸行动。政府目前正在寻求新的投资商,希望双方能就“梁祝”这一品牌找到更好的结合点。
陈运华说,建设梁祝故里景区,投资者首要考虑如何将其转化成经济效益。而当地政府希望,先更好地保护再进行有序开发。
8月16日上午,有媒体记者驱车来到位于汝南县城南25公里处的梁祝镇。发现镇政府组织的人员正在梁山伯墓、祝英台墓等遗址处清理杂草。“近日将清理枯死的景观树,墓碑也将进行更换。”镇政府工作人员说。
有媒体人士指出,梁祝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民间传说是否真有其人其事,专家们至今也未达成一致,只能算是后人对远古历史进行人格想象的产物。为这类想象性人物打造故里,本身就隐含着荒诞性。然而,在做大地方经济的推动下,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时代背景中,荒诞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梁祝故里”能否成为地方拉动经济的助力。
近年来,各地连番上演各种历史热、故里热和古墓热,其基本思路不外乎是先争取各种称谓,然后在这个称谓上大做旅游文章,大兴土木建设人造景观。为地方经济加码添秤。但其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远非最初预想的那样让人满意。
有媒体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某地的李白故里公园破败不堪、无人问津;2007年,山东威海拆除了存在近15年的人造景观“华夏帝王宫”;2011年厦门拆除了鼓浪屿全长147米的人造景观“金带长廊”……这些失败的先例证明,“梁祝故里”景区的投资是否真能产生意想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梁祝镇”面临的资金问题,《西安日报》一篇题为“‘梁祝故里’投资失败缺的不是钱”的文章指出,相关方面希望通过招商引资解决建设所需的资金问题,这无疑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举措,可是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否能够获得足够多的回报才是最为关心的。从“梁祝故里”投资失败来看,显然投资者对该项目缺乏信心。
该文认为,“梁祝故里”的投资失败,“本质上不是资金缺乏的问题,而是管理和规划失序所致。当此之际,景区的建设可行性和必要性亟需进行科学的探讨,这尤其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对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达成普遍的共识,并拥有科学的规划,才可能解决资金的问题。”
陈运华说:“我们感谢全国各界的提醒和提前敲响的警钟,一旦真有客商投资开发建设,我们将视质量为生命,从严监督开发建设全过程,杜绝‘烂尾’现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