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纶,王星玉,温琪汾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31)
黍稷种质资源的收集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对收集到的新的种质资源,要重新繁殖,完成多项农艺性状鉴定和特性鉴定[1],编目入国家长期库保存;国家长期库或中期库贮存多年后,发芽率降低的种质,也要重新繁殖。因此,黍稷种质资源的繁殖更新是一项持续不断的基础性研究工作。黍稷种质资源的繁殖更新技术性很强,既有共性的特点,也有个性的差异,而且涉及的环节和程序也比较复杂,必须层层把关,操作规范,才能保证繁殖更新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种质数据信息的准确和可靠性。
笔者就多年来对黍稷种质资源繁殖更新的实践经验,从黍稷种质资源多样性组成、不同类型黍稷种质资源的繁殖特性、黍稷的繁殖生物学基础及其繁殖特性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黍稷种质资源繁殖更新技术的规范化操作,为今后黍稷种质资源的繁殖更新提供参考依据。
黍稷属的物种约有500余种,主要分布于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少数分布在温带;我国共有18个种和2个变种。根据各个种的形态特征分为 6 个组[2]。
1.1.1 黍组Sect.Panicum它包括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L., 旱 黍 草Panicum trypheronSchult.,黍稷Panicum miliaceumL.,南亚稷Panicum walenseMez,大罗网草Panicum cambogienseBalansa。
1.1.2 二歧黍组Sect.DichotomifloraHitchc.et A.Chase 它包括细柄黍Panicum psilopodiumTrin.,细柄黍(原变种)var.psilopodium,无稃细柄黍(变种)var.epaleatumKeng,水生黍Panicum paludosumRoxb,洋野黍Panicum dichotomiflorum Michx。
1.1.3 匍匐黍组Sect.RepentiaStapf 它包括铺地黍Panicum repensL.,滇西黍(拟)Panicum KhasianumMunro。
1.1.4 攀匍黍组Sect.SarmentosaPilger 它包括心叶稷Panicum notatumRetz.,可爱黍(拟)Panicum amoenumBalansa, 冠 黍 (拟)Panicum cristatellumKeng,藤竹草(海南)Panicum incomtumTrin., 糠 稷 (日 名)Panicum bisulcatumThunb.。
1.1.5 皱稃组Sect.MaximaHitchc.et A.Chase它包括大黍Panicum maximumJacq.。
1.1.6 点稃组Sect.TrichoidesHitchc 它包括发枝稷Panicum trichoidesSwartz,短叶稷Panicum brevifoliumL.。
1.2.1 黍稷种质资源的收集概况 黍稷(Panicum miliaeumL.)属禾本科黍属(PanicumL.)的一个种,是起源于中国最早的作物。据考证,黍稷距今已有10 300 a的栽培历史,比粟(谷子)还早2 000 a[3],居五谷之首。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收集到黍稷种质资源10 200份,经整理归并后,编目入国家长期库的种子共8 849份。其包括23个省(区)的种质[4-5],主要是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10个省(区)的种质,其他省(区)收集数量很少[6-7];就主产的10个省(区)中空缺的县(市)还很多,还在福建、贵州、广西、浙江、安徽、江西、台湾等省(区)种植,但至今还未收集到种质。在收集到的种质中,主要以栽培种质为主,野生黍稷的数量极少,只占0.3%,近缘野生的还未收集到[8]。
