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接通地气才会焕发生机

2012-06-23 08:55向志清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0期
关键词:时政东莞都市

□向志清

(东莞时报,广东 东莞 523076)

“给力”上了《人民日报》的头条,李娜法网夺冠图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央视女主播身着牛仔外套播报新闻,央媒“接力”14天密集炮轰高房价,有关入托难、择校乱收费、阶梯电价、车船税、楼市调控等普通百姓关注的老大难问题,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先后都密集报道,并通过不同视角展开深入分析,发出铿锵有力的评论。

标题有内容,图片有创新,央媒讲真话、说实话、敢说话的务实报道不仅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兴趣,也鼓舞各地媒体扎根本土为民说话。

其实,中央级媒体集体转向立足民意,反映群众诉求,重拾新闻报道优良传统,值得我们深思学习。作为地市级都市报,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结合央媒报道的新动向,整合地方党政资源,都市类报纸完全可以接通地气,真正做到领导喜欢、群众满意。

时政新闻接通地气凸显民生

在地市级都市报里,时政新闻只有接通地气,以民生的视角,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全面、更有价值的信息,才能获得市民的共鸣。

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传统的报道概念里,它的特征特别硬:政治性强、政策性新。民间对此还有个通俗的说法,“十个时政新闻九个会,还有一个在筹备”。这表明不少媒体上的时政新闻内容生硬、形式僵化。

政治生活离不开会议,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作为媒体工作者,更应该清楚,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在很多情况下,开会还是解决了不少问题,这正是需要媒体加倍关注的“地气”。

要做到贴近百姓贴近现实,就得接通地气,远离闭门造车,才能获得原始的民生资料,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全面、更有价值的信息。

1948年,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就指出:“报社的同志应当轮流出去参加一个时期的群众工作。”1958年,他和吴冷西谈话时又指出:“报社的人应该经常到下边去,呼吸新鲜空气。”

一直践行“贴近就是力量”的《东莞时报》,对此就深有体会。在2010年6月23日,东莞市举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动员大会,按常规,此新闻的主题是报道人口普查的意义和方法。可是,会议还透露全市将动用近6万人力,并投入2.2亿元聘用4.8万普查工作人员。对于务工人员大大超过本地户籍人口的东莞来说,就业机会是一个多么令人关注的话题,何况这一下了就需要4.8万人。经过实地采访,我们将这条普查动员大会的时政新闻中的招聘信息放大了,突出了“4.8万就业岗位”民生话题。通过招聘普查工作人员这条主线,将人口普查的普查内容、普查时间、注意事项等热点问题作了系统的梳理,推出了民生报道:

(主)人口普查提供4.8万就业岗位

(副)东莞部署第六次人口普查,普查员月均1500元聘期最少3个月

这样的一条时政新闻,不仅提供了大家关注的就业机会等民生话题,读起来又不累,没有官话套话,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不少读者正是看了此报道才成功应聘。

社会新闻倾听底层传递民意

求医问诊、入托上学、遗失招领、捐赠善行等看似普通平凡的琐事,却是百姓心头的大事。

只有热爱城市,你才能倾听城市里的真实声音,关注底层,传递爱心,彰显报纸的温暖情怀,这将成为社会新闻的永恒主题。

改革开放在积累财富改善百姓生活的同时,也沉淀了一些社会矛盾。贪污腐败在一定范围内确实存在,仇官仇富等社会现象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根除。

都市类报纸上的社会新闻,主要是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一说到社会新闻,不少人就会想到打、杀、抢等暴力事件。部分媒体不经意间还对细节大写特写,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实为新闻的二次伤害。在报道负面新闻时,还会罗列其他城市的相关内容,进行专题化包装。短期内,此类血腥新闻确实可以提高报纸的零售销量。但长年来看,报纸的发行量还是处于原点。

事实上,无论你如何揭这座城市的伤疤,它亦然是你工作和生活的圈子。如今央媒都主动关注底层热点问题,作为贴近城市的都市类媒体,倾听底层的声音,传递民情民意,结合各阶层的说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无疑是最具智慧的表达文本。

都市类媒体立足城市,只要爱这座城市,才会如实、真实地报道这个城市,与这座城市共荣共辱共同进步。

2009年至2010年,东莞市一大型小区数千户业主抵制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在小区60米附近。在这场复杂的权益博弈,由于媒体全程介入,倾听了各种声音,反映了各方诉求,公权职能部门也持开放姿态,业主维权行动也趋向理性。

