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蓝天

2012-07-05 09:36白雪
37°女人 2012年2期
关键词:大雾空气质量航班

白雪

2011年12月5日,北京,空气中弥漫着不散的雾气,天空中还飘着零星小雪,和刚刚过去的晴朗周末判若两“城”。接下来的两天,北京城笼罩在灰色大雾中,往日车水马龙的道路如入“仙境”。

那几天,不仅是北京,整个华北以及华东、华南,还有西南部分地区都处在浓雾中,很多地方的能见度不足200米。浓雾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关注,有网友上传了多张大雾照片,人们在打趣和无奈中,期待蓝天的再次降临……

大雾带来的麻烦事儿

据统计,受大雾天气的影响,2011年12月4日截至20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进出港航班共延误156架次,取消91架次;12月5日截至17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延误滞留1小时以上的航班达80架次,进出港合计取消航班236架次。直到晚上23点,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航班信息牌还在提醒旅客,该时段仍有大量到港航班延误或取消,而候机大厅内,不少旅客选择席地而睡,只为能够确保第二天的行程。

12月6日早晨,不少5日滞留机场的旅客还在等待航班起飞的通知。韩先生一行人急于前往成都为一场演唱会布景。本来他们订了前一天晚上北京南苑机场22点的航班,但由于南苑机场已经封港,韩先生一行只好又赶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可是,当他们抵达2号航站楼时,早班飞机已经全部订满。无奈之下,他们又转战3号航站楼,寻找尽可能早的航班。

12月5日,部分进出北京的高速公路被封闭,导致陆路运输延误。北京平常每天发送20万份快递的某快递公司,也受到了严重影响——高速路的部分被封闭以及航班延误,造成外地的快件难以进入北京,天气一旦转好,滞留外地的快件将爆发式地涌入北京。对于习惯网购的都市人来说,这是一个很郁闷的等待过程。

健康,也因為浓雾大受影响。在北京某医院就诊的患者张小姐说,最近因为大雾天气,明显感觉到嗓子疼。很多患者和她一样,最近几天都出现了嗓子不舒服、咳嗽等症状。医院的工作人员说,大雾天气以来,前来就诊的呼吸科和心血管科患者的数量急剧增加。

那么,诱发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始作俑者”究竟是什么?

缉拿大雾天气的真凶

灰蒙蒙的天气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注意到PM2.5这个专业术语,它潜伏在空气中,不仅会伤害人的健康,更给社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

所谓PM2.5,是指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其直径小于2.5微米。因为这些颗粒物太轻,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上,不仅小到看不见,更小到可以直接进入肺泡甚至融入血液。“种种证据表明,目前这些小颗粒物会损伤细胞已是公论。”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说,当这些小东西进入人体后,一般直接到达支气管和肺泡,甚至可以进入血液,其吸附的重金属氧化物或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危害很大。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说:“我们通过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PM2.5每立方米浓度增加10微克,医院高血压类的急诊病人就会增加8%,心血管疾病也会增多。”

2011年3月,上海市环保局的一个项目以定量评价研究某市PM2.5引起的居民健康危害及其经济损失。结果显示,该市2009年霾污染因子PM2.5引起的居民健康危害共造成经济损失达24.61亿元,人均损失377元,占该市2009年GDP的0.17%。

更可怕的是,PM2.5更容易在老人和孩子身上“发威”,污染的空气对幼儿的发育、智力、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并且这些影响一般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都不能被明显察觉到……

我们担心水污染时,可以加装一个有害物过滤器;担心食物安全时,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安全的食物或洗干净后再食用。对付空气就没办法了,因为空气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就算在办公室和家里装上空气过滤器,效果也有限。

规范之困

“不论在哪里,这种鬼天气都要被人诅咒。”面对北京的灰霾天气,从纽约回来没多久的张冼甚是愤怒,“开始我还以为是雾,但又觉得脏,后来有人告诉我这叫‘灰霾,是中国学者发明的新词。”

她在纽约待了6年,这次回北京没遇到几天好天气。她说:“美国的报纸动不动就骂空气质量差,骂奥巴马被工业团体绑架,放宽了烟雾排放标准。纽约的空气比北京好多了,但是富人区也被说成‘空气最脏的上东区,因为那里是纽约五区里粉尘污染最严重的地方。报纸还挖苦说,尽管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经常去逛‘巴尼斯精品店会提高肺病的发病概率——巴尼斯是有钱人逛的地方——但是,大家尽量不要去那里呼吸豪华汽车的尾气。”

因为大雾弥漫,一个名叫“北京空气质量”的手机应用程序正在年轻的手机用户中流传。那个程序每隔一小时,就会向使用者报告一次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细微颗粒物的浓度以及臭氧浓度,根据一些评级标准,软件还会给当时的空气质量打出标签,把当天标作“良好”或是“糟糕”。