1.2.2 黍稷种质资源分类 对收集到的8 515份黍稷种质资源以栽培野生型、粳糯型、穗型、花序色、粒色、米色、熟性(生育期)、小穗粒数、粒型、千粒质量等质量性状进行分类,共有31种类型。栽培野生型分为栽培种和野生种2种;粳糯型分为粳型和糯型2种;穗型分为侧、散、密3种;花序色分为绿色和紫色2种;粒色分为红、黄、白、褐、灰、复色(不同的2种颜色)6种;米色分为白、淡黄、黄3种;熟性(生育期)分为特早熟(<90 d)、早熟(90~100 d)、中熟(100~110 d)、晚熟(110~120 d)、极晚熟(≥120 d)5种;小穗粒数分为单粒和双粒2种;粒型分为球形、卵形和长圆形3种;千粒质量分为大粒、中粒和小粒3种。对8 515份不同类型种质的统计结果如下。
1.2.2.1 以栽培野生型分类 8 515份黍稷种质中,栽培种为主,有8 486份,占99.66%;野生种为数极少,只有29份,占0.34%。
1.2.2.2 以粳糯型分类 8 515份黍稷种质资源中,粳性的稷为3 958份,占46.48%;糯性的黍为4 557份,占53.52%。粳性的稷为黍稷进化的初级阶段,糯性的黍是由粳性的稷演化而来的。我国西北地区以粳性的稷食用为主,华北及其他地区以糯性的黍食用为主,加之糯性的黍是深加工产品——黄酒的原料,所以,糯性黍的种质资源比例要略大于粳性稷的比例。
1.2.2.3 以穗型分类 黍稷种质资源中侧穗型为6 172份,占72.48%;散穗型为1 826份,占21.45%;密穗型为517份,占6.07%。8 515份种质中侧穗型种质占主导地位,散穗型种质次之,密穗型种质最少。黍稷种质的不同穗型与种质的抗旱性有一定关系,侧穗型种质抗旱耐瘠性较强,多种植在丘陵旱地,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抗旱种质穗型生态特点;散穗和密穗型种质抗旱耐瘠性较差,生育期短,多种植在平川水地,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固有生态型。
1.2.2.4 以花序色分类 黍稷种质中绿色花序的有6 774份,占79.55%;紫色的有1 741份,占20.45%。以绿色花序为主。花序色与种质原生态环境的气候有很大关系,一般海拔较高、气候特别寒冷的地区,紫色花序种质分布较多;海拔较低、气候温暖的地区,绿色花序种质占优势[9]。
1.2.2.5 以粒色分类 8 515份黍稷种质中,红色1569份,占18.43%;黄色2905份,占34.12%;白色1 873份,占22.00%;褐色1 130份,占13.27%;灰色477份,占5.60%;复色561份,占6.59%。中国黍稷种质的粒色以红、黄、白、褐4种粒色为主,以黄粒种质最多,灰粒和复色粒种质最少。
1.2.2.6 以米色分类 8 515份黍稷种质中,黄色5 882份,占69.08%;淡黄色2 456份,占28.84%;白色177份,占2.08%。中国黍稷种质资源的米色主要是黄色和淡黄色2种,以黄色为主,白色极少数。米色与种质的粳糯性有很大关系。粳性种质的米为角质,一般呈黄色的多;糯性种质的米为粉质,一般呈淡黄色的多。
1.2.2.7 以熟性(生育期)分类 8 515份黍稷种质中生育期90 d以下的特早熟种质为2 431份,占28.55%;90~100 d的早熟种质为2 854份,占33.52%;100~110 d的中熟种质为1 942份,占22.81%;110~120 d的晚熟种质为976份,占11.46%;120 d以上的极晚熟种质为312份,占3.66%。特早熟和早熟的种质为主,占62.07%。
1.2.2.8 以小穗粒数分类 黍稷种质资源中小穗单粒的种子有8 412份,占98.79%;小穗双粒的种子有103份,占1.21%。双粒种质的比例很小,但双粒种质属黍稷种质资源中的珍稀资源,属于突变类型,对黍稷的育种和起源演化具有主要的研究价值。
1.2.2.9 以粒型分类 8 515份黍稷种质资源中,籽粒球形的有1 342份,占15.76%;卵形的有5 435份,占63.83%;长圆形的有1 738份,占20.41%。以卵形籽粒为主体。粒型与千粒质量有正相关关系,球形籽粒的种质粒大滚圆,千粒质量高;卵形籽粒种质,千粒质量居中;长圆形籽粒的种质,千粒质量最低。
1.2.2.10 以千粒质量分类 在黍稷种质资源中千粒质量≥10 g的为大粒种质,千粒质量7~9.9 g的为中粒种质,千粒质量<7 g的为小粒型种质。在8 515份种质中,≥10 g的大粒型种质有1 283份,占到15.07%;7~9.9 g的中粒型种质有4 747份,占到55.75%;<7 g的小粒型种质2 485份,占29.18%。以中粒型种质为主。大粒型种质由小粒型种质逐步进化而来,中粒型种质为过渡阶段,小粒型种质为黍稷种质资源初级阶段。
