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创新型科技园 跻身全国十强高新区合肥高新区荣获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先进集体

2012-07-07 11:37肖桂华
中国科技产业 2012年8期
关键词:合肥高新区基地

◎ 本刊记者 肖桂华

7月6日至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议同期召开,合肥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兵应邀参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议。大会系统总结了二十年来国家高新区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明确新形势下国家高新区肩负的历史使命,研究确定新时期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会上,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7个单位被授予“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夏向东、科技局局长吴海啸被授予“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同时受到表彰。

坚持创新驱动,聚焦企业主体,综合实力大跨越

支持企业创新,加大政策支持,整合出台《合肥高新区鼓励自主创新 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高新区财政用于工业发展、自主创新和引进重大项目的专项资金和补助每年在1亿元以上。其中,2012年高新区财政就安排孵化器补助、创新基金等各类科技扶持资金1.14亿元。实施“重点企业发展计划”,加强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升级中的应用,重点打造格力、美的、三洋、晶澳、中建材、长安、中烟、大陆、日本精工等10家百亿企业园,促进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突出发展新能源、公共安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先扶持200家高科技、高成长、年产值过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跻身全国首批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1991~2010年,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3.8%;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1%;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6%。特别是2011年,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1015 亿元,成为全省首个千亿高新区,综合实力跃升至第12位。

创新体制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学研用结合

深化与中科大的战略合作,支持中科大在高新区建设先进技术研究院,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应用人才引进和培养基地、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建成省院共建、市校合作的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与5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支持中科院和38所分别成立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和公共安全产业研究院, 43所、16所、合肥通用所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设立了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成立了光伏发电、生物医药、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企业研发中心117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7个。企业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60%以上,2011年专利申请量2774件,专利授权量2267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达62件。高新技术企业268家,占合肥市总量的51%。企业转化科技成果1000多项,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200多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6项。科大讯飞、量子通信、力高新能源、中电三十八所、阳光电源等五家企业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二十年成就展”参展。

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银行、担保、风险投资、小额贷款、上市融资、知识产权等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和创业辅导体系。启动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和“创新贷”项目,政府引导的风险投资基金4支,总额13.2亿元,成立担保、小贷公司6家,已集聚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50余家,园区上市企业14家,募集资金达到76亿元。

发挥优势,搭建平台,集聚创新人才

依托合肥良好的科教资源,建设科技型中高级人才市场,鼓励企业单位采取咨询、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技术顾问等方式,招贤引智;用足用好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中电集团38所、帝元生物等12家企业成为全市首批股权激励试点企业;创新人才培养,设立人才培训中心,组织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联合培养,与南京大学、中科大建立了企业家培养机制,与中科院、中科大设立先进技术研究院,在高新区建设产学研基地、工程师学院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同时,建设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和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鼓励大学生创业。

2011年末,区内年末从业人员106058人,大专以上70.9%,其中,本科34469人,硕士以上人员8803人。企业院士增至9人,中电38所、四创电子等13家企业引进外国专家48名,占全市的52%。

由中电科技38所牵头组建的公共安全产业研究院自组建以来,已经引进100多人的研发团队,先后攻克了智能融合通信、无线通信组网、信息安全存储等关键技术,申请了20多项发明专利,互联互通、三维电磁场成像仪等产品实现了产业化。其智能融合通信产品、便携式通信指挥箱、单兵图传等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人防、消防、国家安全局等多个行业,并在地震应急、奥运保障、国庆安保、国家领导人出访等多次应急通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现产值超过2亿元。世界首个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4GTDLTE基带芯片等一批新的高新技术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聚焦核心载体,推进开发开放,优化发展环境

聚焦合芜蚌试验区核心区“一中心、三基地”(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功能集合、联通共享的区域创新平台,服务全省自主创新主战略。集研发、转化、交易、服务功能于一体合肥创新平台,一期55万平方米建成投用,入驻企业186家,总体入驻率达90%。二期71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孵化面积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1000家,毕业企业500多家。

发挥“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体制优势,锐意改革,深化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形成精干、统一、扁平化、高效率的工作机制,创新项目建设服务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度、快速度推进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率先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强力推进示范高中、国际学校、三甲医院、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公租房以及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改善人居和创业环境。

目前,高新区通车里程达197.75公里,重点服务的工业项目62个,总投资约650.8亿元,总建筑面积约649.5万平方米,预计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产值达1050.9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约50075个。重点推进的服务业项目32个,计划总投资约23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52万平方米。蓝鼎海棠湾、淮矿馥邦天下、绿地乔治庄园、中海地产、安医附院高新医院、中加国际学校等2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富绅酒店、祥源城市综合体、志荣四星级酒店、公租房、合肥七中新校区等10个重点配套项目正在推进,合肥城市西部组团核心区的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余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36.5亿元。

贯彻大会精神,建设现代科技新城,努力跻身全国十强

面向未来,合肥高新区将认真学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议精神,弘扬“团结、奋进、创新、奉献”的高新区精神,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自主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各项战略部署,按照“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战略地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创新型产业,建设一流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聚焦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实施产城融合、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和统筹发展四大战略,大力发展千亿家电、千亿装备制造、千亿光伏新能源、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等产业,重点推进合肥创新平台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集聚创新资源,推进成果转化,实现创新发展与城市西部组团建设的双跨越,努力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跻身全国十强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劲、高端产业发达、国际化水平较高、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区,为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合肥高新区基地
合肥的春节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合肥的春节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我的基地我的连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郑州高新区贾庄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