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自然训练法(续)

2012-06-24 12:08德泉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2年11期
关键词:动静太极拳阴阳

德泉

天人合一自然训练法六、养生功的阴阳机理

我把太极拳的“养生功”运用到太极功法的专项训练中去,收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学员们反应强烈,没有学过太极拳的,通过练习很快就找到了练功的愉悦感,并随即进入状态,从而培养出自我修炼的兴趣。原来练过太极拳的,觉得养生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太极拳,切身感受到了三度阴阳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提高了练功水平,对演练内涵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一般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学习和训练,都会获得显著的健身效果。尤其对颈、肩、腰、膝疼痛,神经衰弱等均有很好的体疗效果;对“三高”和心脑血管疾病,心肺功能不良,痛风,前列腺炎等,亦有明显的作用。由于养生功运用的是三度阴阳训练法,可促进身体产生内动,并带动外动使人体做自我阴阳调节,促使身体一些重要部位形成阴阳转换,再逐步延展至全身,从而实现人体整体的协调平衡。当养生功训练到一定程度,则身体会变得十分轻柔,形成自然形态,身体素质藉此得以逐步改善和提高。这种训练的机理是通过阴阳转换和地心引力及反作用力相互配合及相互作用,从而激发身体自我平衡系统的调节能力,开发潜能,使身体的功能状态达到最佳,持续训练一段时间,即会感到两腿有力,腰肾饱满,动作轻盈;更由于优化了中枢神经系统,促进了血液循环以及微循环,会感到大脑十分清醒,思维活跃,眼睛明亮,耳的听力提高,唾液增加,随之各方面反应也都敏捷了许多。

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由内生,法之所施,臻于养、练、用之妙哉。人如果通过一种符合人体阴阳规律的训练,即可发挥身体潜能至最大限度,巧妙运用养生功的阴阳运转之法,即可做到简易、省力,而获得异乎寻常的效果。即使不懂阴阳辨证理学的人,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得法,积久也可获得超人技艺,此不外乎是太极拳三度阴阳的巧用而已。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用意”指的是用意识和意念放松肢体,空净身体,消除拙力,让地心引力和反作用力进入身体,产生内功力,就可随自己的意念,驱动身体完成各种劲力动作,既轻松自如,又力大无比,此谓由内而外激发的运动现象,唯太极拳独有的功夫。

人的背部是一个巨大的阳面,亦称“巨阳空间”,之所以称其为空间,就是说并不以后背的面积论之,而是需要用“无限”来形容,其内涵和深邃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一旦予以训练开发,则潜力非凡。

人的背部是阳经和督脉的所经之处,是人体内深层结构的外露,人体五脏六腑在背部皆有其相应的最佳表现位置,背部相关的穴位、脉位、放射区等,星罗棋布,适当的刺激这些部位,比如推拿、点按、针灸、刮痧等,都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治病和养生效果。背部肌肉丰富,并连结着人体的上下大筋,是蕴藏力量的地方,练太极者万勿舍弃这块“宝地”。

人的前胸腹部则是阴坤之处,是任脉通过的地方,用虚怀若谷形容胸腹再恰当不过,后阳越是强健,则前阴越是深邃博大,蓄藏不露。所以松肩空胸,意义非凡,非一般常眼所见的那么简单,其潜在作用是既无形又无尽。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相互作用,或能量之敛聚,或能量之释放,均可在个一瞬间完成,彰显出相辅相成的威力和魅力。

我曾在《易简说拳》的一文中解释阴阳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乾是八卦的首位,属阳性,具有强健大始的意义,代表宇宙万物的生长。阳主动,是万物之源,是发起者、主导者,所有万物都是处在有规律、有次序变化中,是阳推进了万物不断向前发展;坤是八卦的殿后,属阴性,有柔顺简从的意义,代表宇宙万物的隐蓄部分,象征万物沉稳的静重面,阴具有随动吸附作用,如果遇到阳性活的动力冲击,即可发生一种新的能力和创造性,产生特殊的效果,虽无自生的力量,却能够借助阳的动力发挥潜能。”阳动阴随是配合之象,是共运之力,是珠联璧合的完美状态,养生功以及其它太极功法。包括太极拳法,都应遵循这一原理和法则,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训练效果,一旦能够做到阳动阴随,身体便会由内而外,主次有度,先后有序,分毫不差的自动随机调整阴阳平衡,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那样,形成有机的整体运动,同时产生非凡的劲力效应,从而真正实现拳经所言:“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进入到“举手投足皆阴阳,混身无处不太极”的神妙境界。

