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茜 杨庆媛 邹 韬杨 乐 卢德彬
(1.西南大学;2.重庆钢铁集团;3.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
1、重庆市全市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到2010年底,总人口3,303.45万人(户籍统计),非农业人口1,107.00万人,共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有19个区、21个县、587个镇,其中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南岸区、渝北区、北碚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构成了重庆市都市区。城镇体系在职能等级结构上初步形成了“市域中心城市-区县域中心城市-建制镇的结构体系。(表1)
2、根据我国《城市规划法》第四条的规定,非农业人口在2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100万~200万为特大城市,50万~100万为大城市,20万~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重庆市城镇形成了超大城市1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17个,如表2所示,空间分布见图1。从表2、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重庆市城镇体系分布的不均衡性。城镇体系在规模等级结构上,形成了“超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的等级结构。(表2、图 1)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是指区域内城镇群体中规模等级大小的组合关系。事实上,区域城镇群体规模等级结构的层次比例、内部结构差距往往能够映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及与区域外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和比较优势,本文以2010年重庆市非农业人口作为衡量城镇规模的指标,并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2011》,整理计算出重庆市城镇非农业人口规模位序表,如表3所示。(表 3)
表1 2010年重庆市城镇行政等级结构
表3 重庆市各区县城镇非农业人口规模位序表
1、首位度分析。根据马克·杰弗逊(M.Jefferson)的城市首位律,由表3可以计算出重庆市城市首位指数。一般情况下,城市首位指数应该包括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用“S”表示城市指数,P1,P2…,P11为城镇体系中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次城市的人口规模)
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所谓正常的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城市首位度两城市指数应该为2。可见,重庆市的城市首位度指标均高于这个标准,属于典型的首位分布,都市区在整个城镇体系中比重过大,其作为重庆市城市的核心区,2010年全区非农业人口占全市非农业人口的38.46%,其他10个区21个县的非农业人口占61.54%,高出都市区 23.08%,全市生产总值 79,255,800 万元,都市区 34,908,300 万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4.05%,贡献率明显较高,在整个城镇体系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极不平衡。以城镇人口规模的位序为横坐标,非农业人口为纵坐标,作出重庆市城镇规模分布图,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除主城区外,其他的城镇大部分都是呈直线分布,小城镇数量多,规模相差不大;缺乏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造成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出现断层现象。这说明首位城市垄断功能强,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图2)
2、豪斯道夫(H ausdorff)维数和位序-规模法则分析。确定分维的方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是豪斯道夫维数,其定义为:对于一个客体,我们用尺度r去度量其容积大小,测量结果则为与r有关的数值N(r),尺度 r越小,则测量结果 N(r)越大,反之,尺度r越大,则测量的结果N(r)越小,表达式为:
式中r为人口尺度,N(r)则为区域内城镇数目;D为维数(豪斯道夫维数),C为常数。
位序-规模法则是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1913年由奥尔巴克(F.Auerbach)提出。1949 年捷夫(G.K.Zipf)提出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一体化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
表2 重庆市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与人口分布
式中,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P1是最大城市人口;R是Pr城市的位序。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公式实际上是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
式中,Pi是第 i位城市的人口;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q是常数。捷夫模式是q=1的特例,对公式2取对数得:
通过对比豪斯道夫维数公式和位序-规模法则公式中各字母所代表的意义来看,这两种模型实质是一样的,D实际上是位序-规模分布q的倒数,即D=1/q。当D=q=1时,说明这个区域的第二位城市人口是最大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是最大城市人口的1/3。依此类推,当D<1,即q>1时,说明城市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出,中间城市位序城镇较少,首位度较高,城镇体系不完善;当D>1,即q<1时,说明城市人口分布比较均匀,高位次的城市规模不是很突出,中小城市发育比较好。当D→∞,即q→0时,区域内所有城市一样大。当D→0,即q→∞时,区域内只有一个城市。因为城镇体系的演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后两种极端情况在现实中一般不存在。根据公式(4)与表3,将点列(Ri,Pi)做双对数散点图,见图3。(图3)再用线性回归进行模拟计算,即可得出位序-规模法则的线性方程为:
