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报纸副刊新闻化刍议

2012-09-17 09:00米珍芳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3期
关键词:新闻性副刊晚报

□米珍芳

(大同日报社,山西 大同 037006)

在电视、网络、杂志等的挤压下,报纸不得不进入“厚报时代”。而要让报纸增厚的同时分量也加重,除了保证要闻版、综合新闻版的突出位置外,副刊已成为各家报纸的“强攻之地”。随着报纸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服务意识的增强,以及读者知情欲、探究欲和期望值的提高,传统的新闻主打形式已不能完全担负起全方位地报道社会、经济、生活的重任。于是,新闻的形式开始异化,出现了带有一定文学色彩的大特写,出现了对某一事件、专题、时尚、经济趋势、生活特征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解释的报道,出现了带有一定新闻性和适用性的新闻调查等文章。新闻的异化需要特定的版面来负载,于是,促成了副刊形式新闻化。

“新闻化”是副刊成熟的标志

报纸是新闻纸,新闻是报纸生存的根本,而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新闻性是与生俱来的,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读者对新闻欲望既求“新”,更求“深”,既喜欢欣赏“快餐”新闻,又喜欢品味“炖品”新闻;读者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仅专注于现实的变革信息,而且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空间、发展环境和生活品质。因此,顺应时代前进的步伐,作为报纸有机组成部分的副刊其概念和范畴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表现形式也已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度新闻报道、经济透视、财经证券、家庭婚姻、衣食住行、影视娱乐……林林总总。

因此,如今的报纸副刊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已发展成为外延和内涵都极为丰富的综合性大副刊,它几乎将新闻版之外的所有版面都包括了进去。它已不再囿于艺术的、专业的范围观照生活,而是更注重及时快捷地、深入透视式地、立体化全方位地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观照生活,更多地利用新闻手段来反映生活的内质,极大地丰富和增强了副刊的表现力,而且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可以说,“新闻化”是副刊发展历程中的必然,也是其不断成熟的标志。由于具有了新闻性,副刊逐渐变得日益新鲜生动起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在增添沉甸甸思想含量的同时,更具有了瞬息万变的时代气息。

副刊正刊联动

报纸副刊风格各异又生动活泼的特点,如能与正刊新闻真实而快速的特点有机结合,使副刊作品既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又尽可能用事实说话,就会不断营造新的亮点,为读者喜闻乐见。

近些年,《大同晚报》副刊不仅在旅游、度假、休闲、消费、就业、高考等方面大做文章,而且增设了收藏、房产、购车、保险、炒股等新栏目,把改革开放带来的现代时尚及时做成“招牌菜”,使读者在受到文化娱乐的同时,又能对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有所了解。在求新求奇的同时,又学到知识,掌握信息,受到启迪和教益;在享受诗情画意的同时,又能享受时效性较强的新闻“美味”。副刊只有多在服务性上下工夫,才能在增强新闻性时不失其“软”的特性。也只有多从生活的角度切入,才能使副刊在增强新闻性的同时不失其固有的吸引力。不然的话,副刊就容易囿于单纯的文化圈子而无法超越,或会与新闻正刊雷同而体现不出固有的感染力。

用足副刊“特”性

报纸既是一张新闻纸也是一张文化纸,但新闻功能应是报纸的主要功能。因此,副刊在报纸中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一方面,它独立于新闻;另一方面,它应当成为新闻的延伸,为新闻服务,即按照副刊“特”性的要求,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并采用“透视”的方法,延续新闻事实,解析新闻背景,深化新闻内涵。尤其是对当前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要做大做深,提高报纸的时代感和厚重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正刊突出的是报纸的权威性和鲜明的立场观点,而副刊则更侧重于其服务性。近年来,《大同晚报》正确处理副刊与正刊的关系,充分发挥副刊“特”性,加大新闻“重”量,增加了报纸的可读性和厚重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生活天天在变,《大同晚报》紧跟瞬息万变的生活节奏,每天在《焦点》版上把近一两天内读者最关注、群众最关心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最新动态及时地、透视式地反映出来,不失为吸引读者、亲近读者、服务读者的好方法。2011年改版后的《大同晚报》每周日又推出主题新闻版《一周视点》,多版式组成,从全球、全国的视野中选择一周内某一重大新闻主题进行深度、广度、宽度的整合,使读者周日饱读新闻。如2011年10月5日,56岁的乔布斯“在家人的陪伴下平静地离去”。这一消息让正值国庆长假的中国互联网弥漫着遗憾和感伤的情绪。人们哀伤不仅是因为失去了一位屡创奇迹的天才,更是因为从此少了一个改变和引领生活方式的指路者。那么,这位苹果“教主”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度过生命里最后的时光?后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将发生怎样的改变?……《大同晚报》2011年10月9日《一周视点》整合了近三个版的内容——《永远的乔布斯》,和读者一道走进并怀念乔布斯。

融入主流新闻

如果把新闻视作红花,副刊就是绿叶;把新闻比作建筑主体,副刊则是厅堂和回廊。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尤其在副刊日趋新闻化的情况下,副刊编辑只有筚路蓝缕,苦心经营,才能真正办出特色与水平,办出像“夜光杯”、“五色土”那样引人注目的“金字招牌”。因而,副刊编辑要增强精品意识,精心编辑,广泛组稿约稿,围绕大局和中心工作,通过比较集中的内容和主题,产生新闻与文化相融的美感与冲击力。同时,要尽力做到标题、制版、配图清秀高雅、美观大方,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比如近几年《大同晚报》倾力打造的“九龙壁”系列副刊,从现实生活和独特视角出发,努力在增强报纸文化品位,体现古都风范上下工夫,不仅成为了《大同晚报》的品牌栏目,而且成为了走向大众、贴近读者、传递美好的“信使”。

当然,强调副刊的新闻性,并不能放弃副刊的审美、娱乐和教化功能。也就是说,副刊在加强新闻性的同时,还要加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通过发表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专栏文章,在新的广度深度上强化认识功能、审美功能与应用功能。帮助读者提高思想理论修养、学习素养、知识素养以及生活品位。

总之,彰显副刊的新闻属性,是适应新时期读者阅读习惯的调适,也是报纸自身发展的必然。事实证明,“新闻化”的办报理念,既给副刊以敏锐的触角,又给新闻提供了多维的传播方式和宏大的传播空间,在为报纸副刊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也赢得了更多的读者群。所以,为更好地办好新时代的报纸副刊,副刊编辑一定要不断地提高业务能力、更新思维方式、增强新闻敏感,让副刊从深度和广度、内容和功能上报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报纸最能展示其独特个性、最能争取读者、最富有竞争力的一块园地,从而真正成为报纸进入百姓家庭的一块敲门砖。■

猜你喜欢
新闻性副刊晚报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互联网+”时代报纸副刊的变与不变——新民晚报副刊的改革与创新举措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圣诞夜》晚报
做“鲜活”的服务
清末报载小说叙事“新闻性”探究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