七、太极拳训练应注重系统化

常言太极拳玄妙,实则太极拳形式极简单,然而内涵却又极其深邃。现时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学拳时,往往一步到位,不经初步的功法训练,打好基础,就开始学练套路,尤其不懂太极拳的阴阳辩证理学,懵懵懂懂就迈向学拳之路,结果往往是一片茫然,很容易误入歧途,技艺没学到,健身作用到底如何?却还是个问题。而传统传承下来的授拳过程却并非如此,而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是不教动作和套路的。推手和技击应用技艺,要求更高,循规蹈矩,一丝不苟,不允许出现丝毫的错误,因为一个不好的习惯动作或一个错误的变化转关,都会遭至一场失败,其规范性系统性可见一斑。故早年才能够涌现出诸多的高手名师。从生理学的角度,任何一门技艺,从学习、认识再到理解,然后形成身体记忆,是需要一段过程的,如果练习后形成错误动作,以后反过来再纠正,设法消除错误记忆,将又要花去更多精力和时间,所以常言道:“学拳容易改拳难!”学习太极拳只有规范动作,系统训练,分阶段进行,一步步提升,而不可操之过急。不同层次的学员,要针对其情况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制定出与其相对应的教学计划,即教学计划要与现有的实际水平相匹配,量体裁衣,去伪存真,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太极拳人才,这不啻是一种科学的训练方式。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无论是中低等还是高水平的修炼者,都必须是一个终生求学者,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这样才有利于吸收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古训曰:“有德者得之,无德者失之。”太极拳明德修身增进健康,并学得技艺。德高者忘我,忘我者无欲,无欲则可除祛邪淫之侵。德高者情恰神畅,神畅则心境平和宁静,情绪愉悦,精神矍铄,生活得轻松自如,这样会更有利于全身的气血调和,从而保持内脏器质状态良好,内分泌与免疫功能增强,真正达到养身健体的目的。德高者遵师重道,从而尚可获技艺之正统传承,此谓德高者自正而必所得也。自古道:“知音寥寥有几人,巧遇良师是机缘。”一旦遇见“明师”,则必须真诚拜谒,刻苦研习修炼,按师门规矩做人做事,再以师门之规范标准,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法,不投机取巧和主观臆断,实练加巧练,实练就是要付出艰辛,巧练就是要运用科学方法。思而练,练而思,锻打磨砺,实践出真知,辨得真伪深浅,这样才不愧对太极之精深道法。

太极拳是十分珍贵的中华文化瑰宝,是浩瀚武学中的精华,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它的养生健体功能正逐步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其竞技性的体育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现在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公园里,广场上,河边,林荫树下,晨练的人随处可见,但同时也令人堪忧,因为太极拳本是十分严格的武术体育,不经规范训练是很难做得标准的,如果随心所欲的去练,其效果必然大为下降。正所谓“学者多如牛毛,成者凤毛麟角”。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理念是否也应该与时俱进了,运用系统论,对太极拳进行深入研究,以达规范,务使这一中华国粹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太极拳基本功法的训练

武术的灵魂是养生,精髓是竞技,太极拳更是如此,或者说更注重这两条,因为太极拳是上乘武功,既然是上乘武功,必有其上乘的理论和实践,必有其独树一帜的高明之处,这就是我在这篇文章中重点要讲的。太极拳与其它拳种训练理念及方法不同的地方:其它拳种讲求力和劲,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为了做到用意不用力,我们就要运用天人合一自然训练法。天人合一自然训练法的核心是三度阴阳,而运用三度阴阳的训练法则,就会少谬误,不会误入歧途。下面是三度阴阳在身体上的具体体现。

三度阴阳的第一条:虚实。虚实的表现主要在腿脚上,拳经道:“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这段话寓意深刻,这里所讲的“分”,并非完全分开的意思,而是分配,重力的最佳分配。虚实的延展,即延展至身体的其他地方,就变成了动静开合和刚柔了。因此说,虚实是三度阴阳之首,是基础,腿脚的虚实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太极拳中实腿就是承重腿,虚腿是非承重腿,但身体的总重量又不完全落在实脚上。需要虚脚承担一部分。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的比例关系呢?应该说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依具体的动作情况而定,或者说根据力的变化而定,可能盘拳时是一种状况,当遇到外力加身时又是一种状况。如果我们继续探讨下去,那就是平衡的调控问题了。所以虚实问题,最终还是关于动态平衡的研究。

首先,站立姿势一定要标准,重心尽量移向实腿的脚跟部,虚脚辅之,身体下蹲不宜过低,身体的其他部分,如腰胯部的旋转角度,身形及面向方位,手臂的上下左右配合,眼视方向等,都须摆放正确,也就是要使整个人处于极其高度的平衡状态中,身体平衡了,腿脚也就不会感到吃力了,能平衡即说明有了中正,也说明真正地放松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腿力增强了,平衡点找准了,则无迟重滞怠之虞,从而引发更为浓厚的练功兴趣,练拳时就可少几分盲目。

