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阳 黄俊卿, 宋永达
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1.1 一般资料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和对照组。手法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年龄50~76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对照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48~7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年。所有患者常规摄胸椎X线正侧位片,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病理改变。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无显著性差异 (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1)有外伤史或长期不良姿势病史 (骤然上举、转侧,长期伏案、扭身等)。
2)临床症状及体征:患者感到胸闷,胸部似乎被捆绑而气短,时常叹息。背部也感到灼痛和刺痛,同样为阵发性或持续性的,或者感到酸痛,尤其在睡后起床时,痛感更为明显,有时还伴有上肢与肋间局部的放射痛或肩周以及上肢的麻木,酸胀无力。此外,该病还会导致病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心烦意乱,心慌,头晕失眠,心律失常等。
3)触诊:错位节段胸椎棘突有明显压痛、叩击痛或偏歪 (超过1mm)。棘突旁 (约1.5cm)软组织可有不同范围和程度的紧张,甚至痉挛,触之常可感觉有条索状物,压之酸痛。
4)X线平片、CT影像:由于胸椎小关节紊乱症属于小关节解剖位置上的细微变化,其X线摄片常不易显示。X线平片、CT影像检查,可除外胸椎结核、肿瘤、骨折、类风湿等疾病。
5)分型:根据发病情况,分单纯型和复合型:单纯型以脊背疼痛为主证;复合型常兼有肋间神经痛和胸腹腔脏器的相关症状。
根据病变节段,分为上胸椎 (T1-5)型、中胸椎(T6-9)型和下胸椎 (T10-12)型三型。
本病上段胸椎损伤主要表现为头、颈、胸腔脏器和上肢的感觉异常及功能紊乱,而中下段胸脊椎主要表现为腹腔实质性器官和结肠脾曲以前的消化道功能紊乱症状。
2.1 手法组
1)放松手法 在胸椎棘突两旁,以错位病变节段为中心,以一指禅推法、滚法、弹拨法对椎旁软组织松解10min左右。
2)整复手法 患者坐在方凳上,令患者十指相扣置于颈项部。医者在其身后,两手抓住患者双肘,膝关节顶在患者偏歪或后凸的棘突上,两手徐徐用力向后牵引,至牵引到最大限度时,膝顶与双手的后扳瞬间发力,此时可听见咔嗒响声。
3)结束手法 手法调整成功后,配合用推擦法,冬青膏或红花油等外敷,透热为度。
以上手法隔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配合提肩,扩胸等功能锻炼。
2.2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中医特色综合治疗。
1)中药治疗:内服三七伤药片。配合使用云南白药。
2)理疗:给予中频脉冲电治疗。部位:胸背部。目的:通络止痛,缓解肌肉痉挛。治疗时间及疗程:每日1次,每次30min;10次为1个疗程。
3.1 疗效标准 治愈:背痛消失,功能正常,随访1周后无复发;好转:疼痛减轻,功能未完全恢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3.2 结果 经4个月~1年随访,疗效结果见表1。
表1 组临床疗效比较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系指胸椎小关节外力作用下发生解剖位置的改变,表现为关节囊滑膜嵌顿而形成的不全脱位,且不能自行复位而导致的疼痛和功能受限等症状的一种病症。临床又称为胸椎错缝、胸椎小关节错缝、胸椎小关节脱位、胸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胸椎小关节机能紊乱等。
本病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女性或体力工作者,好发于3~6胸椎之间。是引起胸背痛的常见原因,亦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急慢性肋间神经痛和胸腹腔脏器功能紊乱等症状。因为胸、背部疼痛是内科的常见症状,引发的原因有很多,病人也会因为胸痛或背部疼痛而到内科就诊,易被误诊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的“神经官能症”等。所以对胸背部疼痛的病人,除了心肺检查外,胸椎检查更不能少,“胸椎小关节紊乱”多为“病根”所在。推拿疗法方法简单,效果显著,病人乐意接受。
[1]郭维淮.洛阳平乐正骨[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48-652.
[2]王仁灿.手法治疗胸椎关节紊乱58例报告[J].中医正骨,2000,12(12):100-102.
[3]邵宣,许竞斌.实用颈腰背痛学[M]。1992;436-438.
[4]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9-40.
[5]彭佶琼.膝顶提扳法治疗胸椎小关节骨错缝183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0,6(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