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淑芹
(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20)
随着以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信息化的浪潮带动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到了信息社会,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娱乐、工作与学习等各个方面都渗透着信息化。自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理论与实务界便爆发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整合研究的热潮。但是,纵观其研究会发现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整合的问题研究上,对整合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如整合的可能性、整合的必要性、整合的原理与途径以及整合实施的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对于信息技术与特定学科的整合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大多集中在一些基础学科,如政治、英语、物理、数学等。正如刘晓莹(2007)在其统计分析中指出的在高校的整合探索实践中,涉及的学科有医学、成人教育、影视制作、物理等。基础教育中的探索集中在语文、英语、思想品德、数学等方面。而对于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的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然而信息化的环境以及会计学科的社会性要求必须加快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的整合,以迎合信息化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一)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的内涵 关于整合的内涵,尚在实践中探索,至今没有定论。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根据整合的进展程度,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两个层次:浅层次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深层次整合:在课程开发的时候,将信息技术的内容融合到其他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当中。本文认为对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的整合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整合,也就是不能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会计教学的工具。而是要实现深层次整合,在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互动性双向整合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整体化和一体化,建构信息化环境中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是信息技术与会计课程的双向整合。因此,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的整合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实践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整合到会计教学过程中,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二)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目标界定 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的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这里,自然界对人来说,就是一个维系生命活动的特定环境。如同人离不开自然界这个特定环境一样,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的实施必定离不开信息化的环境,建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的环境不仅是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的目标之一,也是进行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的前提之一。(2)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方式。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只有教师转变观念,有了信息化素养,才能自主的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信息化环境,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传授信息技术与会计整合的教学内容,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信息化素养。(3)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从计算机、网络等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与信息评价)、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重新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和利用(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获取的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信息的能力,为学生以后在信息化环境中工作、学习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化基础,同时具备对获取信息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方式。信息时代有别于工业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海量的网络信息。这就要求必须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其掌握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方式,从以课本为核心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以课本、网络等多方面信息为核心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这必然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有效的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信息化环境中自主发现、查找资料,并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一)构建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 建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应该包括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如(图1)所示。(1)物理环境。为实现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的整合,信息化教育平台至少应该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会计教学软件、学校教学等管理软件。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随时将自己的课件、学习资源、学习要求等传输给学生,同时也可以随时的对学生提交的作业、心得、问题等进行科学、非量化的评价以及及时的解答。而学生在该平台上则可以方便地浏览、下载各种所需的学习资源、随时提出自己在阅读、学习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之,建设信息化平台的最终目的就是方便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分析、交流等。(2)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第一,文化环境的建设。文化环境是人文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历史性的、具有传统继承意义的有形或无形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文化,它包括方方面面。在此,本文指的主要是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就是人们在校园生活、学习等过程中,久而久之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包括一定的态度和看法、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传承下来的习惯等。信息化的环境必然要求建立与之互动的信息化文化环境。建立信息化文化环境,可以考虑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通过知识讲座、信息化文化宣传、任务驱动等方式改变校园师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态度、看法等,继而带动其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工作仍是生存需要的社会阶段,引导人们价值观念的仍是薪酬。因此,应该在评价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的业绩或成绩时适当的考虑信息化因素,即将工作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考核内容之一;适时的组织关于信息技术与会计整合的知识竞赛、案例研究等活动,渲染校园的信息化氛围,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与会计的整合。第二,心理环境的建设。心理环境是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提出的拓扑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人脑中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也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勒温以“实在是有影响的”这一原则为标准,认为如果事件成为心理的实在,都可影响人的行为。同样的道理,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就要尽量的培养其信息化的心理环境。首先,要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与会计整合的宣传工作;其次,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鼓励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反复引导。
(二)构建信息化教学理念 信息化的环境使得现代会计理论与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作为会计教学主体的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拓宽会计视野、优化思维方式并建立与之匹配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培养符合信息化社会需求、具备信息化素养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教学中的信息化理念,就是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为主要目标,将信息技术与整个的会计教学融合在一起,其构建应该包括多个方面。首先,师资队伍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要构建信息化教学理念必须保证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教师理论方面的信息化素养可以通过进修、在职学习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化知识;实践方面的信息化素养可以通过挂职锻炼、指导学生实习、暑期调研等多种形式,轮流派出教师到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的信息化处理,积累实际的信息化工作经验和案例。此外,学校也可以引进或聘用企业里有一定信息化水平的实践会计人员到学校做电算化实践或实训的指导教师或是举行连续性的会计信息化讲座。其次,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构建还应包括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熏陶、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引导、信息化教学内容的培养。关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熏陶上文已有分析,对于信息化教学方法以及信息化教学内容的讨论将在下文中进行分析。总之,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构建应使得学生意识到信息化社会会计的新变革以及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理论与实践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挑战的策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包括从计算机或网络中获取会计相关的电子信息,采用某一应用软件对获取的电子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与分析,进行电子信息的储存、输出等。会计学的教学理念的梳理、树立、运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软性指标。
