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过年别误病 医嘱牢记大脑中

2012-06-24 12:18刘元山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2年1期
关键词:调理医嘱伤口

刘元山

每年春节来临,医院就会涌现“出院潮”,很多慢性病人或显著好转的住院病人,都会回家过年,因民间有迷信“过年不看病、不住院”的说法。病人出院之时,一般都会接到医嘱:出院后进行调养或继续门诊治疗等,但真正重视并坚持的人却不多。还有一些人想调理却又由于方法不当反而“弄巧反拙”。有统计资料表明,出院后不按医嘱行事或调养不当的人至少超过五成,这主要是出院者的心理和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

出院后百无禁忌

以为出院后病就好了,万事大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大部分病人或许不知道,只要是正规医院,都有入院标准和出院标准。一般来说,对于一些需要系统检查和治疗,或病情较重需要密切观察,门诊治疗存在一定危险性的病人,医生都会要求其住院治疗。而当患者诊断明确,病情好转,出院后危险程度不高时,就会建议出院回家调养或门诊治疗,以免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或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因此,病人出院后并不一定意味着病就完全好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去如抽丝”,经过系统治疗之后,病人身体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复,但还不能算是“正常人”,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后续治疗和调理。按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不同性质的疾病分类:

一类是危重病。这类病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极大,虽经治疗恢复后才可以出院,但一般来说,这种恢复只是一种基本恢复,还达不到完全理想的程度,对相当一部分病人来说,出院后一段时期内仍是治疗延续期。

另一类是慢性病。这类病多属可住院或也可不住院的范畴,如果经济条件以及时间允许继续住院,经过治疗后多数人身体可恢复到住院前的状态。但由于发病因素多与饮食、环境等有关,因此出院后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理。比如糖尿病就需要医生长期跟踪指导。

第三类是急性病。这类病虽然起病急,有些症状还比较重,但多数是功能性病变而非器质性病变,症状较易控制,特别是中青年人体质好更是如此,临床上只要诊断明确,很快就会恢复,想留都留不住,甚至上午出院,下午就可上班。但这类病人千万别自恃年纪轻、体质好而忽视健康,一些职业长期固定体位,或疲劳、长期加班和不良饮食习惯的逐渐积累,到时就会“算总账”。因此,他们更易得病,更需要生活上的指导和调养知识。

还有一类是病因不明、病情复杂的疾病。因为病情复杂、病因不明或诊断治疗有难度,出院后其潜在危险仍然存在,就应该注意出院后的起居、饮食等,并坚持门诊治疗。

再就是病人如果不注意出院后的治疗和调理,有可能会危及生命。如无痛性心肌梗塞和主动脉瘤病人,经过1~2个月治疗缓解后看起来像正常人一样,但随时可发作并致命。这类病人出院后一定要定期复诊,否则后果会相当严重。

担心病情复发,谨小慎微

与出院后百无禁忌相反,另一部分病人出院后过于小心,惟恐一不小心疾病又会重新“光顾”,像林黛玉初入贾府般“惟恐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甚至长期卧床休养,走向另一个极端,太过在意病情也大可不必。

担心病情复发的原因有三类:一类是病人性格敏感,这部分病人通常病情不重,多属功能性病变,但较为情绪化、内向甚至抑郁,医患交流起来也比较困难。病人常常会将自己的症状无限夸大,甚至产生联想,如检查出心肌供血稍微有一些不足,便自认为是心绞痛,并将痛性夸大;还有一些人对道听途说的信息也很认真,一旦听到某人患了不治之症,就会联想到自身症状与他人相似,年龄相仿,或者吃了相同的食物等,可能会有相同的下场,即使出院后紧张情绪也得不到缓解。而临床检查结果往往与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不符,有些甚至无任何阳性体征,纯属主观症状。这类“患者”数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他们与普通病人的区别在于其自我感觉症状是全身性的,“疼痛”发作时常觉覆盖全身,而痛处也不固定,临床上称作“心因性疼痛”,病人在讲述症状时滔滔不绝,细心询问会发现他们有失眠和焦虑的表现。对这类患者,医生应在住院过程中与其交心,耐心解释病情,取得其信任,病人出院后不要轻信不正规的“医学”信息,要相信科学。

第二类则是病人的独立性较差,过分依赖医生,一旦出院便不知所措,事事小心,处处在意,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很紧张。

第三类是病人平常就比较注重细节。这两类病人都主动要求医生详细解释病情,加强出院后的指导,比较好处理。

病后就该大补

出院后适当调节饮食,促进身体恢复是必要的,但是否一定要大补、如何补则要视病情而定,不可盲目行事。比如阴虚火旺的人就不宜温补,只能清补,只有阴阳两亏的人才需要大补。而且病后强调的是调理而非补,调理与调养、调补的概念是不同的,多数人都易混淆。调养以养为主,主要是通过饮食达到养的目的;调补则需要药品;而调理是强调病后适当运动、理疗以达到生理和情绪上的恢复。如果一味用药去补,说不准还会“补”出新的病来。

病后不宜活动

有些手术病人出院后担心一不小心就会“爆伤口”,还有些非手术病人以为活动不利于病后体力的恢复,出院后干脆躺着不动。其实,手术后患者“爆伤口”的担心是多余的,只要不是做一些影响伤口的张力性运动,伤口是否撕裂与活动的程度无关,而只与病变,比如感染等有关。手术后早期活动对伤口的愈合是有利的。相反,长时间不活动反而会使伤口周围组织粘连,产生疼痛或一系列并发症。

骨折病人出院后,要根据不同年龄、体质和状态因人而异进行调理。骨折病人即使不做手术,也应在伤后第一天开始在不负重的状态下做一些适量运动,促进骨折早日康复。特别是对那些在屈曲状态下造成的骨折,适当进行与骨折时受力方向相反的运动反而会促进肌力平衡,缓解和改善症状,加快恢复。

多数医生对出院后早期适量的活动表示赞成。内科疾病中特别是中风,病后半年内是恢复的最佳时机,此时如果抓紧锻炼,很多病人都可恢复生活自理,而超过10个月进入后遗症期之后,无论再怎么运动也于事无补,机会渺茫。

出院医嘱流于形式

病人出院时,医生一般会给出一些出院医嘱,如注意起居、饮食、锻炼和随诊等,而认为这些医嘱千篇一律、流于形式而不去遵守的大有人在。特别是一些老病号早就见惯不怪,殊不知这些都是医生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并且有为数不少的患者因为“犯规”而付出过代价。这些看似简单的医嘱只要认真执行,就会大大降低“二进宫”乃至发生危险的几率。因此,患者在出院时一定要向主管医生详细询问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猜你喜欢
调理医嘱伤口
伤口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过劳肥”的中医调理
流翔高钙系列肥 我能土壤调理剂
护肤有误区 遵循医嘱防陷阱
那只给我带来伤口的大橘
秋季蛋鸡 抓好调理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伤口“小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