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鑫
摘要:语文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语文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生意盎然。按常理说,学生应该十分喜欢,但事实上,不少学生对语文缺乏应有的兴趣,感到语文索然寡味,缺乏听说读写的自觉意识,没有迫切的学习愿望。
关键词:课堂艺术;激发;兴趣
不少学生对语文缺乏应有的兴趣,更缺乏应有的投入,除了被迫应考进行一些操练外,感到语文索然寡味,缺乏听说读写的自觉意识。没有迫切的学习愿望,缺少旺盛的求知欲,怎可能真正进入学习语文的角色?又怎能有效地提高质量?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下大功夫培养和调动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关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这一点,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创建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任务和作用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切实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真正把学生当做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更新教学思路,由教师如何教的思路转向以学生如何学的思路。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法上。如讲鲁迅先生的《药》,讲起环境描写的作用,不在着眼于如何“讲”,如何按文学理论的论述去大讲特讲小说的三要素,环境的典型意义,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关系等,而是着眼于学生如何“学”,如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进而去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例如,结尾为什么写得那样肃杀,悲凉?已是清明,然而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叠的丛冢,支支直立枯草发出一丝丝发抖的声音,周围是死一般的静寂。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突然“唖”的一声大叫,张开翅膀,“一挫声,直向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这些描写意味着什么呢?并不再由教师把教参分析和盘托出,塞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去品读,去探究。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引导他们摸着石头过河,走进课文,走进结尾那浓黑的悲凉。
教学中如果教师把酷爱语文的火花移植到学生心理,把酷爱思考的习惯传播到学生身上,教学状况就大为改观,学生会生龙活虎,兴趣盎然。
二、以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能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性和教学内容的接受性,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阅读教学如果忽视情感搞无情训练,学生阅读的知觉活动就会像一部没有润滑剂的机器那样,不断地减慢运转速度,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在情感方面加强刺激力度,达到引起学生的主义和兴趣,产生心理上的阅读需求。
怎样体现语文教学的情感美呢?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失乎情。”情感美是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的。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契机,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美读法”。一个好的教师,三言两语就会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使学生较快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在教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时,我借助学生学过的刘禹锡《陋室铭》导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的“惟吾德馨”表达了作者的心态,本文有没有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作者心志的句子?应该采用旧课导新课,可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整体感知。
另外,以充满感情的朗读吸引学生,也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缩短作品与学生间的情感距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时胜过不厌其烦的讲解。
三、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常听常新
教学不能形成八股,不能使用单一的模式。如果把某个模式定位,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活泼的生命力。反之,如果能不断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保持和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要鞭策自己不断“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比如,用图画情景帮助学生感悟诗意;用角色情景——分角色朗读,扮演小说,戏剧人物,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 用背景情景——展示与文章有关的时间,人物,时代特色等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人物形象的认识。在分析课文时,我摒弃了从头到脚分析讲解的模式,经常变换切入的角度,有时从头切入,有时从结尾切入,有时从标题讲起,有时从学生最喜欢的语段入手,有时从学生的疑点入手,由于经常变换各种方法,学生听课常听常新,从而有效的保持巩固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由于中学生对学科的选择很不稳定,兴趣,注意力容易改变,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对他们施以相当的影响,必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总之,作为教师应该力争创造学习语文的艺术佳境,使学生置身于高尚激越的情感,汩汩清泉的知识和妙趣横生的语言氛围中,感受学有所得的喜悦,感受艺术的享受。
(作者单位:南阳市宛北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