野生型的黍稷种质大多为散穗型,具有生育期短、落粒性强、异交率高、成熟不一致、茎上分枝多、易倒伏等特性。在繁殖更新时,间隔距离要适当扩大,周边距离要扩大到70 cm以上,以防止异交。由于落粒性强,在原定的繁种面积上要扩大1倍,才能达到繁种所需质量。由于成熟期短,从出苗到成熟始期只有55 d左右,要及早收获,10 d后分蘖穗成熟,可进行第2次收获,再过15 d后茎上分枝穗成熟,再进行第3次收获。
栽培型种质的类型多样,要根据各类种质的繁殖特性完成种质更新的全过程。
粳型的稷种质在进化初期的穗型是散穗型,而糯型的黍种质在进化初期由散穗变为侧穗,因此,古代书籍中就有“黍穗聚而稷穗散”的记载[10],来作为黍和稷的区分。实际上,黍和稷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经常不断相互自然杂交,黍和稷的种质资源中都有一定的“侧穗”和“散穗”种质的比例。说明,以穗型来区分黍和稷的标准是错误的。黍和稷只存在籽粒糯性和粳性的区分,由于糯性种质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比较高,从灌浆开始一直到收获之前,是各种鸟类争相啄食的主要食物,虽然粳性的稷和糯性的黍生育期短都存在鸟为害的问题,但在种质繁殖更新过程中,对糯性的黍要更加防护鸟害,特别是对特早熟的糯性的黍,更要倍加防护并及时收获,否则颗粒无收。
在黍稷的3种穗型中,散穗型种质异交率最高,在繁殖更新中与其他黍稷种质的相隔距离要扩大至70 cm左右,以防异交。同时,散穗型种质穗枝梗易相互盘结交错,在灌浆期间如遇大风天气,就会大量掉粒,因此,对散穗型种质要特别注意适时收获。侧穗型种质相对抗旱耐瘠,但在水肥较大的情况下,又易出现倒伏,因此,对侧穗型种质的繁殖更新,要注意适当控制水肥。密穗型种质的穗枝梗较软,在籽粒成熟后穗枝梗易折断掉入地内,不仅要在八成熟收获,而且要把掉入地内的穗子同时捡拾回来。
紫色花序的种质,一般生育期较长,会出现不能按时成熟的现象,因此,在繁殖更新过程中,对“特殊”晚熟的紫色花序种质要采取适当早播的办法;对绿色花序的种质,可根据其不同的类型,在繁殖更新中区分对待。
不同粒色的种质,籽粒种皮厚薄也不相同,如褐粒的种皮厚,白粒的种皮薄,红、黄、灰、复色粒居中。籽粒种皮厚的种质,种皮不易掉落,籽粒种皮薄的种质,种皮极易掉落,而种皮掉落的籽粒就会失去发芽率。因此,在繁殖更新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白粒种质手工脱粒时要轻轻揉下,不能用力过大,更不能用机械脱粒或碾压。实践证明,在外力过大的作用下,往往造成20%以上籽粒的种皮掉落,也就是20%以上的种质失去发芽能力,尽管经人工粒选,但还会导致入库种子量不够,这也是入库不合格种子中以白粒居多的主要原因。除白粒种质外,复色种质中的白红、白黄、白褐等,凡是种皮带白的种质一般种皮都较薄,在脱粒中要严格引起注意。除此之外,粒色又与种质的落粒性存在一定的关系,特别是粒色为灰色和褐色的种质落粒性较强,除要及时收获外,还要严防鸟害,在收获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轻拿轻放,尽量减少掉粒,以保证足够的入库种子量。
不同米色的种质与粳糯性有很大关系,糯性种质的米色以淡黄色居多,淡黄色米的种质米粒为粉质,凡是米粒为粉质的种质,籽粒都易破碎,在收打过程中要防止重物碾压或敲打,以手工搓板脱粒为最佳脱粒方式。
黍稷生育期短,在我国黍稷种质资源中,60%以上的种质为特早熟和早熟种质,在繁殖更新过程中最令人棘手的环节,就是对各种鸟害的有效防止。特别是有些特早熟种质,50多d就成熟了,而这个时期是鸟类食物青黄不接的空缺阶段,加之黍稷籽粒相对来说又是鸟类最喜欢的食物,更何况这些特早熟种质自身产量也很低,尽管在繁殖更新时采取了人工驱鸟、架网防护等保护措施,往往也不能达到入库所需的种子量,还需第2年再重新繁种。实践证明,对特早熟种质除防鸟害外,还要适当晚播,并加大繁殖面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第2年的重复劳动。对极晚熟的种质要适当早播,以防冻害。对其他各类不同生育期的种质在生育后期不能大水漫灌,以防倒伏减产。
我国黍稷种质资源中绝大部分是小穗单粒种质,其中,有些在籽粒成熟时颖壳较松,容易落粒,在收获时要倍加小心。极少部分为小穗双粒种质,这些种质都有落粒性强的特性,在收获时更要轻拿轻放,特殊对待。
