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冬
内容摘要:我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和消费伦理的形成由于受到传统消费文化、外来消费文化和主流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具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等特点,中产阶层通过消费来显示个性和品味,注重消费活动中商品所体现的“时尚价值”和“符号价值”,通过消费来排解压力,确认自身的主体性存在。文章指出,应弘扬中华文化,通过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来引导中产阶层的消费行为,形成积极向上的消费价值观,对大众消费文化价值观起到良性引导作用。
关键词:中产阶层 消费行为 消费伦理
培育和扩大中产阶层,有利于缩小我国贫富差距,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在对中产阶层的诸多研究内容中,其消费行为所体现的消费价值取向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中心。在全球化和外来消费文化(特别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新的消费文化正在中国形成,中产阶层消费价值取向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是大众消费文化的形成与引导的重要力量,分析中产阶层消费价值取向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中产阶层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形成
消费是最能够体现阶级阶层状况的行为,从西方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现代社会消费状况可以看出,广义的消费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纯粹的物的消费,看中物品的使用价值,目的是维持人们基本的生存需要;第二是交换价值的消费,注重商品的含金量,目的是证明自己较强的购买能力,显示自己的金钱和富有;第三是对符号价值的消费,注重商品的文化内涵,表现自己的个性品味以及独特的审美眼光等。
中产阶层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逐渐形成是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实现的,与其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基本相吻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的那段时期,我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之下,社会消费品非常有限,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消费行为主要体现在对食品的需求上。消费观念方面,我们一直受传统的以俭为主、反对奢侈的观念影响,强调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方式,中产阶层的消费行为体现出“从众”的特点,消费需要与欲望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没有通过消费来显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经济条件。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中产阶层处于雏形阶段,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显示自己在经济上的成功,消费为他们提供这样的途径。富裕群体通过不同于传统的消费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生活品味,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认为的,新兴的有闲阶级,在具备了各种条件之后,就开始极力的模仿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是,他们喜欢用消费来显示刚刚获得的财富,这种消费凡勃伦称之为“炫耀性消费”,先富群体的炫耀性消费主要有两种目的:一是通过高额消费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二是以炫耀式消费去维系和发展某种关系,营造个人发展与生存的关系网。由于没有“文化资本”的积累,他们的消费习性与品位仍停留在衣食住行的实用消费模式上,这种消费行为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反感和社会不公的呐喊,文化资本不足是影响新富群体消费品位和消费文化提升的瓶颈。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中产阶层处于真正形成和迅速发展阶段,以政治、经济、智力精英为主体的中间阶层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新中产阶层。这部分群体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财富的来源也更接近于合法、透明,拥有一定的社会声望,他们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更多的提倡以消费带动生产和社会需求;消费产品极大丰富,现代大众传媒尤其是广告将美丽、身份、尊贵等象征意义巧妙的融合进商品中,通过这些附加值增加了商品原有的意义,刺激了人们压抑在内心的欲望,此时的中产阶层文化层次和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消费的经验和品味也不断提升,逐渐超越了温饱消费阶段,也不再是赶时髦或暴发户式的“炫耀性消费”,他们逐渐转向第三层次的消费,趋于理性、注重风格,通过拥有商品来拥有商品的附加价值,以此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显示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倾向,或者表明他对周围人和环境的感受,进而融入一定的社会阶层等。文化消费、品牌消费、时尚消费、享受型消费成为消费主流。这一阶段,中产阶层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安贫乐道的观念已被追求财富的动力所代替,知足常乐的观念已被积极进取、不断提升的观念所代替,勤俭节约的观念更是受到了超前消费、信贷消费等观念的挑战,过去人们“勤俭”“节约”“奔小康”的口号现在已经被“消费”“享受”“中产”所代替。“社会发展经历了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转变,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文化也不断从崇尚节俭向注重享乐再向审美个性化的方向过渡。”通过消费行为,中产阶层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然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
我国中产阶层消费价值取向分析
(一)中产阶层通过消费展示个性品位和自身价值
消费是一种具有很强主体性特征的行为,人的个性、差别、价值都通过消费来展示,人对自身权利和欲望的追求在消费的过程中得以实现。中产阶层在消费行为中注重个性的展示,“新的消费文化的英雄们,在他们设计好并汇合到一起构成生活方式的商品、服装、实践、体验、表情及身体姿态的独特聚合体中,把生活方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谋划,变成了对自己个性的展示及对生活样式的感知。”消费不仅是中产阶层的个人爱好,而且是他们生存和提高自身价值的需要,当今时代,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商品,包装的好坏决定着他们的价值高低。“白领”之所以不断的包装自己,突出自己,目的是更好的推销自己,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在工作中树立可信的形象。
