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和地位

2012-07-09 06:23
财经理论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依存度分工进口

孟 醒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1)

一、理论溯源

产品内分工指的是能独立发挥某种消费或生产功能的物品,如家庭消费的最终产品和企业消费的资本品,其生产过程在技术上可以划分为若干加工工序和活动区段,出于各种原因这些可以集中进行的工序和区段在空间上分布于不同地区。这种分工若跨越了国界,则属于国际产品内分工(卢峰,2004)。相应地,由国际产品内分工所引发的贸易就是产品内贸易,它不仅包含中间品贸易,也包含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下生产的最终产品的贸易。

一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越深、范围越广,由此所引发的贸易就越多,因此产品内贸易的规模能够反映一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较为常见的可以利用投入产出表、中间品贸易或加工贸易的数据来度量产品内贸易的规模。这其中最为流行的方法是Hummels等人(2001)设计的基于投入产出表和相关贸易统计数据计算的一国出口中外国进口中间投入所占的比重,即VS(vertical specialization)指标。国内学者吴福象(2005)、刘志彪和吴福象(2005)、CCER课题组(2006)以及张小蒂和孙景蔚(2006)均利用中国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垂直专门化水平进行过测算。该指标体系利用投入产出表提供的各行业消耗系数可以较为精确地计算出外国进口中间产品对中国出口的贡献,但用该指数作为衡量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程度的指标却并不合适,因为该指标是建立在Hummels等人定义的产品内分工基础之上。该定义要求产品内分工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产品生产过程包括至少两个阶段;(2)至少有两个国家参与该产品的价值形成;(3)至少有一个国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进口中间投入品,并且生产出的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有一部分用于出口。按照这一定义,只有用于出口的进口中间投入才会被计入VS指标,而在本地销售的由产品内分工体系生产出的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均不会被认为是产品内分工的产物。可见该指标是针对发达国家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中所表现出的特点而设计的,对像中国这样主要参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且拥有巨大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简单套用VS指标来衡量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会产生较大偏差。如果考虑到中国制造业主要参与国际分工的加工装配环节,需从国外进口大量中间投入,那么利用中间品贸易数据就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但在实践中,无论采用何种分类标准,均不可能利用贸易数据在宏观层面上准确区分生产过程中哪些属于中间投入哪些属于最终产品,因此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并不准确。利用加工贸易数据构建的指标也存在片面性,因为加工贸易仅仅是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一种形式但并非全部形式,而且加工贸易缺乏产业层面的数据,无法利用各行业的投入产出关系精确区分出口增值中国内中间投入和进口中间投入的贡献。

一国产品内贸易的模式反映了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该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针对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地位这一问题,国内已有不少文献从产业层面进行过评价(张小蒂、孙景蔚,2006;邵玲、谢建国,2008),也有不少文献借鉴 Lemoine和 Kesenci(2002),Azhar和Rlliott(2006)等人的做法,利用净贸易指数和扩展的贸易条件等指标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分析(唐海燕、张会清,2009;唐铁球,2011;施炳展,2010)。

由此可见,对产品内贸易的分析不仅有助于衡量一国融入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的程度,也可以用于判断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本文拟按照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定义,利用投入产出表中统计的各行业间的依赖关系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进行较为全面的测算,并且,通过对比不同指标所得的结果,可以更进一步地看出中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特点,与前人关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分析形成互补。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的比较与设定

如何利用产品内贸易的数据来度量一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从投入的角度考虑,除价值链的第一个参与者外,其余参与到该产品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国家必然都需要进口用于该产品生产的中间投入,因此投入角度涉及的是产品内贸易的进口,且只主要是中间投入品的进口;从产出的角度考虑,所有参与该产品价值链过程的国家都必然出口经本国加工的用于该产品下一道生产工序的中间投入品或最终产品,因此产出角度涉及到产品内贸易的出口,且既包括中间投入品出口也包括最终产品出口。不过在利用出口贸易数据衡量产品内分工的产出时,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倘若由该产品内分工体系所生产的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并没有全部出口而是部分甚至大部分用于供应当地市场,那么在当地销售的部分就不会体现在该国的出口统计中,从而低估了该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对中国这样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加工装配基地,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因此,可以这样说,利用产品内贸易的出口数据是不能正确衡量中国产品内分工的产出的,会产生较大的负向偏误。鉴于此,本文只能从投入和出口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情况。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仍能够得到一些启发性的结论。

