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强 曹耘心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春天,《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及《实施意见》的应运而生,无疑是广州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为金融业的发展走向进行明确的定位。同时也吹响了广州建设国际化金融中心的号角。作为全国经济总量排名第三位的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完全有必要也有条件和能力建设国际化金融中心。未来十年,广州市将全面贯彻落实《规划》及《实施意见》,坚定不移实施“金融强市”战略,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动金融中心建设不断实现新突破,创造新成绩。这对广州成功抓住发展机遇,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无疑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政策支持。
SWOT分析法最早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安德鲁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已成为战略管理的一种分析方法。SWOT分析是对分析对象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和识别基础之上,探索其发展战略。本文结合广州金融业发展及布局的现状,利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方面对探析广州国际金融中心构建所面临的各方面条件,以及存在的障碍和不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析广州国际金融中心构建模式、功能定位和战略选择。
第一,从区位与经济发展优势来看。广州地处珠三角地区中心,具有联通港澳、辐射华南纵深腹地的独特区位优势。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旅游资源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成为南方最具外资吸引力的城市之一。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广州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04.48亿元,同比增长13%,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2年稳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雄厚的经济实力为金融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以汽车、石化、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以软件、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商贸会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强大的产业基础为金融中心的发展带来了旺盛的金融需求。
第二,从广州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实际优势来看。2010年,广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15.5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8%和9.52%,金融业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截至2010年末,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及代表处191家,其中银行类机构86家、证券期货类机构34家、保险类机构71家,各类金融机构网点近3000家,金融机构数量和网点密度居全国大城市前列。资本市场支持经济发展成效明显。近年来,广州积极推进金融业务、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创新。广州市人民政府与广东保监局联合推进保险业综合改革试验工作,在发展科技保险、责任保险、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积极创新。同时,广州不断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市属银行、证券、信托、财务公司改革重组,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成效显著。
第三,从基础设施来看。广州现代化枢纽性的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为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区域教育文化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发达的教育科研体系为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讯和人力资源环境。
广州依托上述强大的综合优势,近年来积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金融业集群布局和催生金融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都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打造构建了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
第一,地方政府的金融事务决策权力受限。在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下,金融事务的决策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动本地金融业发展时,直接介入金融事务的空间极为有限,特别是在金融机构的设立和金融创新方面,没有中央政府的授权及政策许可,将很难有所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州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也因此提示,争取中央政府的支持,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第二,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完善,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差距明显。从现有市场运行来看,广州虽然已经建立起证券、外汇、期货、黄金等金融要素市场,但与纽约、伦敦等城市相比,在规模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金融创新受到严格管制,在市场交易主体国际化和业务国际化方面,广州与这些城市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广州已经建立的金融市场体系并没有成为完全市场化运作的金融市场,中央集权特征明显,是一种典型的“行政主导型”市场。其交易功能较强而其他功能较弱,并且层次单调,各金融市场分属不同行政部门管理,缺乏内在关联,各金融市场间资金缺少流动,价格几乎没有关联;同时,金融产品的类型、数量、价格存在行政管制,市场参与主体有限,导致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市场竞争格局不能形成。
第三,人才国际化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角度来看,广州目前最为缺乏的是与国际金融中心配套的诸多软件基础设施,比如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会计制度,货币可自由兑换制度等等,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匮乏,广州的金融人才数量还不够充足。
针对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广州在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征途上,要明确战略对策,努力促进金融机构经营的商业化,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功能,同时招引海外高素质金融人才,逐步实现广州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只有这样,广州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克服弱点、树立优势,壮大金融业,逐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一,面临全球经济发展重心东移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已经出现了向亚洲尤其是向东亚中国移送的趋势。因此,广州如果能够抓住世界经济增长重心东移的良好时机,适时出台优惠政策,承接海外产业、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转移,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中丰富的自然和劳动力资源,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广州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经济金融发展基础。