籽粒球形的种质粒大滚圆,成熟时容易落粒,要在籽粒蜡熟期时适时收获。籽粒长圆形的种质进化程度较低,具有野生黍稷落粒性强的特性,更要采取措施,防止掉粒。卵形籽粒的种质中也有部分落粒性较强,在收获时也要观察颖壳松紧的程度,以区别对待。
千粒质量与粒型存在一定的关系,一般大粒种质以球形种质居多,中粒种质以卵形种质为主,小粒种质以长圆形种质占主导地位。因此,大粒种质的繁殖特性与球形种质基本一致;中粒种质的繁殖特性与卵形种质基本相近;小粒种质的繁殖特性与长圆形种质的繁殖特性也基本相同,在繁种实践中可参考应用。
黍稷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在繁殖特性上有共性的地方,但也有许多个性的地方,通过多年的繁种实践表明,在采用共性繁种技术的基础上,如果再针对不同类型种质的繁殖个性,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的不同繁种技术措施,将会使繁种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会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本文只是针对黍稷1个种不同类型种质的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对黍稷近缘植物中各个种不同类型的种质资源的繁殖特性,还有待在今后的收集、繁殖更新实践中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
黍稷的小穗呈卵圆形,长4~5 mm,颖壳无毛。小穗由护颖和数朵小花组成,有2片护颖,呈膜状。护颖里面包着2朵小花,其中,第1朵小花发育不完全或退化,不能结实;第2朵小花位于颖片和退化花之间,能正常结实,其结构由内外稃、2个浆片、3枚雄蕊和1枚雌蕊组成。
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花药生出花粉,成熟的花粉呈圆球形,外形与小麦、水稻等禾谷类作物相似,为3个细胞核,有一萌发孔,内含1个大而明显的营养核和2个精子的核。花丝将花药高举,有利于传粉。
雌蕊位于花的中央,由子房、花柱和柱头组成,子房是雌蕊基部膨大的部分,外围为子房壁,内有2枚倒生胚珠,花柱较短,着生于子房顶端,有2个分枝。柱头是花柱的膨大部分,呈分枝羽毛状,适于承受花粉,同时能分泌液体,使花粉易于黏着和萌发。胚珠的中心部分是珠心,珠心中部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胚囊,通过双受精,受精卵发育成胚,初生胚乳核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
黍稷1 d开花的时间,晴天主要在上午开花,始花时间为 8:00—9:30,盛花时间为 10:00—12:00,15:00 很少还有开花的;阴雨天,或延迟1~2 h开放,或下午开花,或整天不开花;晚上多数品种不开花,但有个别品种在阴雨天或晚上有少量花开放。1个地区的具体开花时间,与当地的温湿度和品种有很大关系。黍稷为自花授粉作物,但有一定的异交率,异交率一般为0~14%,平均为2.7%[12]。异交率的高低与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和异花粉源的距离有关。品种间的混杂,缩短了异花粉的距离,因而,增大了异交率。
以1.5 m宽的长条畦并排3行种植,每个种质保留50株左右。前后左右相距50~70 cm,可达100 g纯种的需求;如需200 g纯种,行长可加倍,把1.5 m宽的长条畦扩至3.0 m。
人工剪穗,单收单打。在此过程中收获的穗头和脱粒的种子一定要充分晾晒,以防止发霉变质,降低或丧失发芽率,种子的含水量降至12%以下时,即可转入室内进行人工粒选,去除杂粒、秕粒、掉皮粒和杂质(表1)。
表1 黍稷繁殖更新的主要技术标准
每年要根据合同任务,决定繁殖更新种质的份数。为保证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一般要超出合同任务20%左右的份数。繁殖更新的种质原则上由原供种单位种植,原供种单位无力承担的由主持单位完成。繁殖更新的种质要注明地点和年份,并要说明气候条件和主要栽培方式,包括当地的海拔高度、经纬度、全年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无霜期、土质、株行距、播种期、≥10℃积温等。