1.基于投入的视角

从投入的角度来度量产品内分工的参与程度,可以利用中国某行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从外国进口的中间投入占该行业使用的全部中间投入的比例作为衡量指标。本文将此指标命名为“投入的进口依存度(intermediate import ratio)”,也可以说,该指标衡量了中国制造业中间投入对国外的依赖程度,用字母IIRi表示,即将此分行业的指标在全国范围内求得平均,即可作为中国制造业整体上参与产品内分工程度的一个度量,用字母IIR表示,即具体的,对单个行业j来说,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IIRj,其中表示j行业从i行业进口的中间投入,Mij表示j行业使用的来自i行业的全部中间投入,既包括国内生产的也包括从国外进口的;对一国总体来说,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2.基于出口的视角

基于出口视角的衡量,本文拟借鉴目前被学术界广泛采用的由Hummels等人设计的VS指数。不过由于本文不将它视作衡量中国参与国际垂直分工(vertical specialization)程度的唯一指标,因此将其重新命名为“出口的对外依存度(import contents of export)”,仅将其作为外国进口中间投入在中国出口中所占比例的一种测算,用字母ICE表示。类似的,ICEi表示分行业的水平,ICE表示制造业整体水平,即行业出口额,ICE制造业出口额。这一指标度量了中国出口的对外依赖程度。依据Hummels(2001)的定义,其计算公式为:ICE=uAm(I-Ad)-1其中u为n阶横向量,Am和Ad分别是进口和国内投入系数矩阵(input-output coefficientmatrices),I为n阶单位矩阵,(I-Ad)-1为里昂惕夫矩阵的逆矩阵,EX为n×1维的出口向量,EXi为i行业的出口额。

以ICE指标为基础,将中国制造业所依赖的外国经济部门按照第一、二、三产业重新归类,并分别计算中国出口中所包含的来自这些产业的进口中间投入,可在原有的总体层面上更进一步地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分工环节,从而反映中国制造业的分工地位。相应的指标分别用ICEA、ICEM和ICES来表示。

(二)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在OECD的数据库①中,除提供各国不同年份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外,还直接提供各国进口中间投入比率(intermediate import ratio)、出口中的进口成分(import contents of export)以及其他相关投入矩阵的逆矩阵。本文就利用该数据库中有关中国的统计数据来计算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IIRi和ICEi等指标及全国的平均指标IIR、ICE,样本期分别为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另外,该数据库还给出了一国出口中所包含的来自国外“农业、采矿业和公共事业部门”、“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中间投入比率,因此本文直接引用该数据作为ICEA、ICEM和ICES等指标的测算。还需要说明的是,OECD数据库对不同行业的划分是以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第三版(ISIC Rev.3)为标准,相关表格中共记录了37个经济部门(其中包含18个制造业部门②)的数据,并且按照不同行业研究开发(R&D)经费占产品销售额比例的高低将这些行业进一步划分为高/中高技术制造业、低/中低技术制造业,分别计算这些行业的相应指标。

三、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实证结果

(一)投入的进口依存度(IIR)

表1 我国制造业行业进口投入依存度(IIR)

由表1知,就制造业整体水平来看,外国进口中间投入占我国制造业全部中间投入的比例呈现出上升趋势:1995年进口中间投入占总中间投入的11.51%,2000年上升为13.29%,2005 年进一步上升为18.01%,10年来增长了56.47%。从分行业技术特征看,高/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对外依赖较低/中低技术制造业的上升更快:前者1995年的IIR为18.51%,2000 年为 20.06%,2005 年为 29.65%,10年来大涨60.18%;后者1995年该指标为8.30%,2000年为 8.62%,2005年为 9.00%,基本保持稳定。说明我国越是高端制造业,其生产越依赖国外进口的中间投入,且这种趋势正在加强。

细分行业的统计结果基本印证了从总体上得出的结论。中高端制造业如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的制造以及未另分类的电力机械和装置的制造等不仅投入的对外依赖高,而且增长速度快。以医疗器械等精密仪器制造为例:其中间投入的对外依赖1995年为18.84%,到2005年达93.61%。而传统行业如其食品、饮料以及其他一些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对外依赖则一直较低,为5%左右。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属于中高端制造业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制造业,其投入的对外依赖呈现出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1995年最高,为 59.14%;2000年降为35.88%;虽然 2005年又回升到 40.12%,但仍较1995年下降32.16%。其中无线电、电视和通讯设备和装置的制造的对外依赖大幅下降73.99%。表明在一些中高端制造业中,我国已开始具备一定的国产化能力。

