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10年,我国共出版图书32.8万种(其中新版图书18.9万种),发行总量达71.7亿册,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了41倍和68倍。目前,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量均已居世界第一,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出版大国。尽管我国出版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总体实力却仍然不强,和世界出版强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在这种形势下,建立全面完善的图书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图书的学术质量、使用情况、发展趋势等,对提高我国图书出版的整体品质,促进我国图书出版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图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图书文献的内在质量、使用规律、发展特点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目的是为了揭示图书文献整体或某一具有特征部分的内在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实现其科学价值和社会功用。
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期刊评价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基础,而对于图书评价的研究,由于其出版数量巨大,相关数据统计困难等原因,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一直相对薄弱和滞后。但是,任何行业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评价标准,科学合理的图书评价体系是促进图书出版业良性发展的必备条件,它一方面可以为出版监管和主管部门有效地加强图书出版的管理和监督,正确引导图书出版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新闻出版行业准确把握图书出版发行动向和趋势,提高图书出版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等提供客观依据;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图书情报机构科学评估馆藏质量,优化馆藏资源建设,提高馆藏利用率提供帮助;以及为读者选择阅读所需文献,培养正确阅读理念提供指导等。因此,加强图书评价的相关研究,构建全面完善、科学公正的图书综合评价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由于图书自身存在的诸多特性,相对目前较为成熟的期刊评价体系而言,我国图书评价的研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主要方法仍停留在传统的定性分析层面。这种方法,虽然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但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缺少定量化的精度和力度。针对这一情况,近年来,我国的图书评价,也开始了一些定量方面的研究分析,但因缺少充分的数据基础支持,仅有零星的探讨和摸索,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规模。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图书评价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形式。
图书评奖活动是当前我国图书评价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纵观我国历年来的各项评奖活动,如果以奖项级别来划分,可分为全国性奖项和地方性奖项两个层次;从奖项的学科涵盖范围来分,则可分为综合奖和专业奖两大类。综合奖有: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以及“五个一工程”奖中的一本好书奖,而比较著名的专业性的图书奖则有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国家辞书奖、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
一般来说,由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所主持的图书评奖活动,其评价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鼓励和表彰优秀图书的出版,通过表扬先进,树立榜样,加强新闻管理,评价标准包括政治思想、学术水平、编辑质量、社会影响力、代表性等各个方面,通常流程为基层申报,各地、各部门推荐,逐级审核,专家评审、社会公示、最终审定,主要特点是定性为主,全面综合考虑各方因素,获奖比例一般较小。这些精心评选的获奖图书无疑代表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图书出版物的最高水平,堪称精品中的精品,对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但是,也正因为此,对于图书整体评价来说,图书评奖活动就不能充分满足需求,这一点,从历届几大国家奖获奖图书占图书总出版数量的比率,就可略见一斑(详见表1)。
表1 历届中国图书 “四大奖”奖获奖图书占我国图书总出书量的比重。
依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图书评论是对图书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评论并就图书对读者的意义进行研究的一种社会评论活动,简称书评。书评反映了读者对一本书的质量的主观性见解和价值判断,对于图书宣传促销、引导读者阅读,提高图书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是我国当前图书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书评工作一直受到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1951年3月,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联名发出《关于全国报纸刊物均应建立书报评论工作的指示》。1954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发出《关于加强报纸杂志上的图书评论工作的指示》。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强调“了解出书情况和加强图书评论工作,是贯彻出版方针、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方式。”“在全国要办好几种以不同读者为对象的图书评论杂志,其他报刊也要重视这项工作。”1985年5月,中宣部出版局召开了首次全国图书评论工作座谈会,更是大大地推动了我国书评工作的发展。建立了全国和地方各个层次的书评协会,《读书》、《博览群书》、《中国图书评论》、《文汇读书周报》等图书评论刊物、报纸相继创刊,书评规模逐步扩大,书评质量显著提高,载体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书评纷纷涌现,成为书评业中新亮点。例如国内著名的网上书店当当网和卓越亚马逊都设有在线书评系统,每天都有大量的读者在网上留言,写下自己对所购图书的见解和评价。此外,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也都辟有读书频道,用户可以自由地发表图书评论。与传统书评相比,网络书评更贴近大众读者,交流方便,互动性更强。
