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李 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反映企业经济状况的会计信息越来越受到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尤其是在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企业的理财活动在整个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对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各类人员的财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在高职高专非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会计类课程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程,备受学生关注。但长期以来,在非会计专业会计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不清,教学内容侧重于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解,教学手段和方法过于单一等因素,影响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类课程的积极性,不能实现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的目标。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非会计经济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本专业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为此其课程体系中为会计类课程留有一席之地。具体分别开设有基础会计或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甚至同时开设基础会计与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这些会计类课程要么开设单一,没有后续课程作为支撑;要么过于理论化、专业化,跨度很大,学生学习难度大,教师教学难度也大,因此难以实现其培养目标。
(二)课程教学目标不合理 首先,各专业在确定会计教育子目标时,大多从会计学科角度出发,强调其系统性,而忽略了会计课程教育为各专业服务的相关性,有的直接把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内容稍加改动,课时稍加删减即拼凑成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目标。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承担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任务的教师也未认真思考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本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要求,仅凭自己的主观理解,随意构造教学内容,使教学目标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有机融合。
(三)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 根据目前各非会计专业制定的会计类课程的授课计划,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同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要求非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的会计与财务知识和技能点涵盖不全。做得比较好的高职院校在开设会计类课程时,将会计类课程进行了适度的整合,涵盖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企业主要业务核算、财务报告的形成与分析等内容;而有些高职院校则直接根据所开设的会计课程对照会计专业同类课程讲授相同的内容。同时,几乎所有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缺失,没有体现非会计专业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以及在不同专业中学习的侧重点,缺乏异质性和相关性。以基础会计为例,由于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课时比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课时少,大多数教师则直接删减了一部分过于专业化的知识,保留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核算实务,另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由于受课时、实验实训场地所限,只有理论教学内容,而几乎没有设计相应的实训教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合理 教学手段与方法是否合理是保证教学内容实施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在对会计专业学生授课时能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教学做一体化的基本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合理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但在对非会计专业进行会计教学时,则忽略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和难度,没有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虽然运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但主要体现在课件载体上,且课件内容大多呈现的是理论知识点,缺乏以图、表及反映业务运行的动画等直观的感性认知学习表现形式。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也多采取先基本理论,再会计核算业务处理的传统顺序,且偏重于对会计要素核算的讲解,特别是会计分录的编制,不注重会计信息的使用和理解。在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时,讲解的方法过多,重点不突出。总之,大多高职院校的非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没有找到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切入点,使得本来缺乏会计思维的学生学习茫然、枯燥乏味,兴趣缺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五)课程教材针对性不强 目前,专门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用的教材不多,且大多内容陈旧,体系不完整。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和体系上,主要分为三大块: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会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财务管理知识。在此类教材中,往往都是直接把三门会计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在一起,形成此类书籍和教材的基本体系,对非会计专业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学习来看,不是非常适宜;二是在案例的选择、语言的表述等方面,同类教材显深奥和专业,不够通俗易懂;三是没有配套的实操训练,学生和相关人员仍然无法真正掌握基本的会计技能和专业知识。而目前各高校使用的非会计专业的会计类课程教材,则具有普适性,与会计专业教材相比,几乎相同,忽略了不同专业的差异,兼容面过大,通用性过强,没有考虑到学生就业多样化和创业的需要。如有的将教材界定为“可作为大中专院校会计专业、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之用,也可作为企业财会人员、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及参考书。”有的标明既“适用于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经营管理人员学习会计知识的参考书。”上述情况的存在,客观上为教师选用合适的教材增加了难度,常常使征订的教材缺乏专业特色和针对性。由此可见,应对非会计专业所开设的会计学课程进行改革。