大家知道,地心引力,即重力对任何物体都是垂直穿过,当物体的重心定位在引力线上保持重合时,此物体的稳度最高,稍一倾斜,若不能及时调节,稳度则立即下降,再倾斜可能就会倒掉。所以练太极拳腿脚既要分清楚虚实,更要调节得当及时,如始终能维持好重心与引力线的重合,身体就可形成中流砥柱,安如磐石。人是一个活体,当人在练功或在练拳时,尤其是竞技对抗中,更需要不停地调节平衡。处于动态中的人体,先是通过虚实找重心,再由重心定虚实,这个过程,实腿虽承担主重量,但却由于处于不停的虚实转换中,而并不感吃力,又因承力点处于变动中,受力角度亦不断变换,从而使两腿脚得到了全面的锻炼,骨力大为增强,骨强则筋强,骨强则髓强,这岂不是一项彻骨入微的换骨健身之术吗?当一实脚承重时,虚脚即以脚跟或脚尖为轴配合重心转动,就会产生螺旋运动,形成太极拳特有的劲力现象,这从精神层面亦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条:动静。主要表现在手与臂上,更多在手上,甚至细微到手指上。太极拳论开篇即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是势能之发挥,静是枢机之制恒,其运动关系是以静制动,又是阳动阴随,十分微妙。这种事物运行发展变化的真理规律,在太极拳运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太极拳的演绎过程,就是动静之机的运转变化、周而复始的过程。所以,练功或练拳,必须搞清楚何为“动”手,何为“静”手,以及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在这里,我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动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在经过虚实腿脚的练习后,能够分清楚虚实了,并可以进行正确的虚实转换时,动静就比较容易找了,实腿一方的手臂为“静手”,虚腿一方的手臂为“动手”,“动手”一方为主动,“静手”一方为制恒,它们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机制关系。一切发动都是“动手”,但控制与制约靠的是“静手”,这是平衡系统最完备的结合。但是,这种动静的运行表现,却又是一种螺旋式运动的演绎,练太极拳时,犹如一部螺旋机器,或进或退,或上或下,或正面或斜面,其博大与恢弘,真是非笔墨所能形容,唯修炼者独享其趣,独拥之意。因螺旋式的动静配合,才形成了螺旋运动,才产生了螺旋运动的功能效应。拳论道“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人是左右两架平衡秤准,可以轮换使用,“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静”手为砣,“动手”为杠,螺旋楔进,摧枯拉朽,然却十分轻松自如。所以,练习太极拳一出手,便要显现出动静来,能懂其中之机理,便能权衡动作的轻重缓急,方向角度悉皆清晰,可见动静之机,是何等的受用。

第二层:原体位与原空位的动静转换。原体位是指手臂包括手及手指的某个部位,在运动中与身体保持相应位置不变的一种物理运行现象;原空位是指手臂(包括手及手指)的某个部位,在运动中所保持某一空间位置不变的一种物理运行现象。这两种现象在盘拳的过程,自始至终,处处时时都有表现,否则的话,那就是练拳的方法存在问题,若一旦进入推手运用时,就会处处被动,失去重心。而这种动静现象,在运行中也只是短暂的一瞬间,稍纵即逝,因此,若要掌握好动静,需要在训练中不断体验感悟,反复练习,直到上身,若能处处时时表现出动静,则说明已悟得其中道法。这种原体位和原空位,也称作空间动静点,简称空点,是因虚实转换和螺旋运动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如动静运用得法,在推手竞技中,会使对方感到一片“空无”,引发对方重心不由自主地发生动摇,从而可以从容地实施化、拿、跌、打、发等动作,使对方受制于我。所以,动静之机就是把握动静之枢机,稳定自己,控制对方,借机破坏对方的重心,从而“从心所欲”地进入到“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神妙境界。

第三条:开合。主要表现在腰背上。现时流行的太极拳,要求含胸拔背并无腰背开合的训练。往往由于含胸拔背的错误理解,再加上一些书籍的理论误导,一些太极拳习练者,常常在练拳时低头猫腰,缩胸驼背,本是内涵深邃,挺拔玉立的太极拳艺术,竞练得萎缩不振,怎不令人扼腕叹惜?

因腿脚分出虚实,手臂配合动静,腰背亦须随之予以变化,而且由于开合有致,则形成了极其微妙的螺旋平衡,形成了虚实、动静、开合的联动反应,组成了两个平衡螺旋系统,一方是左实右虚,另一方是右实左虚,当这两个系统在运行中转换交替时,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转换势能,加上运动状态的螺旋楔进,其能量超乎想象,故掷人于丈外,或腾空倒地,或翻滚而跃,也就不奇怪了。腰背的开合控制,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腰背为人体的“巨阳空间”,其骨骼结构坚实,肌肉丰满,并连结着人体的上下大筋,是蕴藏力量的地方。腰背最接近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因此,训练腰背的开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训练脊髓神经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协调度。只有三度阴阳,三位一体,方可形成太极拳特有的缜密功夫,动则虚实、动静、开合,行则三盘传力,而运则圆走螺旋,其乐无穷,其意不尽。

(全文完)【编辑:迟昊】

猜你喜欢
动静太极拳阴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微·视界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动静”之中话物理
动静相映,写情造境
服药先分阴阳
基于力的电动静液作动器阻抗控制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