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研究

2012-07-09 18:54赵聪王晓博唐君
群文天地 2012年3期
关键词:构建

赵聪 王晓博 唐君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逐渐发育成熟及中国的成功入世,顺应全球服务行政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创建服务型政府作为中国政府改革的主导趋向和目标模式选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文章通过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建设的必要性的阐述,并提出相应构建对策。

关键词:公共;服务性政府;构建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其重要价值导向之一就是实现过去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消极行政,向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积极行政转变,公共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趋势。

理念上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包括如下三个内涵:首先它是“民本”的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应该树立“以民为本”的全新行政理念。“以民为本”的行政理念体现了“顾客导向型政府”的理念和要求。它要求在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中,打破原来的控制与服从的关系,进而建立一种新型的政民关系。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这一“商品”,而公民则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是政府服务的顾客,公民满意与否是衡量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标准,将政府行政置于公民的监督之下。其次是“正义”的政府。“正义”不仅是形式上的平等,更意味着实质的平等。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建构一个公平的合作体系的社会过程中,通过社会提供给每一个人的系统的帮助,主要是教育,因为“没有经济权力的社会化,政治与行政上的民主机制往往是空的,不落实的”。第三是“引导式”的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在确立了公民的主体性地位后,政府对公民的反应必须作出高度回应,相应地政府的行政行为也应当表现为“导航式”,政府应该掌舵而非划桨。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模式只能是通过采取引导措施而实现行政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单位体制和资源统配制度,使社会的运行高度组织化。党组织通过对各类行政、乃至经济权力的控制,使党对社会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各种组织、乃至个人生活的渗透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并由此形成了管制型政府的政府管理模式。在管制型政府的模式下,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已显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共同利益的党,我党的服务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见,我们的政府应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人民服务,这正符合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指导理念。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适应WTO规则的必然应对之举。WTO对我国带来的最大挑战就是对我国政府行政模式雨挑战。世贸组织的客种原负厂雍凤濒面丽而场开放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等,这些原则都体现了一种政企分开前提下的“社会本位、公民本位、市场本位、企业本位”的精神,因此,面对全球化和“入世”最积极的应对方案就是加快政府体制改革。政府必须改变以往的高度集权模式,将部分权力释放,尽快实现从生产者向安排者、监督者的转变,从掌舵者向服务者的转变。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自身发展的要求。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制型政府,长期以来由于过多的重视自己的政治职能,而弱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尤其是忽视了社会的服务职能,导致了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同时存在。所谓越位是政府管了自己不该管的事情,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错位是指政府扮演了不该扮演的角色。如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法律的同时,还以市场主体的身份直接进行经济活动,参与市场竞争,诱发了腐败。所谓缺位是指政府该管的没管或没管好,并不能有效的满足公共需求,以及市场监管不力等。正因为政府企图掌管的事务太多,职能范围无限的扩大,导致政府规模的膨胀,政府的效能更加低下。因此政府要想重新树立形象,就必须转变以往的管制模式,改变政府与各方的关系,改变政府自身的体制和机制,而 服务型政府恰是政府实现自身更好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三、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一)转变行政理念和公民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一个弊端就在于政府责任的缺失。从思想观念的视角来看,这一现象的产生源于官本位的传统心理。这种传统的官本位心理模式,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的权力意识,促使人们狂热地对权力进行追逐;另一方面淡化了行政主体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无限地扩大权力的内涵,却缩小责任的内涵。因此,责任政府的真正实现,需要民众公民意识的觉醒和行政主体责任意识的养成。行政主体责任意识的养成,需要转变理念,也就是使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从传统政治中的官民观念转变为现代政治中的政府与公民的平等交换和平等制约观念。在行政理念方面,尽快实现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转变。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加强适应现代法治社会的行政文化建设来实现,尤其要大力培养公共行政人员的责任意识。只有增强行政的责任意识,行政人员才能遵守外在的法律和制度约束,自觉地防止各种违法、失职和渎职等不负责任的行为,以实现责任行政。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权力是政府和行政人员管理国家和服务社会的工具,但往往因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在行使职权的同时,滥用权力,从而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保障政府制度行为的伦理性,我们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应设立政府制度行为的专门监督机构,维护专门监督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使专门监督机构与被监督机构相分离,加强专门监督机构的垂直领导,并给其以较高的权力和地位。这样有利于监督机构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独立公正的开展工作,有利于提高监督效率,有利于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法律制度的监督。法律不仅要对政府制度行为的伦理精神做出规定,还应对政府制度行为的范围、权限、内容、力度等方面给予明确的限定,对于那些违背社会伦理的制度行为法律应给以相应的处罚。最后,社会的监督。充分重视并发挥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社会舆论等对政府制度行为的监督作用。

(三)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要在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上下工夫。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的制度,培训内容要系统化,包括政治、理论、文化学习和业务学习。要建立长效机制。根据国家公务员条例和有关规定,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适应社会需要的培训机制,开放灵活的流动机制,与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要健全严格的“出入制度”,严把“入口”,确保选人用人质量,疏通“出口”,积极推行辞职,辞退制度。逐步实现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建立健全公务员的选拔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交流机制和监督机制,另外,公务员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根本的追求;要切实提高公务员的能力素质。包括分析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要优化公务员的知识结构。要求公务员不断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系统的管理知识,优化知识结构;要采用科学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完善公务员制度,提高公务员的整体水平。

(四)加强法制政府建设,实现依法行政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权力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变,从国家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变,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从单向控制的行政体制向协商合作的管理体制的转变,都是我国社会生活中正在发生和变化的事情。我国社会关系的日益深刻变化,己对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不仅是政府职能转换的需要,更是社会生活对国家、对政府提出的现实要求。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从上至下加强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教育。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法律问责制。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治吏、依法治权,尤其是涉及到关系社会事务的公共权力。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时,着手逐步实现决策咨询的法定化,建立由公民代表和专家参加的咨询委员会制度。此外,要积极推进行政程序、行政执法和政策评价的法定化。

参考文献:

[1]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赵聪,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王晓博,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唐君,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政治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浅析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与构建
创建《数控自动编程》优质核心课程
浅析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专业课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