尽管我国的书评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各种书评鱼龙混杂,真正优秀、有质量的书评为数不多。
文献计量统计研究证明,文献的许多特征是有规律的。文献的使用特征存在集中和分散的规律,即少数文献集中了大量的使用量,而其他大多数文献只具有少量的使用量,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文献计量统计的方法对文献进行评价,筛选出少数被使用量大的核心文献。
由于期刊具有出版周期固定、总体数量相对较少、计量统计相对容易等特点,对期刊进行大规模定量评价的研究工作不断开展,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期刊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都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而图书定量评价,则由于出版数量巨大,数据统计困难等原因,鲜见相关研究成果。但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手段和能力大为改善,数据的获得和利用更为容易,这些都为图书定量评价创造了条件,并出现了不少积极的尝试研究。
2.3.1 单指标评价方法
(一)发行量法
发行量法主要是统计各种图书的发行数据,通过客观真实地反映各类图书的用户需求状况、市场认可程度来对图书进行评价,以帮助出版业界人士了解当前出版发展状况及趋势,帮助读者选取阅读资源,主要表现形式为各类图书排行榜。
我国对图书排行榜的研究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图书评论》就曾设立了“畅销书情况一览表”,其统计数据主要依据单体新华书店的销售情况。90年代中期,《中国图书商报》也开辟专门版面发布“畅销书排行榜”。随着出版产业的发展和成熟,图书排行榜的种类、形式和内容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目前,依据图书排行榜统计数据的来源进行分类,可分为实体书店图书排行榜,网络书店图书排行榜和综合性来源图书排行榜三类。本文将分别选取其中几种较具权威性和公认性的加以介绍和分析。
(1)实体书店图书排行榜
《中国图书商报》的商报·东方数据每月畅销榜,主要依据上海东方出版交易中心开发的“中国出版物流通监测系统”提供的图书市场实际监控数据,范围涵盖北京、上海等28个省、直辖市1000多家门店的零售信息。排行榜以月为单位定期发布,除了有整体市场总榜前100名之外,还有科技、社科、文学、艺术、生活、教育、少儿7个类别的前30名畅销榜等等。榜单图书均提供了书号、书名、定价、版别、监测销量、覆盖率。
开卷图书排行榜的数据来自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的“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涉及北京、天津、上海等700多个大中城市1800多家书店门市加盟系统的实时监控数据,按虚构类、非虚构类、少儿类提供各类排行榜。
以上两种图书排行榜数据均来源于自己的图书销售监控系统,覆盖面较为广泛,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目前图书的销售情况,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普遍性,相对客观和公正。
(2)网络书店图书排行榜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互联网的应用开始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人类由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网络不仅改变了中国出版的生产模式,由传统出版逐渐转变为和数字出版融合发展,而且也改变了图书的发行、购买和阅读模式,网络书店和网络阅读逐渐盛行,网络型图书排行榜也随之诞生。如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的图书排行榜。
当当网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所推出的图书排行榜,也是网络书店图书排行榜中最系统和完善的一种。当当网的图书销售排行榜分为图书畅销榜、新书热卖榜和图书飙升榜三类。
和实体书店一样,当当网图书排行榜的数据也是来源于实际监控的销售数据。当当网的图书畅销榜,除了总榜之外,还有较为细致的分学科排行榜,较好地反映了不同学科图书的不同销售特性;同时,当当网图书畅销榜,具备多样时间周期,不仅有年畅销榜、当年各月畅销榜,当月各周畅销榜,甚至还有近24小时畅销榜,充分体现了网络数据的实时性和灵活性。
除此之外,当当网的图书销售排行榜还包括新书热卖榜和图书飙升榜,分别公布近期出版的销量最好的图书以及销售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图书。
相比之下,同为中国最大网上书店之一的卓越亚马逊的图书销售排行榜则简单得多,仅有一个简单的总销售排行榜和各学科分类排行榜,统计数据年限不甚清晰。
(3)综合性来源图书排行榜
包括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数据来源广泛。如《新京报》的图书排行榜。该排行榜是其副刊《书评周刊》下的一个栏目,数据由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涵芬楼书店、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万圣书园、风入松书店、卓越亚马逊网上书店、当当网上书店、北发图书网、光合作用书店等提供,包括“总榜”、“小说”、“非小说”、“学术”、“经管”、“生活”、“儿童”七大类,每榜包含10本上榜图书,以周为单位更新。总体而言,《新京报》图书排行榜特色鲜明,一度以“统计分类的多样性”和“发布周期的时效性”而备受关注[1]。
(二)阅读量法
图书的阅读量也是衡量图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被较多用于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评价。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文献学家特鲁斯威就曾对图书馆馆藏借阅量做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20%馆藏,就可以满足80%的流通需求,这说明图书的使用情况也存在着集中与分散的核心效应,他据此提出了文献计量学中的80/20定则[2]。
国内图书馆藏书评价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初期的评价活动,大多仍采用简单的馆藏数量统计、用户评议、馆藏结构分析等方式,缺少对馆藏质量的评价。90年代后,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逐渐普及以及文献计量评价研究的发展,评价内容开始转向重视馆藏质量,即藏书效能的评价,其中,图书阅读量是重要指标之一,主要是通过图书的借阅量来统计和反映。例如,国家图书馆就在它的主页上推出了国家图书馆基藏库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列出了每月借阅量最多的20本图书,内容包括排序名次、书名、作者、出版社及出版年,统计时间为上月月中至本月月中。
同时,随着互联网、多媒体和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模式同样也在发生改变,开始从传统的阅读纸质出版物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数字阅读人群数量逐年增加,有关图书阅读量的统计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书馆借还方式,加入了网络点击量、下载量等新内容。
(三)引文分析法