繁殖更新的供种由主持单位提供,主持单位无种时,由主持单位向国家种质库提出申请,提供种子后,分发各繁种单位种植。各省(区)种植单位在繁殖更新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技术程序完成,如遇突发的自然灾害,如旱、涝、冻、雹等不可抗拒的灾害,要及时向主持单位通报,以便及时做出处理。主持单位在种植期间也要随时抽查各繁种单位的种植管理、调查和记载情况,以便在年终汇总时参考。对新收集、编目和繁殖更新的种质,要经主持单位编排国家统一编号后,再统一编目和交付国家种质库保存。
选择土地平整的试验田,南北或东西方向打出内宽1.5 m的长条畦,种3行可繁纯种100 g。长条畦之间间隔距离为50~70 cm,试验田四周设1 m宽的保护行,试验田的一侧设水道(图1),如繁种量需200 g时,可把长条畦的宽度扩大1倍,并以此类推。
试验田除土地平整外,还需具备肥力一致、浇水方便的条件,前茬作物不能是谷子,更不能重茬。每公顷施有机肥30 000 kg和450 kg过磷酸钙作底肥,深翻细耕,播种前浇底墒水,5 d后耙耱2次,按田间设计做好畦田,即可趁湿播种。播种前每份种质都要与《目录》中记载的粒色进行核对,如发现不一致的种子要做标记,核实后进行修改。每份种子再进行1次粒选,去除异粒。如发现种子量特少的种子,播种时要进行点播。
田间排种以“S”排列,每一长畦排种数最好取整数,以方便观察记载,每份种质种3行,行距为20 cm,每份种质的间隔距离为50~70 cm,以专制三角形开沟锄人工开沟,手溜籽,密度适中,不能太大。覆土5 cm左右,覆土后必须人工顺行踩压1次,全部播完后人工顺畦细耙1次,然后在每一长畦的排种起点,也以“S”插地牌1个,标明种植顺序编号,记载播种日期。
播种5 d后即可陆续出苗,开始记载不同种质的出苗期,3叶至4叶期时人工间苗,株距为10 cm左右,并记载幼苗颜色。分蘖期结合浇水公顷追施尿素75 kg,然后第1次中耕除草;拔节抽穗前再结合浇水,公顷追施尿素75 kg,第2次中耕除草。期间记载分蘖期、拔节期。
黍稷的鸟害十分严重,进入抽穗期以后至收获前必须进行人工看管或采取有效的防鸟措施,特别是对生育期只有50~70 d的特早熟种质,要及时罩网防护,否则会颗粒无收。大多数种质落粒性较强,要在八成熟时收获,以防落粒。
黍稷生育期短,田间管理主要集中在抽穗前,抽穗至成熟一般只有40~60 d,这一阶段是性状调查核对与去杂的主要时期。在调查记载前,每份种质要挂2个标签标明种植号、总编号和名称。主要记载核对的项目为抽穗期、开花期、始熟期、成熟期、生育期、出苗至成熟活动积温、熟性、主茎高、主茎节数、茎叶茸毛、分枝性、叶片长、叶片宽、叶片数、叶相、花序色、穗型、穗分枝与主轴偏角、穗分枝与主轴的位置、穗主轴弯曲、穗分枝长度、花序密度、穗分枝基部突起物、主穗长、小穗数、小穗粒数等。
在抽穗至收获前要仔细观察并拔除每一份种质的不同穗型、不同粒色的异株,保证繁殖种子的纯度。
根据每份种质的成熟期,成熟一份收获一份,以人工剪穗收获,把每份种质的穗子集中放入沙袋中,统一放在晒场上晾晒,并要每天翻动1次,以防发霉变质。晾晒3~5 d后即可脱粒,脱粒时为防止机械混杂,仍要人工在搓板上手搓脱粒,脱粒前还要仔细查看,去除不同穗型和异色籽粒。脱粒后用簸箕簸去所有皮壳,然后倒入备好的大号牛皮纸袋中,并标明种植号、总编号和种质名称,再在晒场上晾晒15 d左右,转入室内进行人工粒选,去除秕粒、杂粒和杂物。按国家种质库繁殖更新种子的需求量,在天平上称质量后倒入备好的小号牛皮纸袋中,在纸袋上标明总编号和种质名称。各省(区)繁殖更新的种质要统一交到该作物的主持单位,由主持单位派专人、专车运送到国家种质库。对新收集种质的《目录》,由主持单位一并送交国家种质库和数据库。除交国家长、中期库的种子外,对于还要进行的不同种质资源的特性鉴定,如品质分析、耐盐和抗病鉴定[13]以及分子标记、细胞遗传等研究内容需要的种子量[14]也要根据要求分别装在不同规格的牛皮纸袋中,也同样要标明总编号、种质名称,待有关的实验室或第2年田间鉴定时应用。
在收获与种子处理阶段需要穿插完成的调查核对项目有单株穗质量、单株粒质量、单株草质量、粮草比、千粒质量、粒色、粒形、结实率、皮壳率、出米率、米色、粳糯性、食用类型等。
