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顺清
富顺县辖26个乡(镇),319个农业行政村,4535个农业社,总人口106.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2.97 万人,农业劳动力51.67 万人。全县幅员面积1332.76km2,耕地面积68.2 万亩,其中:田47.5 万亩,土20.7 万亩,人均耕地0.82 亩;2011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37.95 万亩,总产量45.17 万t,耕地年亩产粮662.3kg,商品粮调出量12 万t。该县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高粱、马铃薯等。其中:水稻47.5万亩,总产29 万余t,约占全年粮食总产的2/3,特别是再生稻收获面积达40万亩,约占全省再生稻面积的1/10,再生稻总产达6 万t,约占全省再生稻总产的1/8,是全国再生稻总产首超6 万t的县份,在全国保持了粮食生产大县的重要地位。2007年、2009年和2010年连续3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连续4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但是,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生产管理粗放、病虫害加剧、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等因素影响,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笔者在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多种不利因素并存的同时,有效推进“三农”工作,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1.自然条件 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属丘陵地貌。境内受川东平行褶皱余脉分隔,北部属盆中丘陵区,南部属盆南丘陵区,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241.0~597.6m。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7.9℃,年均降雨量1041.1mm,年均日照时数为1275.4 小时,无霜期355天。
土壤在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和生物、气候等互相影响和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色,有8种母质成土,其中:沙溪庙组母质占80.56%,遂宁组母质占9.51%,自流井群母质占2.16%,须家河组母质占0.74%,夹关组母质占1.64%,新冲积母质占2.75%,老冲积母质占2.41%,蓬莱镇组母质占0.23%;土壤类型有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黄壤4个土类,7个亚类、15个土属51个土种,其中水稻土种28个、旱地土种23个。成土母质以沙溪庙组为主,土壤胶体品质好,矿质养分丰富,且耕性好,适宜种植多种粮经作物。
富顺县全境均属沱江水系,沱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境内河流纵横,有大小溪河327 条,其中注入沱江的溪河有:釜溪河、大城河、石灰溪等60 条一级支流,镇溪河等120 条二级支流以及147 条三级以下支流,进入沱江的各级支流多呈树枝状分布于沿江两侧,形成以沱江为主的水系网。其中:长50km以上、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溪河有3 条;长10km 以上、流域面积在30km2以上的有22 条。沱江河富顺段属沱江下游,境内流长93.5km,流经11个乡镇,正常径流量405m3/s,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27.7 亿m3。
2.水利工程现状 截止2011年,我县建成各类水利工程9427 处。其中:水库120 座(中型1 座、小一型25 座、小二型94 座),山平塘7734 口,石河堰524道,电力提灌站199 处(其中江河电灌站49 处),蓄水池850 口,年全县用于农业灌溉、人畜饮水及工业用水各类水利工程蓄、引、提水总量1.46 亿m3,有效水量1.01 亿m3,目前工程常年汛末蓄水0.91 亿m3;设计干支渠共1080.70km,配套渠道521.98km;设计灌溉面积39.38 万亩(其中田35.54 万亩),有效灌面38.99 万亩(其中田34.7 万亩)。这些水利工程对促进富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保证人畜饮水显示出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大多建于20 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群众投劳兴建,工程已运行几十年,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完好程度仅达30%~40%。所以,整体来讲,富顺县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渠网配套差,灌溉保证率低。
3.技术服务体系 全县共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7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9人,有高级农艺师21人、农艺师76人;村、组有粮食科技示范户560个、种粮大户85个、粮食专业合作社16个、植保专业合作社81个。为全县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奠定了科技支撑。
1.自然灾害频发 极端灾害性天气对粮食生产影响很大。2011年富顺县发生了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1~12月全县降雨量仅597.1mm,较常年减少43.1%,为历年最低值;5月1日至12月31日蒸发量为110mm,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偏多36.4%。特别是4月以后,降雨量、降雨日数持续异常偏少,降雨强度显著偏低。从4月1日至12月31日,累积降雨量仅520mm,较多年同期平均值偏少六成,创历史同期最少值。全县14个监测点全部出现夏旱,其中重旱6个、特旱8个,最长持续时间55天。进入8月份后,降雨奇少,4个月总降雨量仅116mm,比多年同期偏少43.6%。严重的旱情使全县26个乡镇粮食作物受灾面积达61.35 万亩、成灾面积51.37 万亩。其中:再生稻受灾面积40.93 万亩、成灾面积36.82 万亩,玉米受灾面积12.08 万亩、成灾面积10.32 万亩,红苕受灾8.34 万亩、成灾4.25 万亩,高粱受灾3.51 万亩、成灾3.02 万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3.6 亿元以上。