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的方法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从引文入手,对科学期刊、论文、图书、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证与被引证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在期刊评价研究中,引文分析法是应用最广泛和发展最成熟的一种评价方法。近年来,在图书评价中,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研究。
(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在经过三年的数据准备和构思后,于2008年9月正式启动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项目,主要是借助CSSCI的统计数据确定各学科论文引用最多的图书,析出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图书,并据此向学界推荐各学科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图书。目前,根据对2000-2007年间CSSCI图书被引次数的统计分析,该项目已发表了系列相关论文,推出了部分学科的重要图书[3]。
(2)“读秀”图书被引用情况报告
2011年4月,北京世纪读秀技术有限公司在独秀知识库中发布了一份“图书被引用情况报告”,报告统计分析了191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发行且全文数据符合分析条件的1843526种中文图书对191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发行且书目数据符合分析条件的3067155种中文图书的引用情况,并统计到有数据的被引用图书共计801597种,约占全部被考察图书的26.13%。
报告采用了被引用种数和引用次数两个统计指标,并列出了前6000多种被引次数最多的图书,旨在为图书的权威性评价提供必不可少的重要客观依据[4]。
上述两个项目在图书的引用分析评价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但仍存在着许多的局限和不足,都需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3.2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文图书评价研究”项目
“中文图书评价研究”项目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采用定量评价和专家定性评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解放后至2004年出版的120多万种中文图书分学科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最后选出了学科核心图书7万多种。“中文图书评价研究”借鉴了期刊评价研究的经验,选取了被引量、借阅量、被摘量、获奖、核心作者著作及出版次数6个具有较好的核心效应的统计源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并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综合评价数学模式,方法简单归纳如下:首先构成图书原始统计数据矩阵,再将统计数据转换成对核心图书的隶属度,换算得到评价矩阵,征求专家意见,确定各学科各指标权重,构成权重量向量,对评价矩阵作加权平均,得到各学科综合图书评价隶属度表,最后将各学科图书按隶属度降序排列,得到各学科定量综合评价图书排序表。在此基础上,经由学科专家网络评审调整定量结果偏差,汇总出最后的核心图书表。
“中文图书评价研究”首次在中文图书定量评价的大规模实践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由于是初次尝试,其选用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是否合理,研究成果是否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实际,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目前图书评价研究,已经逐渐突破了传统的以定性为主的评价,开始转向以客观数据为依据的定量评价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无论在来源选择、统计方法、数据分析等方面都还略显简单、粗糙,缺乏系统全面的挖掘分析和理论总结,亟需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目前,我国出版社每年出版图书数十万种,其中新书也已逾十万。据《中国出版年鉴》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出版图书约450万种,新书约270万种。面对如此众多的图书,如何管理和评价,是非常困难的事。规范的图书书目数据库可以根据图书题名、作者、出版年、ISBN号、分类等信息,有效地提供检索和查询,有助于帮助我们明确评价对象,是图书评价的重要基础。
任何评价都离不开准确客观的统计数据,因此,通过第三方机构,建立和完善各种指标统计数据库,是图书评价的关键和基础。例如,上文提到的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数据库,数据来源可靠,覆盖面广,更新及时,就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指标来源数据库。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研究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评价能否成功的关键。能反映图书质量、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因素很多,必须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进行全面分析,从多个角度考虑选择评价指标,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以期达到最佳评价结果。
不同类型和范畴的图书,彼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图书评价应针对各类型图书的特点,设立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进行分类型分学科的评价。
无论是定量评价方法还是定性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定量评价方法具有精确客观的特点,但也会因为其评价指标自身的不完善而产生偏差;而定性评价方法,虽有简单易行,宏观全面的优点,但往往也会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正因为此,科学合理的图书评价体系,应考虑从多维度视角对图书进行评价,努力将各种指标数据与专家评议、用户评议有机结合起来,寻求两者平衡的最佳结合点,保证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1 伍旭升主编.30年中国畅销书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2 Richard L.Trueswell,Some Behavorial Patterns of Library Users:The 80/20Rule.Wilson Library Bulletin.1969(1):458-461
3 苏新宁.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被引概况分析.东岳论丛,2009(3):5-13
4 http://edu.duxiu.com/stat/index.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