(三)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传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都必然需要采用的一定的方法,这便是教学方法。而教学手段是指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媒体和设备,它是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因此,研究与探讨教学活动,必然要研究与探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基本课程模式: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的学科本位型课程模式,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学科辅助型课程模式和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资源、工具与手段的学科研究型课程模式。本位型课程模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Learn about IT),即信息技术课程,以传授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与能力为目的。辅助型课程模式是指在其他课程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整合(Learn from IT)。研究型课程模式中,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手段,用来获取、存储、处理和交流信息,促进思维,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Learn with IT)。由于本位型课程模式是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的,因此主要适合于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比如编程语言、数据库原理等;在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的整合中,可以采纳辅助型课程模式和研究型课程模式的理念,尤其是后者。在此,提出仿真演示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虚拟实践教学方法。(1)仿真演示教学方法。仿真演示教学方法主要是辅助型课程模式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演示,提供教学效率与效果之余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与学习信息技术。具体讲,仿真演示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投影技术等将难以仅用语言表达或描述的操作、业务流程、带有一定样式或格式的内容等演示出来,使得学生获得感官的认知后,更容易理解并进行理性分析。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的演示优势,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归纳以及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欲望;同时也能弥补传统教学中只能用粉笔写、画出来的不足。(2)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是一项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内容,要求学习者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那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思想的培养也显得尤为突出。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前设计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已学的、或是未学的但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思想的有效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主要是辅助型课程模式与研究型课程模式二者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演示,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与学习信息技术之余,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手段,用来获取、存储、处理和交流信息,促进思维,解决问题。(3)虚拟实践教学方法。虚拟实践教学方法则主要是研究型课程模式的体现,教师通过设置虚拟情境、布置实践任务等,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手段,用来获取、存储、处理和交流电子信息,培养会计信息化能力,提高信息化素养。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实现真实情境的虚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虚拟实践情境,指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的“虚拟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在虚拟的实践中进行专业处理。这种教学方法以其引人入胜的虚拟情境调动学生钻研学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和提高其实践处理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或观看课件与DVD等形式展现企业的整个供应链过程,即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主体之间的实物流转、资金流转与信息流转,让学生了解企业内部会计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供应链上各主体的关系。然后,设计并组织时间模拟,让学生以角色担当的形式进一步体会与理解整个过程。通过角色转换,可以让学生体会各行业、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将上述独立的教学实验有效的综合在一起。
(四)变革传统课程体系,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会计在现代社会是一种很重要的商业语言和工具,它来源于社会实践,但同时也是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服务并必须适应其发展的,因此,必须从社会经济,生活大背景中认识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才能提升会计专业的价值。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会计专业主要专业教学内容为:会计学原理、工业会计、商业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分析,银行会计、预算会计、施工企业会计、建设单位会计等。八十年代后,会计专业主要专业教学内容有了改革,主要建立了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建立了以初级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后,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增加了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会计理论等教学内容,并逐步拓展了网络方面的会计电算化内容和合并、租赁、期货等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可见,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本身遵循着一个适应经济发展而逐步创新的过程。当前信息化的环境要求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的双向融合,那么,当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课程教学内容又是如何呢?如上文所述,当前各个高校会计专业主要建立了以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或会计电算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而且会计课程、财务管理课程、审计课程的课程教学内容都是以手工核算为基础安排的;而会计信息系统则单纯的介绍计算机环境下的理论、会计处理流程等,可谓是各自讲述各自的,将会计理论与实务等与信息技术完全割裂开来。这种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会计等课程时接受的是手工核算基础上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操作流程,没有任何的信息技术与会计整合的意念,致使在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时多数学生仍停留在手工核算的思维方式下,难以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分析、整合电子信息,实现信息技术与会计的双向整合。因此,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并不纯粹是信息技术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与操作,不能把“整合”变成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的简单“叠加”,应立足于信息化环境重新设置课程体系与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议设置以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核心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再区分会计、会计电算化课程,而是将会计课程同信息技术整合,讲授会计理论或会计实务时,要同时讲授手工核算基础的理论与实务与信息化环境下的理论与实务,区别其异同,更深刻地理解会计理论,更好的体会手工核算与电算化的不同,实现信息技术与会计的整合。限于篇幅的限制,仅以基础会计为例,探讨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路。讲授会计核算前提时,应以课堂教授、相关知识链接或是任务安排等方式让学生获取信息技术对会计核算前提的影响;讲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时,选择上述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哪些新的要求;讲授账簿登记时,让学生了解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时,记账的过程是怎样的?平行登记是否还有意义?手工核算与电算化核算账簿的登记有何不同,错账的方式有何不同?讲授会计核算程序时,引导学生思考会计信息化后会计核算程序的划分有无意义?为什么?讲授会计报告与分析时,引导学生思考会计信息化后报表编制的侧重点有无改变?为什么?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会计报告分析有何影响?与此同时,与基础会计课程相对应的基础会计的模拟实习应该包括手工与电算化两个方面,以便学生将课程所介绍的内容实践,加深对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的理解。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这正是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信息化环境必然要求高校加快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的整合,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学方式,变革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信息化素养的会计人才。
[1]刘晓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2]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尚洪涛、栾甫贵:《会计学专业教学理念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6期。
[5]王琴、杜华、张舒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6]黄启国、罗剑、郑建伟:《本科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析》,《财会通讯(学术)》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