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桂花
宏济寺,位于碾伯镇(原岗沟镇)高家庄村,1982年乐都县文物普查工作中调查发现,1983年公布为乐都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寺院碑志记载:“宏济寺始建于明代年间(公元1465-1487年)”,至清代乾隆年间,因年深代远,梁架坍塌,遂募资于清代道光年间重修一次。同治年间遭兵燹,被焚为灰烬,光绪年间又募建一新。十年内乱中寺院被折毁,只留山门一间,石碑一通高1.35米,宽0.65米,厚0.14米(字迹多不清)。
宏济寺为佛教禅宗寺院,寺院保存着一件清代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陕甘总督左宗棠书写的匾额“五蕴皆空”,极为珍贵,字体遒劲雄浑。
该匾长256厘米,宽120厘米(同版一),横题“五蕴皆空”4字,上款题“大青同治十三年岁次甲戌秋九月毂旦”“傅临济正宗双桂第四十三世宏济广渡徒瓞本珠意觉咸宝虔叩”下款“钦差大臣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陕甘总督一等恪请伯加一骑都尉左宗棠敬书”。据考该匾是左宗棠1866—1874年间任陕甘总督,进攻捻军,镇压西北回民起义时书写并刻制的匾额。大青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是左宗棠在西北的最后一年。
“五蕴”,佛教本语,蕴者,是集(合),聚(积)的意思,也译作“阴”是“覆蔽”的意思。佛教认为人身并无一个自我实体,只是由下列五种东西集合而成,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1、色蕴:是物质世界的显现,组成身体的基本物质;2、受蕴:对物质世界的感受,指随感官生起的苦、乐、忧、喜等感受,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的七种心理状态(喜、怒、哀、惧、爱、恶、欲);3、想蕴:即思想,考虑问题,指人的意识作用;4、行蕴:即受外界影响而行动,指人的意态活动;5、识蕴:把“爱、想、行”所得集合在一起,形成哲理性思维,属于个人精神世界思想行动范畴。也就是人的思想意识。佛教认为世界由地、水、火、风四大基本物质构成,再加空大,成为五大,最后“四大皆空”,它是佛教对物质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就其属性和作用来说:地大以坚为性,能载不物;水大以润湿为性,能包容物;火大以暖为性,能成熟物;风大以动为性,能生长物。佛教认为人身也是如此“四大”组成,故以“四大”作为人身的代称。佛教“印相”中对“四大”(五大)、“五蕴”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列表如下:
佛教“印相”的代表作用
所谓“印相”主要指的是各种像(主要是佛和菩萨像),空手时的手势,姿势和持物时的姿势与所持的器具。其中,手势特称“手印”印相有点象京剧的“亮相”,又象是武术家,舞蹈家练功或教师上课摄取某种典型姿势的照片。总之,它是以显示手的某种凝固的动作为主的公式化造型,若是分开来讲,那么,这种定型化的造型称为“印”,而印的形象称为“印相”。印相标志着“法界之性德”,即佛、菩萨的工作情况,心理状态和性质,如“契约”一样不可改变,从这种意义上说,又称为“印契”。佛、菩萨、诸天等住手持的器具,称为法器,俗称“法宝”。佛教,特别是印宝,手印繁多,法宝不少。正如上表列举的左右手的“印相”。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作为一种信仰,蒙蔽和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但广大人民群众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如醉如狂的信奉它,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和逃避。
“五蕴皆空”匾额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和书法艺术作品,它所包涵的佛教文化思想是极为深奥的。
(作者单位:乐都县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