其中,决定系数R2=0.7902说明重庆市的城镇体系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q=1.24>1;显然分维值 D=1/q=0.806<1,说明城市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城市发育不够,首位度较高,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重庆市现有超大型城市1个,缺乏特大城市,大城市也仅有1个,中等城市11个,在数量和规模上也偏小,城镇规模比例不合理,城镇体系存在断层现象,城市职能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以上的分析结果也正好印证了表2和图1所反映的现象。
1、自然条件原因。重庆市的主城九区、万州区、江津区等自然条件相对优良,且地理位置也优越,使得其超前发展,其他低位序的城镇由于生态脆弱,地形条件差等的影响,发展缓慢。
2、历史原因。建国后,重庆市的地位曾大起大落,行政区划也经过较大的调整,过频的变迁不利于城镇体系的规划和完善,不利于城镇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3、人口原因。主城九区、万州区、江津区以及合川区的非农业人口就占全市的52.75%。这种人口分布状况导致人口向这些城市积聚,从而促进其城市的发展,影响了低位序城镇的发展。而47.25%的非农业人口分布在其他地区,成为制约其城市发展的因素之一。
4、经济原因。2010年重庆市GDP为79,255,800亿元,单主城九区就高达34,908,300 亿元,占全市的 44.05%。低位序城镇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较差,城镇化发展缓慢。
5、工业结构原因。“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发展的工业集中在基础较好的大城市,且产业关联度低,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不强。工业体系中军工企业、原材料加工工业比重大,国有企业比重高,企业效率低,无力支撑所在城镇发展,造成城镇自我发展能力低,发展缓慢。
图2 重庆市非农业人口规模分布图
图3 重庆市城镇位序-规模分布双对数散点图
1、与我国其他直辖市相比,重庆市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和“都市定位、省域架构”的特点,单靠都市区是不能有效地组织起覆盖整个市域的人口和产业经济活动系统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次级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把区位优势较明显、经济基础较好以及基础设施健全、发展潜力大的万州区、江津区、合川区、涪陵区、永川区、南川区、长寿区等城市作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培育对象,加大对其投资和建设力度,使其成为区域的重要一极,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并积极推进形成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配置比较合理的规模等级结构,使不同级别城市之间的产业、技术、文化、信息等通畅地流动,从而使城镇体系完善,城乡协调发展。
2、重庆市城镇体系的断层现象、首位分布,使同级小城镇为了发展而激烈竞争,加大了区域内城镇之间的内耗,影响了区域内城镇体系的合理发展。因此,各地区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吸纳从主城区退下来的“二”,避免盲目竞争,选择适合自身城镇化的道路和发展模式。比如,石柱县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建设辣椒、黄连的种植和长毛兔的养殖基地;武隆旅游资源丰富,可以走旅游城镇化的道路等。形成各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和谐发展的局面。对于重庆市小城镇数量多,质量不高的现实,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一方面控制质量不高的小城镇数量;另一面加大对发展条件好的小城镇的建设和投资力度。
3、实现城市化与产业化协调发展,避免城镇发展产业支撑不足。把城市体系的发展与产业规划尤其是优势产业结合起来,以优势产业的规划为基础来促进城市体系的发展,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与经济发展协调。例如,主城区的现代服务业、信息咨询业和商贸中心,永川区的物流业、加工制造业,南川市的铝工业、机械化工和纺织业等。
[1]张学霞,齐元静.近50年来山东城市体系的演化过程-基于城市中心性的分析.地理研究,2005.24.3.
[2]王法曾,赵威,郭志富,刘晓丽.基于城市群整合发展的中原地区城市体系结构优化[J].地理研究,2007.26.4.
[3]Zi pf G K.H um an Behavi or and t 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M].New York:Addisionweley Press,1949.
[4]刘继生,陈彦光.东北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J].人文地理,1999.14.3.
[5]岳文泽,徐建华,颉耀文.甘肃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模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
[6]李志刚,唐相龙,李斌.陇东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研究[J].人文地理,2004.19.2.
[7]Mandelbrot B.B.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 [M].New York:W H Freeman,1982.
[8]刘继生,陈彦光.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与分维[J].人文地理,1999.14.2.
[9]赵春艳.关于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问题的研究——以陕西为例[J].经济问题,2007.6.
[10]姜常梅,赵明华.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描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1.
[11]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陈彦光.城市化:相变与自组织临界性.地理研究,2004.23.3.
[13]刘继生,陈彦光.城市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8.17.1.
[14]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5]王一鸣,蒋勇.重庆市城镇发展战略研究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