(二)出口的对外依存度(ICE)

1.制造业总体出口对外依存度

表2 我国制造业行业ICE指数

由表2可知,无论是从整体层面还是从细分行业层面来看,我国制造业出口部门的对外依赖均无一例外地上升。制造业总体ICE 2005年已达30.39%,较1995年上升83.32%。若与表1对比则可进一步看出我国中高端制造业出口部门的对外依赖要明显高于非出口部门,因为从生产角度看中高端制造业约29.65%的中间投入有赖于进口,而出口中这一比例上升至37.51%。甚至在一些传统行业,如食品制造、木制品加工等,虽然其出口的对外依赖相对要低,但也在10%以上并且上升势头不小。

不过从总体水平上来说,我国低/中低技术制造业出口部门的对外依赖还是要远低于高/中高技术制造业,并且可以认为基本保持稳定。这表明,我国中低端制造业出口部门的独立性要高于中高端制造业。

2.分产业的出口对外依存度

表3 我国制造业行业的ICE k指数④

由表3可看出,我国制造业出口对国外制造业的依赖要远远高于对国外农业、采矿业和服务业的依赖:平均来看,我国制造业出口对外依赖中有85.7%是源自对国外制造业的依赖,而源自国外农业、采矿业和公共事业以及服务业的价值分别仅占11.45%和2.85%。由此可以推断,目前我国制造业出口部门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总体上处于较低的分工地位:需要大量依赖国外制造业提供的中间投入来支撑本国的制造业出口。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制造业出口对国外原材料和服务业依赖的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对国外制造业依赖的增速:前者的增幅分别达到152.6%和256.9%,后者仅为71.7%。若将不同技术水平的行业分开来看则更为明显:高/中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对国外制造业的依赖占总对外依赖的比例1995年为91.42%,2005 年下降到 87.50%;同期,低/中低技术制造业的这一比例由86.49%大幅下降至72.51%,甚至橡胶和塑料制品的制造对国外制造业依赖的绝对水平出现了负增长。这一趋势意味着国外制造业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的相对重要性有下降的趋势,但从绝对水平来看,其仍然是我国制造业出口部门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主要依赖的国外部门,并且这种依赖有增无减,仅是增速相对较慢而已。

四、投入角度和出口角度的对比分析

表4依照各行业投入和出口对外依存度水平和趋势的不同,将表1和表2中的部分行业归结为四类:(1)劣势行业:对外依存度较高,且增速较高或保持稳定;(2)赶超行业:对外依存度较高,但降幅较大;(3)优势行业:对外依存度较低,且增速稳定或降幅较大;(4)衰落行业:对外依存度较低,但增速较大。

表4 我国制造业行业的优劣势对比

由上表可以看出,从投入角度衡量,我国在低/中低技术制造业上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在高/中高技术制造业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劣势,这也较为符合预期。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对国外的依存度正迅速增加,优势正逐渐丧失。这不仅印证了我国制造业所处的“三明治困境”:上有控制关键技术的发达国家阻拦,下有其他生产成本更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挤压,也暗示着在向上突破技术瓶颈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总体上表现出向国际分工更低端环节滑落的迹象,即一些学者所指的“低端锁定”。在出口部门中,我国制造业的劣势进一步扩大:除了食品、纺织、皮革以及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依然是优势产业外,我国大部分中高端制造业的出口均需大量依赖国外同行,甚至从整体上衡量,我国低/中低技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也在逐渐丧失。