2.病虫害频繁高发 近年来,由于田间茬口复杂多样,气候变化无常及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导致水稻病虫害呈现高发态势,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等,常年发生面积大,为害严重,特别是稻飞虱来势凶猛,防不胜防;近年入侵的福寿螺暴发性强,防治难度大。比如2007年稻飞虱暴发,致使全县水稻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3.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和素质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民,特别是青壮年走出农村,儿童、妇女、老人留守在家已成为当前的普遍现象。据调查统计,农村外出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76%,留守的平均年龄达到56 岁,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89%,出现农村劳动力结构严重不合理和素质普遍下降的现象。再过10年“谁来种粮”,值得深思。
4.耕地减少,质量下降 因高速公路建设、城镇化建设、村级道路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业用地、农民建房等占地造成耕地减少,人口逐年增加和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减少矛盾日趋突出;由于土地分户经营,重用地轻培肥,重产出轻投入,重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耕地肥力下降;大量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也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使耕地质量降低,生产能力下降。
5.灌排设施不健全,抗旱排洪能力脆弱 干旱是主要的自然灾害,常有冬干春旱、夏旱连伏旱等灾情发生。富顺属沱江水系,水资源条件较好,但由于工程设施年久失修,机电设备老化损毁,渠道垮塌渗漏严重,致使大量的水资源闲置和浪费。全县多数乡镇农业主要为“雨养农业”,一但遇到大的干旱,播栽面积大减,粮食产量大降。洪涝也是重要的自然灾害,全县地貌为浅丘,积雨面积大,田间无排灌设施,长期串灌串流,形成冷浸下湿田,产量低而不稳。同时降雨主要集中在5~8月,正值水稻生长季节,一遇大雨形成洪涝灾害,由于排水不畅,大片水稻被淹没倒伏,造成大幅减产。
6.耕作粗放,科技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加之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偏低,种植效益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耕作经营粗放。一些先进实用增产技术如水稻旱育秧、水稻强化栽培、小麦小窝疏株密植、玉米膜侧集雨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影响了粮食作物单产的进一步提高。
7.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下由于全县地貌主要为丘陵,高低不平、坡度大,田土窄小而不成型,加之机耕道路缺乏,农业机械行驶困难、操作不便,农机作业面积小,推广难度大,粮食生产仍然主要靠人力劳作,劳动效率不高。
1.强化责任,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一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各乡镇与县政府应签订责任状,严格控制耕地撂荒现象发生;有效制止非农用地侵占,同时防止工业污染事件发生。另一方面,解决好发展粮食生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矛盾,广泛宣传国家对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对闲置撂荒2年以上没有耕种的土地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坚决予以收回,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出租、转包、转让等形式,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如种粮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等;鼓励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经营者的生产效益和积极性,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2.加大农业投入,着力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富顺农田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还存在不少“田不平、路不连、水不通”的情况。要积极争取国家各种农业项目的支持,努力把近年实施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力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土地治理、“小农水”等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规划好、建设好,逐步把全县所有粮田建设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机能进、物能运、土肥沃”的高标准粮田。
3.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推广优良品种 选择适宜本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是粮食作物高产、高效的关键。一是适应性要好。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在不同的土壤、气候和栽培条件下,以及在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种植都能良好生长发育,获得高产,一般要通过2- 3年试验示范才能筛选确定,要广泛向农民宣传购种时不能单一轻信经销商的说词和广告;二是抗性要强。对主要病害如稻瘟病、纹枯病等有较强的抗性,在这些病的大发生年,仍能获得好收成;三是丰产性要好。具有较同类品种增产的连续性;四是品质要好。农产品适口性好、商品性好,且种子质量高,种子发芽率、纯度、净度达国家质量标准。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杂交品种很多,据调查统计,在富顺县经销的杂交水稻品种和杂交玉米品种分别均有100 余个,年销售水稻种子30 万kg 以上、玉米种子25万kg 以上。适宜种植的杂交中稻品种有:冈优198、川香优198、川香优3203、Ⅱ优498、德香4103 等;玉米品种有:长玉13、正玉8号、齐单1号、辽单121、川单428 等。
