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霞 冉飞/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成都市锦江区休闲农业一瞥(从左至右三圣花乡、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
发展休闲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段文霞 冉飞/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成都市锦江区休闲农业一瞥(从左至右三圣花乡、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
休闲农业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们收入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而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国外已有较长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欧洲,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后来扩展到亚洲,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等[1]。目前,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体验经济的出现,休闲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国各地正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各方面的建设,以期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休闲农业又称观光休闲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经过科学规划、开发,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等多种服务,以增进城乡居民互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功能的新型产业[2]。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时,观光性旅游急剧膨胀;人均GDP达到2 000美元时,基本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时,度假需求就产生。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 0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重要改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消费无疑会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
2011年8 月,国家制定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立足“富裕农民、改造农业、建设农村”,按照“夯实基础、加快转变、提升水平、引领发展”的思路,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完善设施,打造品牌,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推动我国休闲农业快速持续发展。因此,我国休闲农业规模逐年扩大,功能日益拓展,模式丰富多样,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壮大。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家。四川省已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2.1万个,国家级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0个、示范村176个。全省休闲农业园区资产总额192亿元,年营业收入138.5亿元。二是类型丰富多样。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先后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四川省休闲农业发展涌现现代农业科技园、休闲农庄、农业观光体验园、农家乐、农业主题公园等多种类型。三是发展方式转变。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四是品牌影响提升。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一批服务能力好、休闲功能强、顾客认同度高的休闲农业品牌初步形成。四川省蒲江县包装推出了蒲江绿茶、猕猴桃等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旅游产品,充分利用西博会、农交会等会展活动广泛宣传,通过举办中国采茶节、成都樱桃节等重大节会活动,全面推介了蒲江良好的生态农业与旅游资源,有力提升了蒲江县休闲农业的知名度。
目前全国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 200亿元,年接待人数突破4亿人次,带动1 500万农民受益。
(1)休闲农业的特点。首先,乡村地区是休闲农业的发生地。休闲农业是以乡村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人文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为休闲吸引物的休闲经营活动,突出特点是乡村特色和乡土风情。其次,城市是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休闲农业的游客大多来自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城市是乡村的客源地,面向城市市场,为城市游客服务,是休闲农业的主要任务。第三,休闲农业具有强烈的休闲性。到乡村休闲大多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以及闲暇时间,是一种以休闲放松为目的的短途旅游。第四,休闲农业具有较大的自由性。游客主要采取自我服务的组织形式,自己选定休闲地点和休闲路线,休闲的活动安排比较宽松。第五,休闲农业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休闲农业除了观光观赏以外,还为游客提供实践和参与的机会,增加游客对农村的认识和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体验。
(2)休闲农业的功能。休闲农业的开发和运行都不能脱离农业生产这一主要功能,在这个基础上,休闲农业还具有如下重要功能。一是发展经济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满足游客对休闲食品的需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休闲游憩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的场所和服务,让游客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在吃、住、行、游、购、娱中体验与传统旅游业迥然不同的感受。三是学习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事活动、感受农业景观的户外教学场所。四是生态环保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环境品质,并为游客进行现场的环保教育,增加游客的农业生态环保知识。五是和谐社会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交流,改变农村社会面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六是传承文化功能。休闲农业、农村民俗文化、生活文化和产业文化相结合,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农村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1)发展休闲农业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休闲农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能够直接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3]。休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生产、管理人员,而且还需要从事住宿、餐饮、交通、商业等方面的服务人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据测算,休闲农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 000万元左右,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并带动1 000户农民家庭增收。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使农业产区变景区,使农产品变礼品,使农民变就业为创业,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
(2)发展休闲农业能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休闲农业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开辟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
(3)发展休闲农业能合理利用和开发农业资源。首先,休闲农业能有效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加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为吸引游客,休闲农业区必须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提高环境品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第三,通过休闲农业这一载体,挖掘开发人文资源,绵延千年的农耕文化,大大提升人文历史资源的价值。
(4)发展休闲农业能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有利于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不仅使城市人了解和体验农业,而且也使农民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5)发展休闲农业能丰富我国旅游资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乡村大国,在农村地区集聚了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每年有114天假期,其中黄金周14天,小长假15天,剩下的80多天是双休日。在这些时间里,适合长距离旅游的只有14天,剩下的时间都属于休闲农业的范畴。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对于适应我国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具有重要意义。
(6)发展休闲农业能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和提高农民素质。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休闲农业是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复合产业,它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4]。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
[1]郭焕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2010(1): 39-42.
[2]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一“三生”—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6(8):16-20.
[3]沈艳兵.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的亮点[J].2008(8):52-55.
[4]李继承,朱校奇,邓锡兴.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休闲农业的发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7(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