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有关人类进化的研究是体质人类学的重点,相关的研究报道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科学》上频繁出现,也是众多媒体关注的热点,深深吸引大众的眼球。笔者近来读到了一些与人类进化相关的文章,并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内容,因此写出以下文字与读者共享和探讨。
中国小学历史课本中专门讲过北京猿人,也许很多人还记得北京猿人的形象:平扁的额头、粗壮且突出的眉脊、突出的嘴巴、没有下巴的颏等等,总之感觉有点像猿。如果同时对比现代人的头骨,大家肯定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几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到现代人,头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头骨在进化。若从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来看,从六七百万年前的撒海尔人乍得种(托麦)、南方古猿(它们都可以直立行走,可以说是人了)至今,这种进化趋势更为明显。
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新石器时代经过青铜铁器时代到近代,全新世(约距今10000年)以来人群头骨仍在进化:颅容量在逐渐缩小,头骨形态特征也有幅度微小的变化,如脑颅和面颅趋向缩小、鼻型趋向狭化、眶型趋向高窄化、颅型趋向圆隆化等,在不同的时间段这些变化的幅度也有所不同。
来自化石和全新世人骨的研究表明,从几百万年前至今,人类一直在进化。这个时间尺度似乎太大,说明的仅是久远的过去,我们还是不知近段时间(如几千年、几百年)来,人类是否还在进化?人类未来是否还会进化?这些都是科学家一直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难以用传统的体质人类学方法解决,因为体质特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人群变异、饮食结构、气候、基因交流、文化习俗(如缠头)等。如有学者认为,几千年来,下颌骨形态的变化完全是受咀嚼功能和食物结构的影响,与进化没有关系。小时间尺度上的形态变化似乎也很难归为进化,比如几十年来骨骼强壮度的增加应该归结为饮食、营养的改善,而非进化。若未来几十年里女孩体重降低、骨骼粗壮程度减小,似乎可以归因于科学的饮食和减肥,也应与进化没有关系。想要预测人类未来是否还将进化,基因方面的研究也许有更多的发言权。
美国芝加哥大学遗传学家布鲁切·蓝博士的研究表明,在晚期智人出现后人类的大脑还在进化,并且很有可能至今仍在继续进化。牛津大学的遗传学家布赖恩·西基斯指出,Y染色体上的一些基因在一代代不停地进化,然而可惜是恶化的,这会导致可怕的结果:男性有可能在12.5万年后将不能生育,甚至有可能灭亡。美国亚利桑纳大学的人类学家希瑟·诺顿领导的研究小组根据基因研究,发现欧洲人的肤色极有可能直到大约6000年前才进化成现在这样白皙。
许多研究者认为,人类与地球上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所有生物都处在进化之中,人也是生物,理所当然也还在进化。我们之所以看不到人类还在进化,是因为生物进化是以大的时间段为尺度的。也有学者认为,人类不仅在进化,而且还像其他生物一样,必然会走向灭绝。但这些观点难以检验:若看不到人类还在进化,看不到人类在走向灭亡,完全可以归因于时间尺度不够大。若这种预测的时间尺度达到几十亿年,那意义真的不大了,因为最终地球都可能会消失了。
一些科学家指出,发达国家拥有的高科技和现代医药学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进化规律。以前是“最适者生存”,现在是“人人都生存”,自然选择起不了作用了。虽然自然选择在100年前甚至50年前还发挥着作用,但现在已经对人类不起作用了,至少对发达国家的人群不起作用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人类学家泰特撒不认为人类还在进化,美国遗传学家史蒂文·琼斯也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关键是进化指什么。一般而言,进化意味着自然选择起作用。单从这个角度来讲,发达国家的人类已经停止进化了”。但也有证据证明,在发达国家中,不同的基因型对后代的贡献率也有区别,这意味着自然选择仍然还在起作用,也就意味着人类还在进化。
在发展中国家,很多人生活贫苦,疾病缠身,即使对“人类还在进化”持否定态度的人也认为自然选择对不同的基因型有不同的压力,对自然灾害、疾病有抵抗力或有生育优势的基因在自然选择上必然有优势。如在非洲,某些人的基因对疟疾和艾滋病具有较强的免疫力,能抵抗这些疾病而生存下来,这些基因就更容易传播。英国遗传学家克里斯·泰勒·史密斯认为,如果人们在生育之前或达到生育年龄之前因某些疾病(如疟疾和艾滋病)而死,那么选择性压力就一定存在,人类就还在进化。加拿大灵长类学家帕维尔卡认为,“人类是否还在进化”的问题可以理解为“人们的孩子数目一样吗”,因为我们对下一代的贡献不同,所以可以说我们还在进化。由此可以看出,在“人类是否还在进化”这个问题上,很多科学家的观点都不一样,没有标准答案。
人类是否还在进化存在争议,而其他动物的进化应该是肯定的,那么与人共祖的现代猿有没有可能进化成人?如果人类真的还在进化,那未来人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真的会像许多科幻小说、电影中描述的那样,身体变小,长着大大的脑袋吗?未来的婴儿一生下来就会照顾自己吗?还是像今天的婴儿一样需要好几年的母爱和照顾?
科学家对现代猿进化成人的可能性持否定态度。的确,古猿进化成人经历了太长的时间,有特殊的地质、气候环境,而且大多数都成为进化的绝灭旁支,并没有延续下来;其中幸运的一支最终进化成人,这中间有太多的偶然性。现代猿也与古猿大不一样了,如四肢比例等。简单来说,它们能否进化成人的问题,似乎类似于“煮熟的鸡蛋还能孵化成小鸡吗”这一问题。
诚然,未来的人类肯定比我们更聪明,但聪明的大脑不见得需要大的脑袋。法国文学家法朗士的脑袋比一般人小得多(法朗士的脑容量约1000毫升,而一般人的脑容量大约在1400毫升),但他成就斐然,并在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同样,大的脑袋也不见得就聪明,尼安德特人(属于早期智人,在大约3万年前灭绝)的脑袋比现代人大很多,但肯定不如今天的我们聪明。未来人脑的变化似乎更可能是基因方面的、精细的变化,而不是体积大小的变化,就像电子计算机目前日新月异的改进一样。
人类婴儿出生时软弱不能自理、儿童期很长,这其实是现代人类进步的表现,是进化而来的。在动物界中唯独人类才有这种现象,包括猿在内的大多数其他哺乳动物,都几乎是从婴儿期直接进入成年期的。人类婴儿出世的时间相对来说太早了,因为出生时婴儿的脑子刚长到成年体积的1/3,而其他哺乳动物婴儿(包括猿)出生时脑子已经较成熟了。若人类婴儿也像猿的婴儿那样等脑子较成熟时才出生,那么妊娠期应该是21个月,而不是实际的9个月,但人类的直立行走对骨盆、对妇女生殖道的限制使得人类婴儿不得不提前降生。所以合理的预测应该是,未来的人类婴儿还会像今天一样需要长时间的照顾,未来母爱依然不会变。
若未来人类还在进化,似乎更可能只涉及基因型等细小方面。也许千百万年后,子孙后代的外表看起来还是与今天的我们很相似,虽然我们现今的生活相对他们很落后,也远不如他们聪明。但预测人类未来其实真的有太多不确定性,克里斯·泰勒·史密斯就认为进化其实没有明确的目标,预测人类进化的未来有点儿像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