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文
诗歌往往是类型化的,同一类型的诗歌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以先根据意象、标题、注释等推断出诗歌的题材类型,再根据诗句的内容落实到类型相对应的思想感情,进而读懂整首诗歌。
咏史怀古诗
诗歌题材: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
类型标志:标题(怀古、咏怀),历史陈迹(前代的都城,如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等;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如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等;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如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古事古人(注释、典故),特定的朝代(动乱时期,如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常用意象(故国、旧时月、燕子等)。
表现手法:用典,双关;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古今对比反衬,虚实结合。
主要情感:
1.怀古讽今:感慨昔盛今衰、人事沧桑;针砭时弊,劝谏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
2.怀人伤己:感慨个人命运,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抒发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的怀抱等。
3.冷静评论:理性反思,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启迪世人。如讽刺奢侈残暴,歌颂坚贞刚烈等。
【高考链接】
春日秦国怀古
(唐)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解析】诗题中的“怀古”,表明这是咏史怀古诗。结合作者唐末诗人的身份,根据诗歌中“不堪回首”等内容,我们又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的怀古伤今之情。从“销魂”“荒”“尽”“晚”“残”“昏”等词语,可以看出景是衰败的,由此明确诗歌是借哀景抒哀情。
【参考答案】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山水田园诗
诗歌题材: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隐居生活。
类型标志:常用意象(人物类,如耕夫、渔樵、蓑笠翁、野老、牧童、浣女等;景物类,如清泉、明月、修竹、幽篁、松林、菊花、白鸥、墟烟、桑树、青山、绿水、桑麻等;场所类,如空山、南山、江村、莲舟、深巷、场圃、柴门、东篱、荆扉等)。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写景方法(白描、虚实、动静、点面、正侧等)。
主要情感:
1.怀才不遇的苦闷,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尘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表现归耕隐居之乐,不同流俗的清高与恬淡闲适自得的心境。
3.对美丽宁静的自然风光的喜爱。
4.歌颂劳动生活与劳动人民,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
【高考链接】
琅琊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解析】冬去春来,雪融水涨之时,为欣赏美丽的山水,作者与游人渡溪过桥。作者被贬滁州,却在琅琊溪的美景中自得其乐,这是山水田园诗。后两句写溪水飘落花,暗示了美景更在山中幽深处。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羁旅行役诗
诗歌题材:因战祸、谋生、求功名、被贬赴任途中等原因而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
类型标志:常用意象(月鸿、鸿雁、柳、杜鹃、岸、舟、沙鸥、古道、瘦马、浮云、飞蓬、行人、暮霭、落日、夕阳、秋风、秋霜、衰草、梧桐、猿啼、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等),特殊节日(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关键字词(孤、悲、无情、怜、空、独、客、故园、相思等)。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事)、渲染烘托、虚实结合,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主要情感:
1.羁旅之愁:浪迹天涯的孤独、凄凉、漂泊无依之感及思乡之情。
2.行役之苦:征人厌恶战争、思乡之情与归期无望而产生的哀伤怨愤之情。
3.宦游之艰:仕途失意而苦闷彷徨;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高考链接】
子 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解析】从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等意象判断,这是羁旅行役诗。从残、断肠、谁归去等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思乡难归之情。解答“空”字,也要立足于诗歌表达的情感,从写法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参考答案】1.“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边塞征战诗
诗歌题材:边疆战争生活。
类型标志:常用意象(用品类,如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羌管、羌笛、琵琶、胡笳等;地名和民族名类,如碛西、轮台、龟兹、夜郎、玉门关、燕然、阴山、塞下,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景物类,如大漠、烽烟、长城、孤烟、长河、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角声等)。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对比、烘托。
主要情感:
1.建功立业:将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豪情壮志。
2.思乡思亲:出征士兵的艰苦、孤独、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3.反战主题: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将领的昏庸无能的怨恨,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的不满,对和平的向往等。
4.风物人情:描绘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高考链接】
度破讷沙①
(唐)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烉萌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解析】从“破讷沙”可以推断这是边塞征战诗。本诗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前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后两句写了红日照耀下战士的盔甲寒光闪闪的壮观景象。诗歌意境雄健激越,写出了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
【参考答案】 1.边塞
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赠友送别诗
诗歌题材:主客因分别而赠别酬答。
类型标志:常用意象(时间类,如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空间类,如长亭、渡口、南浦、灞桥、阳关、古道等;其他类,如杨柳、月、酒、秋、夕阳、寒蝉、兰舟、孤帆、烟波、流水等),诗歌标题(赠、别、送等字眼)。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想象、比喻。
主要情感:
1.依依惜别之情。
2.对朋友的嘱咐、安慰、称颂、劝慰、勉励、祝愿。
3.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
【高考链接】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解析】 这首诗以送别为名,刻画邹明府形象,以表明作者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马不肥、债多、载书归,说明任官三年的邹明府为官清廉的志节。对“藏”“透”的分析要联系邹明府的形象作答。
【参考答案】 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咏物言志诗
诗歌题材:对自然界之物的咏叹。
类型标志:以物象为题(动物类,如蝉、鸟、虫、鱼、蜂、马、鼠等;植物类,如梅、兰、菊、竹、莲、松、柏等;其他类,如山川河岳、石灰、云、风等),咏(题、赠、赞)物象。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拟人、比喻、象征、双关、借代等修辞。
主要情感:
1.寄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孤傲高洁等人格理想。
2.寄寓坚贞不屈、不畏强暴的崇高气节。
3.寄寓怀才不遇的伤感、对时世的感慨和忧国忧民之情或冷嘲时事、感喟人生、愤世嫉俗的情绪等。
【高考链接】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解析】不减“妙香”,不流俗,野菊虽在山野却清高脱俗,外在的“幽色”与内在的“妙香”相得益彰,寄寓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参考答案】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色彩:“碧”“黄”;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