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腐败被暴力执法遮掩
曹 林
媒体评论员
广州近来的反腐风暴,让一直以来被忽视的城管腐败浮出水面,结果让人瞠目结舌。
据公开媒体报道统计,自2009年广州市成立城管委以来,广州市城管系统市、区、街道三级共有27人因腐败“落马”。其中15人涉嫌包庇违法建设,11人涉案保洁招投标,还有1人涉嫌为制贩假烟人员提供方便,涉案总金额近千万元。
已曝光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现实可能远比媒体公开报道的更加严峻。这从广州市纪委通报的信息可以窥见一斑。报道称,此前,广州市纪委梳理出的120个重点信访案中,涉及执法不公和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问题,占排查总量的21.67%,居各类问题之首。该市纪委官员介绍,此类案件主要反映在基层城管部门包庇辖区内的违章建筑,特别是对群众多次投诉的违章建筑不及时处理或仅简单处理。
城管形象一直很糟糕,但这种糟糕的形象并非“糟”在腐败,而糟在粗暴执法上。人们日常过多关注了城管的粗暴执法,而忽略了背后更严重的腐败问题。
城管的舆论形象确实非常糟,经常有负面新闻。这些丑闻,多集中在粗暴执法上。追赶小贩,把街头弄得鸡飞狗跳;或掀翻小摊,甚至殴打小贩。城管,成了一个贬义词,带着浓厚的妖魔色彩。当然,并非城管天生就是凶神恶煞,而是“饭碗的对抗”制造着两个群体的冲突:不赶小贩,城管会丢饭碗;赶走小贩,小贩会丢饭碗。两者矛盾不可调和,激化在所难免。
城管形象一直很糟糕,但这种糟糕的形象并非“糟”在腐败,而糟在粗暴执法上。人们日常过多关注了城管的粗暴执法,而忽略了背后更严重的腐败问题。
粗暴执法的妖魔化形象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忘记了城管也会发生腐败,也有权力滥用与寻租。这也许是舆论传播的一种视野局限:更有新闻价值的问题(粗暴执法)遮住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腐败)。
其实,粗暴执法往往与权力腐败是如影随形的。粗暴执法背后,一般都隐藏着严重的腐败。粗暴执法,是确立一种权力的淫威,让小商小贩臣服;而臣服的关键又在于,必须向城管进贡。为了在某个地段做生意,必须向权力交保护费。粗暴执法,很多时候并不仅仅是一种执法态度问题,而是寻租的砝码,是为了执法利益——他们是通过这种野蛮的态度,做给被执法的对象看,不交保护费,不向权力纳贡,就不会有好下场。
粗暴执法的另一面,是纵容。如果听话,懂得“孝敬”,知道潜规则,明白在这里做生意要交钱,就好办。如果不懂规矩,只会受到粗暴对待。与粗暴执法丑闻对应的是,不少地方都曝出过保护费的丑闻,某地甚至还可以包年包月,交一年的保护费,城管在这一年中就不会进行执法。
城管的腐败,不仅仅是包庇违法建设、为非法经营者提供方便,更多已经渗透到日常执法的毛细血管中成为一种“亚腐败”:拿东西不给钱;定期执法收缴一些物品;小贩默认交一定的保护费。一种不受约束的权力,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暴力执法,更严重的在于滥用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