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审
受一家报社的委托,为某地一位名师写一篇个人成长方面的稿件。
摆在面前的一大堆荣誉证书,足以证明他是一个“竞技”型的名师,课讲得好,成绩也好。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教师除此以外,一定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于是,我们谈到了他的教育生活,希望在他的渐次成长中寻找一些打动人的东西。
他很健谈,属于那种无需提问就能自问自答的类型。讲了很多成功的教育案例,还有他的付出,他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系列的描述中,一个完美无瑕的优秀教师形象,在我的面前熠熠闪光,却又觉得很远,像是悬于半空的一幅美妙的图画,美好,却无法感受。
“在你十几年的教育生活中,有没有过失误、失败或者是遗憾?”我小心翼翼地问,试图找到他在失败中的思考以及收获。
“没有,从我踏进教师队伍的第一天起,我就时时以一位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的教育是完美的,没有缺憾的。”他的回答没有丝毫的犹豫,脸上淡淡的微笑,恰到好处。
我一时无语。
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的李镇西老师,在他的著作《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一书中,多次提及自己的教育失误:年轻气盛的他也出手打过学生,也曾经把一个初三女生的检讨以大字报的形式公开张贴在学校里,也曾经留学生补作业一直到天黑……这并没有影响李老师在当今教育界的盛誉,相反的,倒是让我们记住了一个鲜活的、不断反思的大师形象,让我们体味到了一个大师真实的成长历程。
听一些名师的报告,很多人喜欢把自己渲染成一个超越人性的“悲剧”形象,比如无怨无悔的付出,放弃了亲情的坚强,不食人间烟火的孤独拼搏;也有的人喜欢把自己包装得绚烂无比,尽情绽放那些灼目的荣耀,而刻意隐藏生命中曾经的失败。
说到底,还是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特别是缺憾。
记得有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美丽的珍珠,只是在那颗珍珠上有一个小小的斑点,让他觉得很遗憾。他想,若是能将小小的斑点剔除该有多好。于是,他就狠心削去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第二层,原以为这下可以把斑点去掉,殊不知它仍然存在。他不断地削掉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那个人心痛不已,无比懊悔:若当时不去千方百计消除那个斑点,现在手里还攥着一颗美丽的珍珠呢。
缺憾与生命同在,瑕疵与美丽共存。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珍视自己的失误,珍惜那些刻骨铭心的缺憾,这不仅是教育的需要,更是生命的必需。正如苹果logo上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一样,或许只有不完美,才能促使人不断地去追求完美。
其实,荣誉与尊重不一定会如影随形。至高的荣誉可以赢得仰望,但是未必能够赢得尊重,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真实。在我的意识里,完美永远只是人生追求的一个方向,在这个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教育。教育是一个充满遗憾的艺术,她的魅力就源于教育者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提升,不断地追求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缺憾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缺憾。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西郊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