这场维权行动进行了两个多月,《东莞时报》全程介入,并推出了系列新闻报道,因准确地传递了民意,也释放了职能部门的善意。在此背景下,公权力部门较开放的姿态,业主的理性行动,都使得这个看似平淡的交锋,充满着进步的味道,最后事件得到妥善解决。业主满意,职能部门也找到了安置变电站的好去处,环保与生活共融。

除此之外,不回避、不放弃,应该是都市类媒体的责任与担当。针对城市里的弱者和困难人群,2011年7月5日起,《东莞时报》还推出了慈善类《帮办》专版。遇到问题,碰到麻烦,一个电话,媒体就会尽力提供帮助。

当天帮办新闻的头条主角就是一个两斤的早产儿,见报文章:

(主)早产儿仅两斤父母不言放弃

(副)贫寒夫妻三次怀孕才产下一女,多处器官发育不健全

随后,第二天还作了跟踪报道,为这个家庭追求幸福接力报道:

(主)捐钱帮“早产儿”不留名

(副)这好心人说做点好事让自己开心一下

求医问诊、入托上学、遗失招领、捐赠善行等看似普通平凡的琐事,但却是百姓心头的大事。短短的一周内,帮办栏目就报道了数十位读者朋友的烦恼事,不少问题在好心人和职能部门的协助,得到妥善解决。

如今,“帮办”栏目升级为“善行”版面,每天都有固定的策划人员、编辑、记者,梳理全市的善行,成为报纸联系基层的特色窗口。

关注底层,传递民意,理应成为社会新闻报道的主题。如实报道新闻的同时,也为需要帮助的百姓提供了一个平台。人人献出一片爱,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也温暖了城市的居民,报纸也获得了发展的生机。

行业新闻瞄准生活方便民众

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进行客观、独立的报道。即使没有开发商投资商的声音,他也认为有必要给予广告支持,谁会拒绝数十万读者的媒体呢。

在时政和社会新闻之外,为了挖掘广告市场,目前不少地市级都市媒体,针对房产、汽车、金融等支柱产业开办了行业专刊和专栏。说的通俗一点,这些行业新闻的报道,基本上是为经营服务。

但如何经营好行业新闻,从什么角度来延伸行业新闻,确实值得媒体从业人员商讨。不过,以读者为中心公正报道行业新闻的媒体,一般都获得了不俗的业绩,却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东莞时报》的楼市周刊和汽车周刊,从来没有被开发商、投资商、生产经营商的声音所左右。自创刊以来,就始终坚持站在民众的立场上,进行客观、独立的报道。

围绕消费者,楼市周刊里设置六七个服务性版面。比如为置业者买楼提供市场分析的“买楼通”,为业主提供资讯的“客满堂”,此外还专门针对购房服务设置了一系列帮办栏目:“情报科”(澄清楼市江湖传闻)、“估价科”(二手房价考证)、“解疑科”(回答家庭装修问题)、“咨询科”(解答购房置业中的麻烦事)。

在2011年7月8日楼市周刊的《最关注》版面上,针对社会上“买房可以抗通胀一说”,就做了认真的分析报道,通过采访专家和开发商,真实还原了业内的声音:

(引)观澜高尔夫“地产新猜想”论坛上,有开发商表示

(主)“买房抗通胀都是忽悠人的”

此报道以独立的视角,对宏观政策、宏观调控、货币政策、房产消费等权威声音作了通俗的梳理,为购房置业者提供了理性的参考。

而在汽车周刊里,就有独立的“试车道”专题,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独立试车,然后采写试车心得,完全不受车行、车企影响。此外,还有专门针对车主服务、保养的《服务区》版面。

由于此系列栏目和版面,完全是瞄准市民生活的,资讯较多、服务性强,读者也爱看。开发商与投资商,也认为提供了中肯、权威的声音,即使没有他们自己的新闻和报道文章,他们也认为有必要投下广告,谁会拒绝数十万读者的消费潜力呢?

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民生问题更为关键。都市新闻报道只有立足民生,才有读者,才有生机。只有立足群众的需求,扎根城市,热爱城市,才能以平民的视角,提供通俗、权威的声音,引起读者的共鸣,促进城市的良性循环,拓展都市类媒体的生存和报道空间。■

猜你喜欢
时政东莞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东莞振宗机械展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时政要闻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公益金救孤的“东莞样本”
时政资讯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