4.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从2005年开始,充分利用国家项目资金,对全县不同经纬度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和酸碱度(pH)进行了取样、测定,并通过大量的肥料“3414”和对比试验,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判断与求证,制定了全县不同区域的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科学施肥模式,印制了10 万余份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发放到农民手中。据调查,这些科学、便捷、权威、准确的土壤肥力数据和施肥方法,农民真正在应用的较少。如何利用现有的科学施肥成果来平衡地力,提高粮食产量,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积极施用有机肥,尽量推广测土配方肥,坚决杜绝假冒劣质复混肥,防止坑农害农现象发生;二要专题培训全县所有的农技人员,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增强科技服务意识和推广责任心;三要抓好示范基地建设,特别是抓好粮食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粮食合作社成员,让他们做好示范、当好“教材”,然后整村、整乡镇推进,使全县测土配方施肥的应用面积不断扩大,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3.推广绿色植保技术,综合防治病虫害 绿色植保技术是注重生态效益,发挥自然控制作用,强化各种防治措施间的相互协调和综合防治的一种生态、环保、高效的病虫防治技术,其主要措施是利用植物检疫、科学栽培、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等非化学物质手段来减少病虫为害。生产实践中,要选用优良抗病虫害品种,大力推广科学栽培技术,提高其本身的抗病虫能力;推广稻田养鸭、养鱼治虫等实用技术,科学利用“天敌”和微生物来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结合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新增500亿kg 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农业项目的实施,安装杀虫灯、应用性引诱剂等高效、安全措施来诱杀害虫;积极推广白僵菌类的两头歼、天擒、天定和苏云金杆菌(Bt)等高效生物农药,通过绿色植保综合技术来压低和防治病虫害,减少其基数和控制其高发概率。
6.认真抓好粮食高产示范户的培育与管理 粮食高产科技示范户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突击队”、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二传手”、农业科技信息的“哨兵”、农村依靠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也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抓好其培育与管理,引导他们加速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对提高全县粮食生产水平和产量,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已在全县培育了560个粮食科技示范户,但大多数参差不齐,与标准还存在一定距离,要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加强示范户遴选和培育,保证工作经费,调动所有农技人员和粮食科技示范户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为稳定和提高全县粮食生产作贡献。
7.持续抓好高产创建活动,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粮食高产创建,是近几年农业部门应用当前最新科技来指导粮食生产,达到轻简、高产、高效的一种竞技活动,同时是检阅农技、植保、土肥、种子、农机等单位农技人员技术素质、工作作风、服务质量的练兵场,是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大舞台,也是科技人员和农民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的绝好契机。富顺自2008年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来,分别在代寺、童寺、宝庆、骑龙、互助等乡镇进行了试点和示范,示范区农民的粮食种植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粮食作物平均亩产比全县平均值高100kg 以上。通过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农技推广人员和示范户对高产优良品种和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数据和实践知识,并总结出了适合富顺粮食生产的新思路。如推广水稻旱育秧、水稻强化栽培、玉米乳苗单株定向移栽、玉米膜侧集雨栽培、小麦小窝疏株密植等关键栽培技术,是提高粮食产量与效益的发展方向;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应掌握“时间准、药对路、用量足”等策略;施肥方法要改变“一道清”习惯,推广测土配方或前氮后移的科学施肥方法等。这些理论和思路为指导全县粮食生产发展提供了宝贵财富。因此,以国家粮食高产创建项目为载体,持续抓好高产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农民群众生产技能,是提升全县粮食生产水平,保证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举措。
8.做大做强粮食加工企业,提高粮食产后附加值 富顺是农业大县,粮食生产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在稳定粮食生产和提高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粮食加工企业,提高粮食产后附加值,也就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调查,目前全县有粮食加工企业20 余家,但年加工粮食8000t 以上规模的不到5家,说明粮食加工企业多数不大和不强。因此,要强化认识,积极谋划,通过招商引进有实力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或加大对现有粮食加工企业的有效引导,以股份制或合作制等形式,整合资金、技术、信息等有效资源,政府通过信贷和资金等政策支持,改造升级其生产加工设备,帮助他们进行无公害大米、绿色大米和有机大米认证,逐步建成一批有影响、有品牌、有高附加值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