进一步的,我们可以把在投入和出口层面上均属于“优势行业”的行业称为我国的“传统优势行业”,把无论从投入角度还是出口角度均被视作“劣势行业”的行业称为我国的“传统劣势行业”。由表4可以看出:我国的传统优势行业主要集中于食品、纺织、木材加工等中低技术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行业;我国的传统劣势行业主要包括未另分类的电力机械和装置的制造和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的制造,这类行业不论是为满足国内需求还是出口市场,均大量依赖国外经济部门。表4中尤为需要注意以下两种类型的行业:一类是从投入角度衡量并不属于“劣势行业”但从出口角度又被视为“劣势行业”的行业;另一类是从投入角度被视作非“劣势行业”但其出口部门又不属于“优势行业”的行业。这两类行业,前者即是“赶超行业”,而后者实质上仍属于我国的劣势行业。按照本文的分类标准,赶超行业的特点是虽然生产或出口所需的中间投入对外依存度较高,但这种依赖正迅速减弱。从表4可看出,从投入角度衡量,办公室、会计和计算器械的制造以及无线电、电视和通讯设备和装置的制造等可以认为是赶超行业,但从出口角度看,其仍不属于优势行业。这意味着这些行业国产的中间投入在性能上已经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但在国际市场上尚不具备竞争力,在整个国际分工体系中仍然处于落后地位,出口到国际市场上的产品仍然需要较多地依赖国外相关行业。但无论如何,这些行业已经在国内市场上积累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相反,汽车、挂车和半挂车的制造,基本金属、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的制造以及从整体上衡量的整个低/中低技术制造业却表现出虽然总体上国产化程度较高但出口部门需大量依赖进口的特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在融入世界分工体系前该行业国内规模较小,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该行业在外资的主导下蓬勃发展起来,因此该行业本身并不是我国的“优势行业”,“衰落”仅是统计假象;或者原先我国仅在该行业的中低端层次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融入世界分工体系后,该行业的高端迅速被国外同行控制,从而导致“衰落”。这两种“非劣势”行业实质上同其他落后行业一样,其发展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转型升级的道路也依然漫长。

五、基本结论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我国制造业迅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且高端、出口部门甚于低端、国内部门

无论从投入还是出口的角度来看,我国制造业对国外经济部门的依赖都越来越高,尤其是高/中高技术制造业。平均来看,10年间我国制造业的进出口投入依存度均翻了一番。投入的进口依存度增幅处于前三位的行业全部都是高/中高技术行业,而该比率较为稳定甚至大幅下降的行业多数为低/中低技术行业。从出口角度来看更是这样:我国高/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中不仅包含有大量国外进口中间投入,且这一趋势仍在不断加强;低/中低技术制造业出口对外依赖的增长则表现较为平缓。

(二)我国国际分工地位低,行业越高端越依赖国外制造业

我国优势主要体现在低端制造业,中高端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从投入角度看,越是高端,我国制造业对国外经济部门的依赖就越严重;从出口角度看也同样,越是高端制造业,出口的投入依存度也越高。进一步的,我国制造业出口对国外的依赖也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这更加印证了我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主要扮演的是加工车间的角色。不过也要看到,在中低端制造业上我国具有较强的国产化能力,说明我国已具备这些行业贯穿产业链上游和中游的能力,此类行业的转型升级可主要将精力放在物流及销售等产业链下游环节上。

(三)我国制造业总体上陷于“三明治困境”,有被低端锁定风险

办公室、会计和计算器械的制造以及无线电、电视和通讯设备和装置的制造等行业在国内市场正逐步实现国产化,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此类行业已表现出明显的向产业链上游扩张的趋势,其国际分工地位有待改善。而其他中高端行业,如未另分类的电力机械和装置的制造,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的制造以及汽车、挂车和半挂车的制造等行业仍大量依赖从国外制造业进口的中间投入,虽然这些行业对国外原料和服务业依赖程度的增速要远远高于对制造业的增速,但其转型升级还需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更多扶持。甚至在一些属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中低端行业,其出口的对外依赖也在迅速增加,暗示我国的这些行业也正逐渐丧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注 释]

① 网址为:http://stats.oecd.org/index.aspx .

② ISIC Rev.3中制造业行业的编号为15~37,共23个行业,但在OECD投入产出表中部分制造业行业被归并入一个行业,因此投入产出表中的制造业部门共有18个.

③ 指2005年较1995年的增幅,下同.

④ 限于篇幅,表中未包含各指标2000年的数据以及各指标的标准差.

[1]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J].世界经济,2006,(5):3-11.

[2] 黄先海,杨高举.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文献述评与新的分析框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36 -45.

[3] 卢峰.产品内分工[J].经济学(季刊),2004,(10):55-82.

[4] 施炳展.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0,(1):56 -62.

[5] 邵玲,谢建国.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4):43 -48.

[6] 唐海燕,张会清.中国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J].国际贸易问题,2009,(2):18 -26.

[7] 唐铁球.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与收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1:57-75.

[8] 田文.产品内贸易的定义、计量及比较分析[J].财贸经济,2005,(5):77 -79.

[9] 张小蒂,孙景蔚.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2006,(5):14 -21.

[10] Hummels,Ishiiand Yi.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75 -96.

猜你喜欢
依存度分工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江苏省农地依存度的时空变化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中国外贸依存度演变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
韩媒担忧对华贸易依存度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