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践策略*——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2012-07-05 09:32王玉香吴立忠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21期
关键词:社工分组成员

●王玉香 吴立忠

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是一种新兴的职业,该职业要求具有较强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分组教学是我们在近几年来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尝试、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作为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新尝试,分组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认同,强化共情、接纳等专业能力,深化对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社会工作专业所特有的专业素养。

一、社会工作专业分组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社会工作专业分组教学模式,是指针对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要求,通过分组形式,围绕团体任务、项目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采用设计、创作、体验、共情、价值澄清等方式来最大程度发挥个体主体性和团体动力作用,促进学生社会工作素养的全面提升而制定的一整套教学结构程序。

与一般的分组教学模式只是注重通过分组来变化教学组织形式展开激励、竞争,更好地因材施教不同,社会工作分组教学模式更呈现出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独有特色。它不仅仅是实现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变化,更是借助、依托分组的形式,来拓展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强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评价,以全面展现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实践性、训练性、情境性、体验性、交往性、合作性等特点。

我们认为,分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立足团体

分组教学模式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小组的参与组织来促进组员发展。小组这一团体的任务设定、组织构建,小组活动的开展、小组功效的检验是分组教学的主要构成部分,小组成员通过在小组中的任务承担、角色扮演等活动来促进团体任务的完成、个人素质的拓展。离开了小组这一团体,分组教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把小组仅仅视为组织的形式而不看成是目的,社会工作分组教学就没有了特色。小组这一团体的构建发展是分组教学的生命线。立足团体、依靠团体、发展团体,并不意味着忽视小组成员的自主能动性,而正是通过参与小组团体的发展,小组成员的自主能动性得到更充分的激发和体现。

(二)突出互动

围绕团体任务设计、项目管理等等活动,小组成员间的交往互动成为必然要求,也相应有了一个互动的空间。团体任务的圆满完成,需要成员间的分工协作、商谈讨论、互帮互助等多样的言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交流、碰撞、协作与融合,没有了这一切,分组教学则名存实亡,失去了活力与根本的发展动力。在互动合作中,个体才有了表达表现自我的机会,团体最大合力才可能强有力地产生。交往互动本身,也是社工必备的核心技能之一,必须通过分组教学着力培养。

(三)重视体验

社会工作者必须要有高尚、丰富的情感、必须具备体察、感受、理解、同情受助者情感的能力。这方面素养的培养反映在分组教学中,就是要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形式,切身体验、感受,从而让学生充分体验社会工作专业所要求的同感能力与共情能力,能够充分体会到获得他人支持理解的重要,充分认识到与人交往沟通的重要,能够真切地体会到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个人价值观念的冲突,能够体会到接纳的艰难,体验反思对自我成长的重要等等,从而提高社会工作实务能力。

(四)强化探究

分组教学把任务项目的设计、运作,问题探究、解决等方面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这是由社会工作专业特点所决定的。社会工作者被称为“社会医生”,要去解决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面临着社会和个体两个层面上的价值矛盾冲突,这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足够的组织协调、构建管理、运作调控能力,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念辨析、价值澄清、思想引领能力。分组教学模式为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和空间。

(五)旨在能力

旨在能力,是指相对于传统教学过于重视知识传递、在能力培养方面缺乏实效的状况而言,社会工作专业分组教学将社会工作专业技巧、能力的训练、培养作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分组这种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来确保这一目标的圆满完成。这一点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区别于其他专业教学、其他类别分组教学鲜明的实务性、实训性特色。而这一特色的实现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课堂与课外、书本与生活、教室与社会的充分结合。

二、社会工作专业分组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教学模式要具备一整套系统连贯的操作程序。这里,就社会工作专业分组教学模式的一般实施程序予以介绍。

分组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估阶段,简称“三定、三步、三评”模式,如下简图。

在保护生态环境上升为一种全民性认知之后,关于生态循环经济的内涵理解与特点认知也在逐渐的科学与全面化。生态循环经济作为基于生态伦理学理论与循环经济理念的“有机整合”,其超越了单一的循环经济理念,在该经济内涵中,其突出强调了“生态”的价值和影响力。在这一经济模式中,无论是发展理念,还是相应的经营策略、计划等,这些都将保护生态环境和整体效益最大化放在首要位置。所以,从整体来看,生态循环经济是在资源环境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障碍之后,所形成的更成熟、更科学的理念。

(一)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明确学习目标,确定教学程序,合理分组。学习目标具有定向、激励和评价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这一阶段,一定要使学生充分地去认识、理解目标。要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小组任务的角度去充分认知、分解、整合、协调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与任务,再进行教学程序上的设计与安排,其中尤其要注意小组集体活动和小组成员个体活动的衔接配合。然后,根据任务进行合理分组,确保小组成员在数量、人员搭配上的合理性。为更好地进入实施阶段,准备性阶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些前期工作,比如,教学所需材料的准备,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前期调查、访谈的进行,角色扮演的前期排练等等。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分组教学的核心。社工专业分组教学的主要类型是实务性任务型分组,以此为据,实施这一阶段包括分解任务、分工完成、整体协作三部分。围绕任务的完成,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具体分工协同的操作、制作、展示等,具体情境下的训练、扮演、表演、竞赛,围绕问题展开的协商、探究、争论等。