第二,面临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以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深化保险业改革、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和加强改进金融监管等为主要内容的金融体制改革等有利于增强广州中心城市的金融实力与金融业发展活力。当然,广州构建国际金融中心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深化我国金融管理、金融行政决策、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调整。
第三,面临亚运会成功举办所带来的特殊机遇。亚运会的成功举办直接拉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提升了广州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也成为了金融业展示改革开放成果、检验服务水准、展示从业人员风貌的难得机遇。广州要以亚运为契机,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增强金融高端要素聚集、创新金融综合服务功能,将广州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四,面对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历史机遇。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开放。积极为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总部在上海落户,利用多种形式吸引国际资本,鼓励在穗的金融机构提高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并强化开放原则。而金融市场的开放可以通过扩大债券市场开放度,推进银行业同业拆借市场开放,推出银行业外汇市场的开放等途径来实现。最后,通过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人民币产品和人民币回流机制,切实提升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的深度和辐射的广度。
上述机会都有利于广州充分聚集金融资源、扩充金融体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创新金融工具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中心的形成。
第一,金融产业发展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金融竞争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的全能银行模式和高效金融监管体制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金融产业对外开放的扩大,内资金融机构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广州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将面临激烈的国际金融业和国外金融中心构建的竞争。
第二,国内构建金融中心的竞争也非常激烈。经济金融全球化及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为广州金融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规划》中坦言,国内中心城市金融业竞相发展的态势既给广州带来向上的动力,也带来资源分散、竞争加剧的压力。近年来,国内不少中心城市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纷纷出台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广州如不加快发展,将可能在新一轮的金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会弱化广州中心城市的功能,尤其是近些年金融业发展迅速的深圳,将为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形成挑战。
第三,金融开放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创建国际金融中心意味着金融市场更加开放,也因此更容易受到国际和国内金融危机的冲击,金融危机的传导必然首先落实在金融中心地区。同时,大量金融机构在某个特定地区集中意味着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就将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强烈冲击,特别是由银行倒闭所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庞大的。
第四,广州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对其自身的金融监管、金融技术人才、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等提出了挑战。
在SWOT的分析模式上,我们在看到广州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所具备优势和机会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威胁与挑战。完善国际金融中心构建和金融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防范金融风险,促成金融产业发展的良好布局形成,完善金融产业用人机制,都将为广州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服务。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金融体系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个是需求反应,另一个是供给引导。相对应,金融中心的产生也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自然形成模式与国家建设模式。
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了,就会对金融业产生新的需求,于是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相应扩张,制度层面的金融决策与法规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一金融体系的产生与发展途径中形成的金融中心,就称之为自然形成的金融中心,这类金融中心的产生模式可称之为自然形成模式,典型的有伦敦和香港。与需求反应相对应的金融体系的另一种产生途径是供给引导,即金融体系并非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是通过国家或地区有关部门的认证设计、强力支持而产生的。金融体系的超前产生和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先导作用,即供给刺激需求。而在刺激经济发展之金融体系的变动中,金融制度的变化又处于先导地位。在供给引导的途径中产生的金融中心,其所具备的条件不是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演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是一国或地区有意识建设的结果,因此这一金融中心的产生模式可称之为国家(地区)建设模式,典型的如东京和新加坡。
广州作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一个城市,金融政策的统一性和中央集中决策,使得广州不像其他城市型国家或地区实行独立的金融体制与政策选择。而目前广州已初步形成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门类齐全及功能完善、金融业发达程度较高的金融集聚区。其金融体系的产生先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需要,很明显是政府主导,也必须是政府来主导发展金融中心。因此,广州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应通过国家(地区)构建模式来实现。
金融中心实际上是各类金融机构以资金借贷和融通为目的而汇聚在特定区域所形成的一个金融交易平台,这一平台为各金融主体提供交易集群、金融结算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充当了金融机构的特定“中介”功能。国际金融中心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一是金融机构集群化;二是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品种多样化;三是资本集散地和资金交易清算国际化和多元化。故其具备的必要条件是:地域和交通优势明显、相关基础设施发达;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高,并且结构健全;金融机构数量多,多功能金融机构聚集,相关金融配套服务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完善,对金融产业的发展规制力度大;宏观经济稳定、政治环境良好。
