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炜
(铜陵日报社,安徽 铜陵 244000)
任何新闻事实,都需要通过语言才能传达给受众。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如果说内容是新闻的灵魂,那么语言就是新闻的血肉。人们接触新闻,首先是从接触新闻语言开始的。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的新闻才能达到好的传播效果。下面笔者将着力探讨新闻语言的诸多美学特质,以及在新闻实践中如何建构美的新闻语言。
在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中,语言是一种二元性的存在。一方面语言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语言有可简约性与可被再造性,这就使得它能够被用于各种不同目的而有了工具的意义。因而,新闻语言受语言总体规范的制约,同时又因为肩负着传递信息的特殊使命而具有了独特的美学追求,形成了其美学特质。
准确之美。新闻语言的准确之美,就是新闻写作中运用了准确的语言表达事实,做到恰如其分,尊重新闻事实的客观性。现实的新闻实践中,典型报道经常受到受众的排斥和抵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报道中过于夸大典型人物的优点。语言不准确,给人感觉被报道的典型人物不真实,好似不食人间烟火。对张海迪的报道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报道中新闻记者没有夸大人物的精神,而是真实准确地写出了张海迪内心的挣扎。这样的新闻语言有血有肉,准确之中产生震撼力,引起了受众的共鸣。
通俗之美。文学创作领域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陌生化”,文学语言常通过系统反语言规则追求一种神奇的艺术效果。新闻语言则要力避陌生化,在其审美上追求通俗之美。究其原因,在所有的公开传播的文章中,没有哪一种文体能够像新闻那样拥有最广泛的受众,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受众既有高级知识分子,又有目不识丁的孩童,同时,新闻的报道面又触及各行各业。所以,新闻语言要让人易懂,必须要通俗。
形象之美。新闻语言的形象美,就是新闻写作中运用语言生动、细腻地描绘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时所形成的形象美与立体美。新闻语言的形象美能引起读者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形象感受。形象因此常常与具体、生动相联系。形象就是化“抽象”为“具象”。好的新闻报道必定不是笼统的、抽象的,其语言一定是具体形象的。形象之美理应是新闻语言美学特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简洁之美。新闻被人们称为易碎品,无时无刻不在和时间赛跑,要让受众在最短时间内获知最多的信息,新闻语言就具有了简洁之美。新闻语言的简洁是建立在记者对新闻事实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作出轻重缓急的判断,从而达到言简意赅。新闻报道惜字如金,但又是简洁而不简陋。在新闻报道中随处可见简洁明快的语言,简练的导语。一句话新闻,以及电讯稿,这些都用简单的字词向人们传达着最重要的信息。
个性之美。新闻报道说到底是与人有关的活动,其由人去采访和写作,又是报道关于人的新闻事实,其中必定体现出人的不同个性。新闻语言因此具有了个性之美。新闻报道是关于人的报道,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气质和性格的具体体现,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不能为记者胡编乱造。
新闻语言的美学特质是其外显性的素质,它为受众所感知,是一种整体性的宏观把握。而新闻语言这些美学特质是如何构建的,则需要进行微观操作层面的考量,这也是新闻语言美的内核。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新闻语言美的构建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新闻语言如何恰到好处地适应其传播媒介,考虑新闻语言的特征,这是为新闻语言美框定一个大的范围,也是新闻语言美最基本的要求,简称为“美的基础”;二是新闻语言如何易于受众接受,让他们爱听爱看,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是达到新闻语言美更高的要求,简称为“美的提升”。
美的基础。新闻语言要符合新闻语体特征。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内进行交际时,由于不同的交际环境,就形成了一系列运用材料的特点,这就是语言的功能变体,简称语体(语言运用的体式)。新闻语体是横跨口语和书面语之上的一种有特殊体式的语体。根据不同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新闻语体特征有不同表现。报纸新闻的语体特征是准确简明、新鲜具体、生动优美、通俗易懂、一定的结构模式。新闻语言对新闻语体特征的适应性的考察还应当从跨语体新闻角度进行。在新闻实践中出现了许多跨语体的新闻语言,如新闻语体与政论语体的交叉形成的新闻评论,新闻语体与文艺语体的交叉形成的新闻对人物、事态、环境、气氛等的形象性描绘等。这样的新闻语言借鉴着多种语体特征,形成了自身独特个性。
新闻语言对于不同媒介言语风格的适应。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将人类语言现象区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维面,二者之间的区别就是规则和规则的具体实现及其结果的区别。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运用规则说话的风格,就是形成了独特的言语风格。新闻报道的新闻语言应当契合这种言语风格。
美的提升。词语的斟酌,新闻语言之美需要通过恰当的词语来实现。新闻报道中词语的选择首先需要通俗易懂,力避矫揉造作,词语使用要规范,对新词、外来词、方言词语以及缩略词的使用要慎重。为了尊重新闻客观性,词语选择要注重陈述事实,少用褒贬词语,用事实来描述事实,多用由名词、名词性词组、动词、动词性词组以及副词、介词结构充当限制性修饰语。并且要准确选用动词,慎重使用模糊的形容词、程度副词,以及恰当选用语意轻重不同的同义词。同样是一个“说”字,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用“声称”、“断言”、“认为”、“叫嚣”、“承认”、“透露”等等。不一样的词在新闻报道中意味大不相同,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新闻语言美需要细细斟酌词语。
句式的洗练。恰当的句式表达对新闻语言美的构建也有深刻的影响。新闻语言的简洁之美必然要求句式成分简单。以导语为例,最常见的句式就是主谓宾结构。麦尔文·门切尔就曾说过,“绝大多数的直接导语,文字的或广播的,都是这种句式,这符合现代新闻学的要求,怎么说就怎么写”。新闻语言美还要求句式类型单纯,多用短句、陈述句、散句以及口语句式,不能用拗口的句式。同时为了最快速度的传播,句意也最好简洁明快,意思一目了然。
辞格的增色。新闻与文学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是不是使用了辞格,有无夸张、比拟等修辞方式,而在于是否真实。新闻与辞格并不天然地相克相悖。在新闻中辞格运用得当,会给新闻增强趣味性,从而对构建新闻语言美起到良好的作用。可以看到,在现实的新闻传播实践中,辞格在新闻标题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反语、对偶、反复、顶真、排比、映衬、回环。这些标题让人眼前一亮,抓住了受众注意力,也使得新闻报道具有了更多的美感。辞格的运用使得新闻报道活了起来,也使得新闻语言更有美感。
篇章结构的揣摩,报道内容的有效传播以及新闻语言美感的生成与篇章结构安排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新闻传播的快速性和新闻语言的简洁之美需要篇章结构上做到开头即接触基本事实,突出安排新闻价值的核心部分,新闻背景穿插其中、篇幅简短。最常见的消息结构是倒金字塔结构,这种按照新闻价值递减规律安排事实的结构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整个结构清晰明确、轮廓清楚。
说到底,新闻语言的美学特质由人来感知,新闻语言美由人来构建,人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主观能动性。新闻记者对于新闻语言的使用也许会陷入追求准确之美与媒体格调、品位降低的两难境地,这里就需要新闻记者根据得体原则进行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