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勇
2011年12月11日,德班气候大会闭幕。经过“马拉松式”艰难谈判,大会最终取得了积极成果,这些重要成果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大会期间一直十分活跃的大学生“军团”也功不可没,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他们的精彩“亮相”和及时“发声”,才使得一度陷入僵局的谈判变得“峰回路转”。
太学生的精彩“亮相”,表达了年轻一代的美好期待。
11月28日,中国学生沈钊、王楷和其他19名来自13个国家的青年学子,以“绿色大使”的身份抵达德班,代表全球青少年展示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项目,并参与相关国际磋商会议。
此前,这批青年学子怀着共同的美好愿望,在中国开展了“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其适应方法”的主题科考行动,走访了宁夏中部的五个村庄,做了大量而详实的科考记录。他们发现,水资源缺乏已经成为宁夏农村生存的最大问题。通过实地考察,这些曾经只有书本知识的年轻学子们有了更加深切的感性认识,禁不住慨叹:“气候变化已影响到了每个人。”
12月1日,是德班气候变化大会的第三天,沈钊和王楷一同登上“中国角”举办的“气候变化适应工作青年论坛”的主讲台,宣读了《2011绿色大使宁夏科考报告》。沈钊说:“青年绿色大使的责任就是要告诉官员和科学家那些他们没看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气候事件。希望谈判各方在基于本国利益的基础上也能够顾及对方的感受,站到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达成一个大多数国家都能同意并可执行的方案。”
沈钊的报告给倾听者深深触动,赢得了满堂彩。其实,他所表达的愿望,是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青年一代对本次气候大会的共同期待,使各国谈判代表们不得不重新审慎地思考自己的立场。
大学生的及时“发声”,表达了年轻一代的强烈不满
《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绿色气候基金是此次德班会议的核心议题。以美国为首的一批发达国家不愿做出强制减排承诺,不愿出钱、出技术;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坚持第二承诺期“必须要有”和绿色气候基金“必须兑现”。
两大阵营争论不休,大会迟迟不能形成决议。
12月7日,加拿大环境部长彼得·肯特上台发言。彼得·肯特一上讲台就老调重弹,明确表示:加拿大不会为“历史欠债”埋单,“《京都议定书》已成过去”。
这时,极富意味的一幕出现了。只见会场上突然站起来6名加拿大大学生,他们身穿T恤,一同转身,将后背对着在台上喋喋不休的彼得·肯特,以示抗议。人们发现,他们的T恤衫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背对加拿大!”顿时,会场爆发出一阵喝彩声。
无独有偶,8日,轮到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发言。他说:“《京都议定书》不在美国的谈判桌上。”
托德·斯特恩的发言终于激怒了一个人,会场上,一位身穿黄色上衣的金发女孩儿。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现在的美国代表无法代表美国,我代表美国谈判!美国国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拖了太久,我们要求尽快达成公平、有法律效力的减排协议!”
像那6位加拿大大学生的抗议一样,女孩儿的抗议同样赢得了会场代表的一阵喝彩。这个女孩儿名叫阿比盖尔·博拉,是美国新泽西州一名大学生,一名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她看到美国一直拒绝强制减排,还退出《京都议定书》,便决定在会场上突然发难,希望自己的言论能给美国政府施加压力,促使其改变立场。
令人欣慰的是,大学生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换来了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谈判决议坚持了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授权,坚持了双轨谈判机制,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作出了安排;启动了绿色气候基金,等等。
地球是我家,环境靠大家。在德班大会上,作为人类社会重要成员的大学生,没有缺席,更没有袖手旁观,他们凭着自己的才气和勇气,为全球环保事业作出了独特贡献,表现出了极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中国大学生沈钊所说:“气候变化的谈判结果,关系到我们这代和将来几代人的生存环境。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后,就是我们坐上气候变化的谈判桌了。”
编辑杨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