如图1所示,广州应先通过各层次金融中心的转变,然后才能逐步定位建成国际金融中心。首先,将金融中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内的金融中心,包含地区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全国金融中心三个范畴,其影响范围逐步从地区扩展到全国;第二层次是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其影响范围为邻近国家和政治“领地”;第三个层次是全球性金融中心,其影响范围已扩展至全世界。三个层次的金融中心定位有显著的区别,具体表现在经济实力、金融影响力、基础设施、区域辐射力等相关配套制度以及其他一系列因素上,通过这三个层次的逐步定位,最终把广州建成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
除了以上功能定位外,广州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功能还应当正确地定位于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筹资功能,广州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首要任务还是促进资本形成,融通与聚集资金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这种融通与聚集资金或者说促进资本形成是一种为了经济开发与利用。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我们必须考虑政府政策的可操作性,注重资金或资本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其次是对接功能。广州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充分发挥其国际国内金融产业发展的对接功能。广州在对接国际金融市场方面应能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国内的机构和企业可通过这一窗口参加国际金融市场活动,国外机构和企业则借助这一阵地到国内投资和开展金融业务,从而使国内金融市场最终成为国际统一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再次是金融信息集散功能。为了使金融市场价格及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建立在可靠的信息基础之上,以利于提高金融交易与清算效率和资金运用的效益。任何一个金融中心的建立都必须充分发挥其金融信息的搜集、储存、传播与处理功能。广州要充分发挥信息产业较为发达的优势,以此来定位其金融信息集散功能。最后是示范与创新功能。借助国家赋予广州金融改革与创新先行先试权利,将广州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探索之路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在有关交易规程、业务处理等方面做出符合国际惯例的示范,这样既有利于统一金融市场的形成,又有利于金融中心的国际化。
第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根本保证。金融中心能否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力量是经济的内生需求。只有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才能促进金融交易量的扩大、金融工具的发展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才能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金融文化氛围,才能在金融市场建设、金融机构设立方面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简言之,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始终是广州健康国际金融中心成功与否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准确把握创建过程中政府引导力与市场需求反应力的合理边界。任何一个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政府引导力与市场需求反应力两种“作用力”的影响和制约。即使那些靠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自然的市场需求反应而产生的金融中心,政府监管制度和相关政策也必然对金融中心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同时,在金融中心形成的早期阶段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使金融中心尽早跨入金融机构聚集和协同效应支撑的自维持发展阶段。但是,任何政府优惠政策只能是初期有效的。因此,政府不能只考虑通过系列优惠政策引进了多少家金融机构数量,而应更多地为这些金融机构营造较为宽松的金融生态环境,为他们考虑资本所能追逐到的利润价值链或利润价值量。
第三,正确处理创建所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条件之间的辩证关系。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政府重大战略决策,离不开政府的合理规划、认可和支持。因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及早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的具体的步骤措施,既能科学合理地规划与评估、又能正确培育与处理好创建国际金融中心所需的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条件。
第四,必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和引进。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与大量专业服务机构并存的中心城市,所以需要广泛的人才去支撑,甚至还包括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现代信息产业的软硬件人才。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及长期维持地位的重要基础条件就是大量集聚专业性人才,所以广州应建立良好的奖励机制,调动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并出台吸引高级金融人才的措施,加快国际金融人才培养和交流,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级人才。
第五,大力配合和支持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广州市联系协调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管理机构的积极作用,切实发挥银行同业公会、保险同业公会等行业组织的管理与协调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意识与自律水平,形成合力,探索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组织协调机制,切实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把广州建成金融安全区。
此外,广州应积极与港澳开发合作,打造穗深港金融走廊,进一步推动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一般来说,形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具备几项必需条件:良好的经济金融发展环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健全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有利的政策环境,优越的区位条件,所在国周边地区经济的增长等。广州已经基本具备这些要求。经济稳定、贸易发达为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良好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遗留下来的政策优惠、建设经验和政府对金融业重点扶持与奖励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条件;区域位置上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交通网络、基础设施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外围因素;技术引进与外溢、本地科技研发的迅速提升、丰富的人才储备都为广州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在利用SWOT方法对广州金融业发展环境及产业发展实际的分析基础上,本文从广州国际金融中心构建模式、功能定位和构建战略进行了积极探索,对广州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及建设思路进行论证,并得出广州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结论和大体的构建战略。
积极把广州推进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既是当前建设区域经济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国际地位的必然选择。广州只要扬长避短,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就一定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