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会计学课程重新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选用符合非会计专业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会计学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以达到使学生掌握与本专业要求具备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目标,同时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要求,并为各专业学生学习本专业后续课程相关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根据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 在课程建设体系中,首先需要明确教学对象。对于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等经济与管理范畴的各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不是成为掌握熟练的记账、算账与报账技能的会计人才,而是学会如何利用企业会计人员加工出来的会计信息为其相应的专业技术及管理活动服务。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要突出异质性。即非会计专业会计类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财务素质,让学生通过学习会计类课程,认识到会计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同时熟悉国家相关财经税收法规及政策,能正确解读会计加工出来的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数据,为其相应的经济管理活动服务,并能设身处地站在会计人员的立场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与会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这也就意味着这门课程在各非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相关专业基础性课程的地位。根据各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应所确立的会计课程教育目标,对于非会计专业所开设的会计类课程,笔者认为应进行整合与重构。
在当今数字信息和财经主导的时代,现代企业运营中的财务是一个“大财务”的概念,涉及到企业上上下下的各业务运行及管理层级。企业工作人员如能掌握一定的核算知识与财务管理技能,用核算的理念去开展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用财务的手段改善企业内部控制,从财务的角度加强管理决策水平,则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同时,非财务人员掌握一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知识后,可以换位思维,更好与财务人员沟通,减少部门间的磨擦,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在非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构成体系中,除应具有本专业核心专业知识与能力外,会计、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必不可少。而原来所开设的会计类课程内容单一,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取消传统的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或财务管理课程,而整合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企业财税实务才能为其所从事的特定专业工作服务。
重构的企业财税实务这门课程从实用性出发,体现相关性和兼容性的特点。该课程将各非会计专业原开设的基础会计、企业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有用的会计及相关知识萃取出来,再补充原所开设的课程中尚未涉及到的工商、税收、金融等知识,按照非会计专业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而成。整合重构后的企业财税实务,本着实用、够用、易学、相关的原则,充分考虑与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既不过多地阐述会计理论,也不过繁地介绍会计实务。如在会计基础知识部分,侧重于基本会计理论、基本经济业务、基本会计核算方法和基本会计操作技能的讲授与训练,主要以常规业务、简单业务、小企业业务为主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强调会计信息与管理的关系和会计基本理论的应用,不追求各种具体会计核算技术、技巧细节的介绍,而将重心放在加工出来的财务报表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的解读运用方面。同时,改变传统会计课程教学偏重程序和规则的做法,简化大量与非会计专业没有密切关联的内容,多讲与之相关的管理或业务运行思路,加强与本专业相关的可应用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的介绍,少讲具体核算。
企业财税实务这门课程充分体现了实用主义原则,其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能解决各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育的目标,能使非会计专业学生具备基本财务素质、掌握会计核算信息分析与运用,达到为其将来的专业技术与管理工作服务的需要。
(二)根据非会计专业所需具备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合理选取会计类课程教学内容 整合重构后的企业财税实务课程,其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为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特点。
(1)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传统的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内容往往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忽略了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相关的纳税、银行结算、报表分析、资金管理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等内容。因此,重构后的企业财税实务课程根据其课程定位来合理选取相应的课程内容。从原局限于介绍会计基本理论、方法跳脱出来,考虑其综合性,除了选取企业会计核算、报表阅读与分析、企业日常财务管理等这些传统的会计课程内容以外,还融入了金融与银行结算管理、企业纳税实务、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等相关知识,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较为全面的财税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会计守法意识,明确应依法开展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并具有全局观念;明确应站在企业整体的角度系统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业绩评估与考核,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将企业的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和防范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透视企业管理,提出管理建议。
由此,本课程的内容可分为五大板块,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财税实务课程内容
其中,在企业会计认知板块中,涵盖与会计业务核算及企业管理相关的工商、税务、银行三大体系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会计认知板块教学内容
在企业日常账务处理板块,以中小企业为会计主体,按照会计核算流程,直观地认知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如何依序通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为载体展现出来。
在此基础上,引入企业财务报表的解读、分析与运用板块。在此板块中,主要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三张基本财务报表的主要列报项目及蕴含的财务与管理信息以及报表中所涉及的各主要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要旨,并向学生所就读专业延展,解释财务报表信息在其特定工作中如何发挥预测、决策与控制作用,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并能就财务报表信息与企业财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
