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龙富
信息时代,资讯发达,追求速度是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然而,斯德哥尔摩有一位名叫特朗斯特罗姆的老人,却仿佛与时代格格不入,即使诗歌是他一生的最爱,他仍然慢吞吞地写,半个多世纪才发表了163首诗。
特朗斯特罗姆从小就对诗歌痴迷,他总是上百次吟诵同一首诗,甚至倒背如流了,还要时不时温习,因此,他读过的诗歌数量并不多。每一首诗,都化成血液,流入他的身体,渗入他的灵魂,仿佛在和伟大的诗人对话,会意深处,常常独自发笑。
特朗斯特罗姆中学时代开始写诗,每次写诗都要反复斟酌,多次吟诵,数次修改,直到朗朗上口,充满意韵,才投稿发表。1954年,已是23岁的他发表了处女诗集《17首诗》。虽然他当时还是一位大二学生,但这本诗集却轰动瑞典诗坛,被文学史作者扬·斯坦奎斯特称为“一鸣惊人和绝无仅有的突破”。特朗斯特罗姆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在社会福利机构担任心理咨询员,但依然没有放弃写诗。
1990年,横祸飞来,特朗斯特罗姆突发脑溢血,大家都以为这位瑞典辉煌一时的诗人会一蹶不振,并可能从此搁笔。那时,他右半身瘫痪,语言能力全失,记忆力严重受损,就是和人谈话都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然而此刻,他远离了喧闹的尘世,倒是少了尘世的干扰,能够恬静地生活。直面死亡,或许也就是直面上帝,他默然地品读人生,情到深处,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并于1996年出版诗集《悲伤贡多拉》。
漫漫人生,酷愛诗歌的特朗斯特罗姆,一生平均下来,每年写诗不超过3首,但是每首诗都很凝练,让人回味无穷。他秉承着一个基本原则,文学最本质的精神是创新,他的每一首诗都应该体现一种独特的风格,事实上这种不重复的风格在他的诗歌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他的诗形式上风格迥异,内容上也包括诸如死亡、历史和回忆等人生重大命题,仿佛是一面多棱镜,审视着立体的人生,凸显着人类自身的价值。
如今,特朗斯特罗姆的诗集已被翻译成近60种语言,为世界各地读者所喜爱。在物质世界日益丰盛而文学尤其是诗歌却日渐边缘化的当下,他的诗歌像一道独特风景,成了供给那些诗歌爱好者或普通大众的一道别致的精神盛宴。
2011年10月6日,特朗斯特罗姆因为作品“通过其凝练、通透的意象,为我们带出了通往现实的崭新路径”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特朗斯特罗姆获得诺奖让那些著作等身的作家大跌眼镜,有些记者也显得不解,而特朗斯特罗姆给出了答案:“快餐时代,我喜欢慢一点儿。慢一点儿,更能沉淀精华。”
(摘自作者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