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宁 孙毓华
“越近的事情越容易忘记,越久的事情反而越記得;越来越不喜欢改变;只要坐下来,小腹就有‘游泳圈;以前可以在KTV唱到天亮,现在只要熬上一夜,就会疲惫一个礼拜……”这些原本应该出现在上了年纪的人身上的症状,如今成了30岁左右白领的共同特点,并被他们称为“初老症”。
人未老心已衰
刚过32岁生日的丁伟明对比了网上疯传的“初老症”50条症状后,连呼“中枪了”——80%的症状他都有,特别是“看电视剧半个小时就会睡着”。
丁伟明是一家外资公司的项目经理,公司总部在北京,他却要跟着项目满天飞。长期出差和经常“夜宴”,让才30出头的他总是带着黑眼圈,每天哈欠连天。他总是下意识地看手机,总觉得手机响了。
他最大的感觉是疲惫,其实不只是他,公司里和他年纪相仿的项目经理几乎没有身体特别好的。他知道这种以糟蹋身体为代价的成功,早晚会出问题,但他又不敢放弃这份工作。在单位,竞争压力大;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压力与日俱增。“压力山大”,让他常常有一种人未老心已衰的倦怠。
跟不上潮流
不久前,彭文旭和闺蜜们去KTV唱歌,结果发现好多新歌都不会唱,要知道,上大学时她可是出了名的麦霸。更让她备受打击的是,走在路上常常被一群中学生喊“阿姨”。“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前,彭文旭感觉自己在加速老去。
“你刚在博客里体会到乐趣,一夜之间微博就流行了;你刚弄懂什么是宅男,现在所有人都在说小清新……”网友JOYTOY在她的博客里得出结论:“我已经老了,不懂他们说的话!”现在,JOYTOY最受不了的一句话就是“如果还不知道××,你就Out了”!新名词、新知识乃至新思维……所有东西的更新换代逐渐加快,让她应接不暇。
走向成熟,“初老”也精彩
稀松小事,不妨钝感
在医学专家和心理学者看来,“初老症”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上的衰老,其症状只是一些现象堆积起来的,带有群体心理情绪的影子。从“初老症”的症状中不难看出恐老的心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陈晓云副教授认为:“恐老心理,除了难以接受衰老,还有试图改变现状的愿望,既担心无能为力又不妥协于现状。”应对“初老”,要增强钝感力,及时处理负面情绪,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要多一些积极乐观的态度。
告别职业倦怠
“初老症”现象还关乎职场适应问题。在职场摸爬滚打几年后,很多问题会集中显现,导致职业倦怠。心理专家指出:“职业倦怠是低迷情绪下的职场衰老,年轻人在职场适应中的不同心态投射到行为上,积极、消极、逃避皆有,出现这些问题实属正常,关键在于调节控制的能力,培养健康的职业心态很重要。”
对此,专家给出的建议是:“多向朋友倾诉烦恼,对自己的职业做好长期及短期规划,这些都是缓解压力、拒绝‘初老的好方法。”
身健康,心才健康
相对于心理专家,医学专家的提醒似乎更实在,他们指出:自认“初老”的人群共有的特质是精神压力大、过度疲劳,因此,慢性疾病和脏器功能衰退才是真正值得重视的问题。
据中国医师协会等单位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披露,中国内地城市白领中有76%处于亚健康状态,接近六成处于过劳状态。35岁~50岁的高收入人群中,有八成饮食睡眠不规律,身体长期处于疲倦状态,这让他们时常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也给心理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此说来,“初老症”其实更像一个警告,让处于重压下的人们尽早重视健康问题。
其实,在90后眼中,“初老”却另有一番解释:那其实是80后们“初步获得老资格”的一种新说法,代表他们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资历。
的确,“初老”之所以受关注,恰恰是因为“初老者”并不老,在压力下初现老态的年轻人其实也展示了他们的成熟——压力大,是因为更有担当;落伍,是因为不再盲目跟风……从另一面解读“初老症”,便能获得很多积极的意义。
链接:“初老症”部分症状
越来越不喜欢改变“已经习惯的习惯”;对于没有结论的冗长会议充满厌恶;对于年轻人不让座这件事非常介意;每当看到喜欢过的某某歌手、某某影星过世的消息,就感叹“我们的时代过去了”;开始关心商品成分、制造商以及保质期;不想起那个忘掉的名字绝不善罢甘休;有了和诈骗集团周旋的能力;逐渐喜欢到市场买菜;一听见别人喊你××姐、××哥,就想让他们闭嘴;讨厌过生日;总是把重要的东西放在重要的地方,然后把那个重要的地方彻底忘记……
(据《新华日报》《新民周刊》
相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