(二)中产阶层注重消费活动中商品所体现的“时尚价值”和“符号价值”
时尚是阶级分野的产物,通过时尚呈现出来的是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和对特定阶层生活方式的认可。通过时尚的呈现,较高阶层“把他们自己和较低阶层区分开来,而当较低阶层开始模仿较高阶层的时尚时,较高阶层就会抛弃这种时尚,重新制造另外的时尚。”上层阶级本身就是时尚的创造者,他们无需通过时尚来证明自身的尊严和社会声望,下层阶级没有足够的资本来追求时尚,而中产阶层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休闲时间,为了获得较高的社会声望和地位,为了表现自己的品味和个性,他们不断的追赶着时尚的脚步,通过时尚所传递的“符号价值”来表达自身的价值。如今,中产阶层评价一个消费品是否具有消费价值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在于商品的“符号价值”和“时尚价值”,时尚成为评价消费价值的主要尺度,时尚通过把消费品符号化,赋予消费品一种象征性的社会意义而使消费品产生了一种社会价值。时尚象征着成功、高贵的身份、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它是一种“社会编码”,通过这一“社会编码系统”,它把人们归属于某一社会阶层,人们也可以通过这一社会编码系统的“索引”去查找他人或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可见,中产阶层由“物质的消费变成了精神的消费,人们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价值。”正像鲍德里亚分析的:在一个“丰富的社会”中,消费成为体现差别的主要手段,在“丰富的社会”中产阶层有钱有闲去消费商品使用价值以外的内容,消费的物品日益形式化、符号化。
(三)中产阶层通过消费来排解压力并确认自身的主体性存在
“新中产阶级是许多处于中间状态的职业集团组成的,因此他们便受到来自上面和下面的其他阶层的压力,同时,他们还会受到那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社会结构和气氛的较大社会集团的影响。”来自经济地位、政治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使中产阶层“政治异化感和无家可归感比比皆是”。经历了我国社会转型之后,中产阶层心理上的混乱、无措与不确定期待有一个较好的释放点,而这个释放点就是消费。消费作为自由肯定的价值系统,刚好填补了转型时期“机制空隙”所产生的人们对自己在社会群体中所处的地位的迷茫且难以求证的混乱状态,消费为表现中产阶层主体性存在提供了途径,使他们获得了身份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消费社会中,“我是谁”的问题是通过他的消费来做出回答的。中产阶层在消费行为的特征表现为,一是消费需求与欲望更接近基本、感官和生理性要求,消费行为更具有实用的功能性。二是具有普遍的炫耀式消费心理,通过高额消费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变迁,并以炫耀式消费去维系和发展某种关系,营造个人发展与生存的关系网,这是中产阶层存在和发展的手段和方式之一。
(四)消费掌控的世界导致中产阶层生活质量的目的性维度丧失
这是现代消费伦理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对中产阶层消费文化的严峻考验。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是生产的实现阶段,是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而言,消费行为是体现消费主体的消费自由、消费权利的一种自我定位、自我表达的价值坐标系统。但现实情况却使消费成为“人为刺激起来的幻想和满足,是一种与人们真实自我相异化的虚幻活动。”中产阶层以其自身的优越性和发展需要,成为当今“符号消费”的代言人,他们的消费在某种意义上却被大众媒体制造出来的“虚假需要”控制着,原本为了凸显自我价值而把自己的个性外化在特定商品或消费上的行为方式却成了消费对象的附属物,消费成了目的本身,只知道消费的商品是什么,而失去了对商品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的价值思考,自我迷失在铺天盖地的时尚消费信息中,看似有价值取向的消费,其实是一种价值虚无主义倾向。消费成了一种病态行为,一种对物品的无度的索取和占有,而这种占有又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占有—欲望满足—欲望的更大发动—更大规模的占有,在这样的循环系统中,中产阶层的自我需要、实践方式以及价值观都掌握在消费活动上,消费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垄断性权力体系,它不仅垄断了人的日常生活,而且垄断了日常性生存活动的意义呈现方式和本质,垄断了人的快感。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社会主流文化和道德规范的缺失。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的大变动,主流文化—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社会道德规范在多元冲击下正处于一个消解过程,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主流文化的断层期,因此,如何巩固中华传统文化根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成为引导消费文化的重要内容。
(五)中产阶层的消费行为和工作、休闲、投资等行为逐渐融合
对于某些中产阶层群体来说,休闲和工作、投资在功能和活动空间上呈相互重叠的现象,如获得知识的手段往往要通过被视为休闲的方式获得,如读书、看报、上网等等。从事商务活动的部分中产阶层人士经常参加酒会、工作午餐、讨论会、展览会等,这些休闲活动是他们工作的不可缺少的形式和内容,也是一种情感投资方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广泛的社会联系,掌握更多更快的知识和信息,中产阶层再将掌握的社会资源和信息转化为经济资源和经济利益。对于中产阶层来说休闲也成为一种消费行为,“由于有利于生产,休闲一直是合理的,但现在它也由于有利于消费而成为合理的了。消费就是花钱并消费时间。……如果没有夜生活和周末,娱乐业将会崩溃,如果没有假期,旅游业将会衰落。实际上,是休闲而不是劳动使得工业资本主义走向成熟。在这里,休闲的新的合理性展现出来了”。
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迅速发展,这一阶层的消费伦理与消费文化正在形成,中产阶层消费文化是中国传统消费文化与外来消费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我们需要引导中产阶层选择健康的消费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消费文化观念,对大众消费文化起到良性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魁等.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5
5.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6.C·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7.弗罗姆.健全的社会.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
8.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