同时,为帮助非会计专业学生树立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了解企业资金运作与资本运营的基本方法,熟悉企业筹资、投资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技巧,具有正确进行财务决策的基本素质,本课程的内容中还涉及较为重要的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板块;另外,本课程加入了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知识板块,从而使学生明确应遵循国家及企业内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依法开展各项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的思想;明确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如何配合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开展内部审计,防范舞弊,保证科学的经营管理和财务决策顺利进行。
(2)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按照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要求,职业院校应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选取课程内容时,还应考虑对其将来的工作是否实用,而不是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如在会计日常账务处理、财务报表及财务管理实务知识等内容的介绍中,通常只要求学生熟悉反映企业经济状况的会计语言词汇、懂得相应的会计语言规则,了解表达会计语言的主要载体形式;能够正确解读与分析财务报表,从中获取对企业经营及其管理活动相关的信息,并能在财务人员的协助下,完成投融资决策、收益分配决策等企业的重大财务决策活动;并具有内部控制意识、制度建设知识,能够配合完成内外部审计活动即可。因此,选取教学内容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在确定课程内容时,还应注意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突出与专业的相关性。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在选取课程内容时,应考虑销售及销售管理工作的特点及要求。在销售活动中,销售人员要完成货款的计算、支付结算及清欠回收等环节的工作。同时,还会涉及合同条款的商榷与签订、相应的纳税筹划、销售预算以及后续的销售管理(如协调销售规模与货款回笼的关系等)。由此,课程内容应侧重于与其将来所从事的销售工作相关的部分,而对会计数据的生成过程只需做一般性介绍。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则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和技能,因为在物流服务营销的过程中,业务人员不仅要了解作业费用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等情况,而且要能进行作业成本分析。由此,该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应重点突出成本核算与管理等相关内容。
(三)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高职学生,相对于其所学习的其他专业课程,会计课程跨度较大,专业性较强,理论知识较深奥,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枯燥乏味,很快丧失学习积极性。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来开展会计课程的教学是摆在会计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通过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并顺应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对非会计专业所开设的会计课程,首先应基于实际工作中会计工作流程和主要会计工作岗位及岗位工作内容来设计和合理序化教学内容,按照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运行先介绍各类企业是如何创建的,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企业创设的基本条件、程序与方法。然后再依序介绍企业创建好后如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会计及其他相关部门如何配合完成对企业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记载、反映、控制与管理,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这样的学习体现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并注重与企业实际工作结合,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教学一体化的课程设计理念,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来组织教学,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借助于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场景,以及企业会计信息的生成流程与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需注意加强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相关会计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会计课程中实验实训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让这部分学生与会计专业学生一样,进入专业实训室进行动手能力训练,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将枯燥乏味的会计核算理论与方法融于实际操作环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愉快学习,达到熟练掌握会计技能和知识的效果。
(四)改革会计课程的考核评价 针对上述会计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模式的转变,相应的改革会计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也非常重要。在设计考核评价方法和标准时,有条件的应引入社会评价方式,并注重过程性评价,改革单一的理论考核方法、加强操作技能考核,从而才能真正达到高职高专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改革的目的。在设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则。第一,考核内容应全面。按照本课程确定的教学目标,考核的内容应涵盖各主要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对于理论知识部分,应突出考核其综合性,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税收、金融等不可偏废。同时,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评价,应将各非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会计核算与管理技能设计到各种不同考核方式中去,从而使得本课程的考核内容全面完整。第二,考核评价方式应多样化。除采用传统的期末闭卷考核方法外,还应采取案例分析与讨论、训练活动、会计业务操作、阶段测验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第三,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终结性考核主要针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学生对财税知识的应用及表达能力,但在考核中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过程性考核则主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应用能力的考核,按照课程所设计的每个项目,项目对应的每个任务,分阶段完成后根据学生的工作成果及工作态度,予以及时考核。评价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
为社会培养符合市场需要以及有利于自身职业发展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应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潜心钻研课程改革,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各专业高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1]李志钢:《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期。
[2]王珍义、徐雪霞:《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改革与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