实务性任务小组的教学中,教师将任务分给不同的任务小组后,小组成员要通过相互协商的方式分解任务。分解任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小组成员接受一定角色任务的过程,也是组内相互合作与分工的过程,分解任务也存在着组内协调的问题;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去做充分的准备、完成任务,这是个人充分展示、运用所学知识理论的过程,也是主动学习的过程;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共同探讨共同完成任务,这是组内进行交流合作的过程。

这其中独立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相互配合,运用比例根据实际任务灵活变化,但总体上以小组研讨、行动为主。

(三)评估阶段

评价的对象包括班级整体,各个小组,学生个人。以小组评估为主,通过小组评估渗透、体现整体评估和个人评估。主要是围绕核心任务完成情况,全面评判各个小组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表现,同时结合分工情况,全员评价小组成员的表现,评价的过程贯穿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概括而言,这是一种“一心三全”的评价模式(任务核心,全面、全员、全程评价)。

三、分组教学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分组教学模式的具体程序设计

适应不同课程、不同学生的需要,分组教学这种模式在实际运作中要进行微观层面具体程序、步骤上的设计。这是保证分组教学模式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可操作化的关键环节。这方面的操作分两步:第一步,模式主题设计,即依据不同课程的具体教学任务,分组教学分化出不同的主题类型,主要包括理论深化模式、技能训练模式、观察诊断模式、情感体验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等等。这种多元主题类型的划分,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去落实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分组教学“一体多用”的特点,展现教学上的灵活多样。第二步,具体程序步骤的设计。根据社工专业教学的特点、任务,依据模式划定的主题,构建灵活多样的程序步骤。以观察诊断模式为例,其步骤为“课前准备——现场观察——小组分析——集体分享——形成报告”。总之,分组教学程序步骤的设计,要体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合理构建小组

小组是分组教学模式的细胞,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保证分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从教师方面而言,其任务是要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心理相容、关系和谐的学习环境,以便能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有机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敢于承担任务,乐于讨论问题,勤于探究问题,勇于展示、锻炼自己。社会工作专业分组基本不采用互补型学习小组,而是进行随机性分组。这种分组方式,会给每一个小组成员带来新的挑战,会使个体面临去了解其它小组成员,去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的问题,这样能够提高社工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会在新的小组中进行自己的角色定位。小组长可以采取自主承担,轮流负责的形式,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获得学习、指挥、管理的机会。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分组教学往往遵循“任务导向,服务训练”的分组原则,即分组要根据具体的任务来确定小组人员的数量、角色分工等问题,保证社工技能、技巧训练的有效完成。

(三)培养小组组织、管理技能

(四)精心提炼、加工小组学习内容

要使分组教学取得教学上的高效、特效,教师必须科学设计分组教学的内容。内容是要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这就意味着分组教学的过程绝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理论上的灌输。从社工专业教学的目的来看,教学内容的选取、提炼、加工要服务于社工综合素养的形成。着眼于这一目的,依托分组这一形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加工上要着重加强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内容加工的问题导向。即以问题为依托,组织小组进行充分地探究、讨论,以深化、拓展对问题的认识;第二,加强内容加工的任务导向。以任务为目标,组织小组成员协调分工,发挥集体合力,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锻炼社工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项目设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第三,加强内容加工的训练导向。以训练为抓手,组织小组成员相互扮演、展示、观摩,以保证扎实牢固地掌握社工技能、技巧。

(五)多元评价,激发动力

社工专业分组教学,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充分重视对每次分组活动的考查、评价。每次分组教学评价,即可以单独构成一个评价单元,以评价学生及其所在小组在某一专项方面的表现,同时,也构成了整个学期、学年综合考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充分体现了评价过程与结果的有机互补,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统一,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结合。

在评价手段、方式上,分组教学打破传统单一的纸笔测验的方式,通过任务书、案例分析、策划方案、角色扮演、问题解决等不同角度层次任务、项目的完成来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小组及其成员的表现、成长档案。在评价主体上,成员间互评为主,充分重视每位组员的智慧和力量。这既可以培养评价者的反思、批判能力,也使被评价者获得了多样的可以参照、比较的评价信息。所有这些策略,都旨在把评价作为教学过程本身,通过多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在教育、督促、发展方面的力量,促进以实际能力为导向的学习模式的养成。

总之,通过分组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可以更好地探索分组教学的规律,以促进该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培养大量的符合社会工作职业要求的高质量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为社会管理与服务提供优质的专业社工人力资源。

猜你喜欢
社工分组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青春社工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