这些数据来自安放于北京美国大使馆楼顶的一个微波炉大小的仪器,探测器安装于2008年奥运会之前,目的是“提供大使馆人员空气质量的信息”。如此,麻烦来了——美方的空气质量数据与中国的官方数据竟然不太一致,当后者宣布当天的空气质量“良好”或“轻度污染”时,前者会报告“糟糕”,甚至“坏得离谱”。

2010年11月,美国公布的北京空气质量数据还第一次出了风头。当时,仪器显示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浓度第一次超过了每立方米500微克。美国的空气质量评级中,指数在150~200为“不健康”,201~300为“危害健康”,301~500属于“危险的”。因此,对于这个超过500的读数,读表的人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定义。在当时的推特网上,这类数值只能被称作“坏得糟糕”或者“破表”。不过,当天的中国官方数据仍然很乐观,说北京空气只是“轻微污染”。

也是在那一年的10月底,北京白领卢为薇发表了自己拍摄了一年的“北京蓝天日记”,她得到的365张照片中,只有180天里北京的天空呈现蓝色,而当年官方公布的“蓝天”数量则有285天。

“你到底信谁”的中国式困局,直到2011年11月1日,环保部发布《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后,很多人才明白个中缘由——中国官方的环境机构与美国大使馆测的并非同一个东西。

中国的官方检测机构检测的是微粒直径小于10微米,被称作PM10的细微颗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沙尘暴天气的扬尘,很多就属于PM10的范畴。经过这些年的一系列植树造林,北京的这类颗粒物浓度确实有所减少。而另一种更小的、由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经过二次反应后产生的颗粒物正在成为空气污染的主力,这种颗粒物,即现在人们很关心的PM2.5。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室外空气污染每年造成世界上130万人死亡”,而PM2.5比PM10“更具危险性”。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出过一个PM2.5的建议安全上限——年平均浓度10微克/立方米。

蓝天在哪里

近日,环保部两次就《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最大调整就是将近期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PM2.5等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并初步拟定新标准于2016年全面实施,但有环保团体认为实施时间过晚。

事实上,北京市环保局表示他们已经开始监测PM2.5并存有相关数据,但以“只供科学研究”为由拒绝公开。在著名作家郑渊洁看来,为了市民的健康,PM2.5监测及其信息公开不能再“雾”里看花。

郑渊洁5岁起就在北京生活,在他的记忆中,北京每年一到10月份,就应该是秋高气爽的好日子,但2011年的阴霾天气让他这个从不抽烟的人也时常感到口鼻不适,最近北京气象部门发布的相关天气数据,也让他觉得很难理解,于是他用微博的方式,7问北京市环保局,引来网友纷纷跟帖。

郑渊洁说:“第一要呼吁政府改变测量标准,改用PM2.5,第二就是每个人都从我做起,绿色出行,减排低碳。”

有人把中国的空气污染归罪于汽车尾气。但一项数据显示,北京的机动车总量约为450万辆,而伦敦、纽约和东京的机动车总量分别为:700万、800万和800万。显然,问题不仅来自机动车的数量。“石油和煤的脱硫,中国都做得很不够。”清洁空气行动亚洲分会委员、国际清洁运输委员会主席迈克尔·P·沃尔什指着自己的一组数据解释道。

而引入石油和煤的脱硫技术,需要投资,对于没有效益的环境进行投资,投资者信心不大。美国环保署的资深科学家张志诚博士提到:“美国的环境投资都会计算环境效益。”

一项环境方面的改善,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节省的公共卫生支出,便是这项措施的环境效益。2005年,由经济学家茅于轼所在的天则经济研究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数家机构联合进行的一次研究显示,在中国,燃烧一吨煤造成的空气污染,对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最终将导致我们需要在公共卫生方面多支出44.8元钱。

“我们从来不算环境效益,所以就觉得保护环境的工作只是在花钱,但事实上,漠视环保带来的是更大的环境与公众健康损失。”绿色和平组织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周嵘说。

不过,即使不计算环境效益,蓝天对一些人而言也是无价的。那个拍摄过蓝天的女孩儿卢为薇深信:“不需要什么精密仪器来告诉你空气质量如何,你抬头看看天空,如果是清朗的,那就是个好日子。”

为了健康,北京白领刘昌峰利用业余时间,带着检测器,去比较地铁、出租车、公交车、骑车4种交通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地铁里没有二手烟的危害,没有地面上汽车尾气的排放,PM2.5数值最低。于是他放弃了每年春秋两季的骑行,尽量乘地铁。他发现封闭的写字楼里PM2.5的数值尚可,午餐时便放弃外出吃饭,就在写字楼的地下二层用餐。

在PM2.5没有解决之前,努力自保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

(据《经济半小时》《中国青年报》《南方人物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相关资料整理)

猜你喜欢
大雾空气质量航班
全美航班短暂停飞
大雾帖(组诗)
山航红色定制航班
山航红色定制航班
山航红色定制航班
趣谈大雾的功与过
“空气质量发布”APP上线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展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
开展“大气污染执法年”行动 加快推动空气质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