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妙境

2012-06-24 12:17范文质
醒狮国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体健咫尺桃花潭水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钟嵘《诗品》)然而必须有足以动人的意境,从字里行间发现或捕捉到某种更深远的含义,获得某种美感或震撼。

咫尺应须论万里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其《艺概》里,借用杜甫的诗句“咫尺应须论万里”,作为短诗的最高艺术标准之一,是很有见地的。所谓“咫尺应须论万里”,简言之,就是要用有限的画面表现出更大的空间。

那么,这种效果又是怎样取得的呢?至少他们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如下的一些手法:

以小传大。我们知道,叙事文学作品是离不开细节描写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境下,难道诗歌特别是篇幅短小的抒情诗,就不需要典型的细节了吗?对于前者,人们早已无可怀疑,对于后者,似乎还缺乏应有的关注。而这两首诗,恰恰在这一点上有其独到之处,也正是依靠它们而取胜的。翠柳之上,有两个黄莺儿在对唱着,列队起飞的一行白鹭飞向蔚蓝的高空,这样的细节,可闻可睹。习习的和风吹得薄叶轻摇,致使默立的蜻蜓很难实现“着陆”的意愿,这样的细节,可感可触。当然,绝不能为细节而细节,而应该服务于创作的意图,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用。

由近及远。关键在于这些典型的细节,亦即具有特征性的“小镜头”,并非是孤立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近处的小景引出了远处的大景。其大景分别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咫尺应须论万里”在这里,“咫尺”就是黄鹂,就是白鹭,就是薄叶,就是蜻蜒,“万里”就是西岭,就是东吴,就是临平的山下之路,就是汀洲。当然,近之小景与远之大景,是和谐而又统一的。前一首统一于春,后一首统一于夏。

用动显静。不难看出,这两首诗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近景、小景都是动的,远景、大景都是静的(近与远、小与大都是相对比较而言)。

以上所谈,不能说囊括了“咫尺应须论万里”的全部内容,但至少应该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吧。

妙境只在转换间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被人誉为“景切情真”的七言绝句《赠汪伦》,真挚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汪伦的深厚情意。诗的后两句一反常见的语序,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倒装句法,使人倍觉奇峭生动。如果按照通常的表达方式,应该先叙汪伦送我之情,然后再用桃花潭水之深作比喻,进而抒发满腔的挚意深情。可是那样直直地写出,也就平淡不奇,索然无味了。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里所指出的那样:“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这种化常为奇,化板为活的倒装法,在我国的古代诗歌里并不鲜见。所谓“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其“妙”又究竟何在呢?概言之,集中体现为两语峻体健和语反意宽。

语峻而体健。杜甫的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其中有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原意是“今夜白露,故乡月明”。一经颠倒,“即觉矫健有力”。只有这样颠倒地写,才显得意味隽永,且又朗朗上口,这样,不仅怀乡念弟之情炙手可热,同时又完全合乎律诗的平仄要求。所以,王彦辅说:“子美用故事及常语,多颠倒用之,语峻而体健,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类是也。”像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是举不胜举。诸如“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绿重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皆是。

话反而意宽。“红豆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是杜甫《秋兴八首》其八的两句诗。原意应该是“鹦鹉啄余红豆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将主语和谓语中的一部分交换了位置,形式上新颖别致,意境也随之更为深邃。这正如古人评赞的那样:“此盖语反而彦宽。”我们说,这两句诗,妙就妙在把两个原本是植物的“红豆”和“碧梧”动物化了。变被动为主动,使入耳目一新。晚唐诗人杜荀鹤的(雪)有两句诗是“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惟闻折竹声”。据说宋代诗人王安石曾把“飞禽影”改为“禽飞影”,把“折竹声”改为“竹折声”。陈善肯定了王安石的修改,认为“如此乃健”。健就健在“语反而意宽”,变“禽”“竹”之被动为主动,其艺术的感染力也就大大增强了。试想,我们的新诗作者,如果也能注意到化常为奇,化板为活的写法,那对于提高新诗的质量将是十分有益的。

当然,运用倒装句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语势,调和音节,突出形象,开拓意境;否则,必将弄巧成拙,索然寡味,甚至于语意混乱,不知所云。 编辑/林青雨

作者简介

范文质,常用笔名平平山人,1957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大庆师范学院教授,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中国高校写作学会会员。主要作品有《诗圣的游踪与创作》《诗圣的写作艺术》《古今诗文艺术谈》《平平山人诗抄》以及散文集《风雨集》《古砚斋随笔》等。

猜你喜欢
体健咫尺桃花潭水
赠汪伦
赠汪伦
饮茶随吟
感悟
爱在咫尺
情通万里外, 形迹滞江山
邂逅大海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六十初度
桃花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