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赵海军 张伟 刘开昌 张立明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种子是最基础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种业是以种子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集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品种培育、种子繁育、种子加工、市场营销与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种业科技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关键,是保障山东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当前如何推动山东省现代种业快速发展,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特做以下思考:
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种业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将其作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主要措施。通过实施省农业良种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科技发展计划等,在农业新品种创制、良种繁育、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加快了良种产业化进程,为推动山东省农业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自主创新品种。近10年来,共搜集、引进、保存生物资源3万余份,育成超级小麦、杂交玉米、出口花生、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设施蔬菜、名优果品、瘦肉型猪、高档肉牛、高产奶牛、优质肉鸡、高档特色水产、生态经济林木等新品种(系)1000余个,获得了一批以品种为核心的重大科技成果,其中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成果达到300余项。目前,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98%以上,实现了2~3次品种更新换代,精细瓜菜良种普及率达70%以上,林果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畜禽良种覆盖率85%以上,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建立了一批良种研发和转化平台。山东省建有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玉米、花生、马铃薯、海藻、苹果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黄淮海转基因玉米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国家级平台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建立了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改良中心和产业化基地为核心的育种平台,基本形成了良种培育、扩繁、推广应用相衔接的现代种业产业化链条,为山东省育种能力和创新水平持续提升提供了坚实的条件支撑。
三是壮大了一批现代农业企业。以良种为龙头,培育和发展壮大了登海种业、鲁花集团、诸城外贸、佳宝乳业、半球面粉、金锣集团等45家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一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活的改变,更加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规模化经营,推动了全省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生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利用滞后,亟待提高种业科技源头创新能力
生物种质资源是生物新品种的源泉,是农业科技和生产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生物资源的拥有数量和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现代种业科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控制种质资源,掌握重要的基因专利已成为控制种业市场的主要手段。目前,山东省农业种质资源保存相对分散,设施落后,大量的种质资源得不到定期的繁育复壮,造成部分种质资源失活、散失;地方优良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不足,许多特色品种濒临灭绝。通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手段对现有种质创新利用不够,与产量、品质、抗逆、抗病虫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挖掘利用不足,致使核心种质资源缺乏,生物遗传基础趋于单一。种质资源共享机制、资源信息网络不健全,数据库建设落后,资源共享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现有生物品种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亟待建立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技术相融合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逐步融入到生物育种过程,对于推动种业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决定的作用。近年来,“数字化育种技术”已成为国际跨国种业集团垄断种业市场的重要手段,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利用,对于提高种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山东省种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多是产量、抗性等单个性状较突出的品种,高产、优质、抗逆、专用等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品种缺乏。亟需强化山东省现代育种理论与技术源头创新能力,快速建立生物技术、杂种优势利用和常规育种技术有机融合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全面提升山东省种业科技核心竞争力。
种业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一体化程度低,亟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
种子生产是育种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是生产应用的源头。种子产业涉及到规模化高效种子生产技术、亲本繁育技术、标准化种子质量检测体系、种子加工和包衣技术等问题,种子产业国际化是现代种业发展壮大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趋势。创新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种子生产技术体系是现代高技术种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种子企业呈现“多、小、散”现状,绝大部分种子企业研发机构不健全,创新能力不足,主要通过购买科研教学单位品种使用权从事种子繁育与销售工作,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与国际上大型种业企业相比,山东省种子企业在品种培育、产业规模、种子标准化、国际化等方面差距很大。要抵御跨国种业公司的冲击,就要加强政策引导,逐步培植种业企业的育种创新能力,通过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种业大型龙头企业。
提升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水平,夯实育种物质基础
加强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大力收集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濒危、珍稀、野生和近缘的生物种质资源,完成对种质资源个性性状的鉴定评价。强化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建立与产量、品质、抗逆相关的分子标记,克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创造特异种质。加强种质资源数据库和共享网络建设,按照国家规范完成资源的标记信息、特征信息的标准化表达,建立农作物、林木、畜禽和水产资源信息系统,形成检索查询功能全、方便快捷的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实现资源信息和实物的共享。
加强育种理论与技术研究,构建现代农业育种技术体系
加强育种理论、重要性状遗传规律研究,突破基因定点定向整合、基因定点定时定向表达等技术瓶颈,建立重要功能基因的高通量遗传转化鉴定系统,构筑转基因生物培育技术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抗种质材料的原始创新。开展主要动植物优良性状基因选择技术和多基因聚合技术研究,建立常规育种技术和生物育种技术相融合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主要畜禽和水产体细胞培养、克隆和胚胎移植等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制具有市场价值的生物药物、功能食品和营养保健品的新型生物反应器,利用现代高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育种技术,支撑现代种业发展。
加快培育农业生物新品种,增强现代种业核心竞争力
根据农业生产和品种商业化的需求,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作物为重点,以培育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品质优良的主导品种为目标,加速培育突破性农业新品种,增强现代种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名优蔬菜、特色果品新品种培育,加强大宗水果、加工和设施栽培专用品种及优质高档出口型干果新品种培育。充分利用山东省地方畜禽资源优良特性,加快培育一批优质高产且市场竞争力强的畜禽新品种(系)、配套系,逐步改变主要畜禽良种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加大特色杂粮、珍稀食用菌、高档花卉、桑蚕茶与牧草等特色品种的选育,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培植优势特色产业。以“品种调新、产品调优、档次调高”为方向,培育名贵、鲜活、抗病的鱼、贝、虾蟹、海参和藻类水产新品系,支撑水产出口产业的发展。
现代温室大棚种子育苗基地。
加强种子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品种市场竞争力
建立完善的新品种鉴定评价体系,加强品种的品质快速分析技术和抗病鉴定技术研究,鉴定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开展DNA指纹鉴定,防止品种同质,开发全省新品种鉴定评价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科学的品种评价筛选机制,保证有竞争力品种的选拔利用,避免有缺陷的品种推向市场。加强种子加工设备和装备机械的研究,突破种子分级、精量包装、防伪等关键技术,建立种子加工与储运质量全程控制技术体系,提高种子的商品质量。加快种苗检测新技术和方法的筛选与应用,实现种子质量全程控制和可追溯,保证全省农业用种安全。
加大现代种业企业的培育力度,推动现代种业发展
强化种业企业的培育。通过资质认定重点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综合实力较强的种业企业,争取用4~5年时间培育形成3~5家有国际影响的、10家在国内有影响的种业企业,进入国内种业50强的山东企业占10%以上。
加强政策引导。采取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参与课题等政策措施,引导种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进行商业化育种,培育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的能力,逐步建立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现代种子生产体系。加强种业管理模式和营销理念创新。引导企业学习借鉴国际跨国种业企业先进的管理和营销经验,围绕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经营管理手段,积极探索现代种业企业运行机制和模式,推动种业企业管理机制、经营机制和监督机制创新。加强种子加工质量和售后跟踪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企业育种产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种子科技创新体系。整合省内科研院校、种业企业的人才、设备、平台等优势资源,强化种业科研单位、涉农高校与种业企业的密切联合,建立种业战略联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学研紧密合作。
加大科技投入,拓宽种业科技投资渠道
做大做强山东省现代种业产业,需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优惠的政策措施,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新机制,激励和引导现代种业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大种业科技投入力度,强化基础科研与高新技术研究,加强种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山东省种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采取金融、税收等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对种业科技的投入,逐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种业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开展品种和技术创新,引导企业成为种业科技投入的主体,促进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山东省现代种业的发展必须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立足山东省种业科技需求,准确把握现代种业发展趋势,以高端高质品种创新为重点,以现代生物工程和信息技术等高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手段,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