对交国家中期库繁殖更新的种质,除与已编《目录》农艺性状鉴定项目调查核对外,根据新出台的《黍稷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和国家平台项目的要求[15],又增加了多项鉴定项目,因此,在繁殖更新过程中,对原《目录》的农艺性状鉴定内容又进行了多项补充,使原《目录》的内容更加完善和规范;对新收集的、交国家长期库和中期库的种质,完全按照新的标准完成多项的农艺性状鉴定,并进行编目,以使今后在统一整合《目录》时,达到整齐一致。针对今后对黍稷野生近缘植物的收集和外引种质的引进等特点,在8位顺序号的首位加“Y”,标志为野生近缘植物;加“W”标志为外引种质,以与国内黍稷栽培种和野生种作为区分。
在繁殖更新过程中,通过观察记载和各项农艺性状鉴定,及时发现并筛选出株形好、丰产性突出的优异种质;特早熟、丰产性好,可供救灾补种和二季作利用的种质以及各类特殊性状的种质[16],以提供育种和生产利用。在繁殖更新过程中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获得的成果和专利,和提供科研、生产和深加工利用后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经验、教训、建议等,随时总结出来,以便在今后繁殖更新过程中及时参考利用。
[1]温琪汾,王星玉,王纶,等.中国黍稷优异种质的筛选利用[J].山西农业科学,1998,26(2):86-88.
[2]董玉琛,郑殿升.中国农作物及野生近缘植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53-358.
[3]王星玉,王纶,温琪汾.黍稷的名实考证及规范[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11(2):132-138.
[4]王星玉.中国黍稷品种资源目录 [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5.
[5]王星玉.中国黍稷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一[M].太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1987:58-68.
[6]王星玉.中国黍稷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二[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
[7]王星玉.中国黍稷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三[M].太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1999.
[8]王星玉.中国黍稷品种资源目录:续编四[M].太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2004.
[9]魏仰浩.中国黍稷论文选[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158.
[10]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
[11]王星玉.中国黍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40-44.
[12]赵敏,李书田,于占斌,等.内蒙古糜子资源与综合利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6):101-102.
[13]王星玉.中国黍稷品种资源特性鉴定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158.
[14]王星玉.中国黍稷优异种质的筛选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15]王星玉,王纶.黍稷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6]李世,苏淑欣,陈万翔,等.河北省糜黍品种资源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0,4(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