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110kV智能化变电站改造可靠性的技术措施

2012-06-22 07:29林温南王连辉
电气技术 2012年8期
关键词:主变可视化可靠性

林温南 王连辉

(福建泉州电业局,福建 泉州 362000)

智能化变电站是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智能化变电站实现了实时全景监测、自动运行控制、与站外系统协同互动等功能,达到提高变电可靠性、优化资产利用率、减少人工干预、支撑电网安全运行,提高变电站无人值班水平等目标,已成为是我国变电站发展建设的潮流。同时智能化变电站也对站内一、二次设备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局110kV西郊变智智能化试点改造项目,本文着重从自动化系统结构、设备可靠性、设备运行环境等方面入手,进行技术方案比对分析,充分运用融合高速网络、光纤通信、电子电工、在线监测、冗余等技术,为提高智能化变电站安全运行水平,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

1 智能变电自动化系统结构

1.1 采用冗余配置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冗余的目的是,在使用尽可能少设备的前提下,实现系统的备份,不因为某个设备故障导致系统主要功能的丧失。保护站内设备的安全是变电自动化系统最主要功能,因此智能化变电站项目采取对主变保护及其回路进行双套配置,在研究过程中共抽出以下几个方案,并进行安全性、经济性、标准化分析。

方案一:配置主后一体装置两套,主保护的差动电流都取自线路CT、桥CT、低压侧CT,这三处CT的一、二次转换器和合并单元都按双重化配置。主变高压侧套管 CT配置单套 MU,提供高压侧测控、高后备的采样值。与之对应,110kV线路、桥、主变低压侧的智能终端都按双套配置,如图1所示。

方案二:按主后分开单套配置,线路 CT、桥CT、高压侧套管CT、低压侧CT的合并单元都按单套配置,分别接入相应的保护。与之对应的智能终端都按单套配置,如图2所示。

图2 主变保护与MU配置图(方案二)

方案三:配置主后一体装置两套,与方案一区别在于两套主保护的差动范围不同,第一套差动电流取自高压侧套管CT和低压侧CT,第二套取自线路CT、桥CT、低压侧CT。110kV线路、桥、高压侧管套的MU单套配置,主变低压侧MU双套配置。与之对应,110kV线路、桥的智能终端都按单套配置,低压侧智能终端双套配置,如图3所示。

图3 主变保护与MU配置图(方案三)

在这3个方案中,方案一可靠性最高,已接近“双重化”的配置水平,但其投资也最高,由于桥形接线的主变高压侧没有断路器,110kV线路、桥的MU和智能终端“被双套”配置,MU和智能终端是其它两个方案的两倍,户外智能控制柜布置拥挤,使整个站的自动化系统网络变复杂,交换机配置数量增加。在使用电子式互感器的智能变电站,互感器的一、二次转换器也双套配置,投资进一步加大。

方案二延续了常规变电站的配置方案,主后分开,间隔层和过程层设备都是单套配置,其优点是简单清晰,布置方便,投资较省,但其一套装置只实现一个种类的保护,硬件资料浪费。

方案三结合了两种方案的优点,针对桥形接线的特点“有的放矢”,桥形接线多用于终端变电站,对侧距离保护Ⅱ段对本侧110kV母线和主变高压侧引线故障都有灵敏度,能起到远后备作用,动作时限也不长,因此其中一套保护的差动电流引自套管完全可以满足可靠性要求,需要重点加强的是低压侧后备保护,变压器低压侧无专用母线保护,在低压侧配置两套相间短路后备保护,MU和智能终端也双套配置,加强切除低压侧母线故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方案三更体现了“双套”配置功能互补的理念,达到可靠性与经济性的平衡,故对11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改造采用了方案三。

1.2 采用直采直跳

遵循《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导则》对保护直采直跳的要求。现阶段网络交换机可靠性还没有得到一致的验证,工厂和现场没有好的实验手段和考核指标,采用直采直跳以最短、最直接的链路保证继电保护的安全可靠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对其它设备的依赖。对于110kV桥形接线的变电站,不存在需要在过程层网络上传输开入量和跳闸量的保护装置,如母差保护、失灵保护等,主变保护和 110kV线路保护(如有)采用直采直跳后,整个站继电保护的“四性”可以得到保证,如图4所示。

图4 直采直跳结构图

1.3 采用三层两网的结构

智能变电站并不要求高度数字化,《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明确指出:“在运的常规互感器不宜进行数字化采样改造”。过程层数字化解决了传统变电站电缆二次接线复杂、抗干扰能力差、系统扩展性差等缺点,实现信息共享,为程序化控制、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垫定基础。

从数字化变电站试点到当前的智能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核心都是DL/T860(IEC 61850)标准体系。DL/T860 描述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从逻辑上分为三层: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如图5所示。

图5 DL/T860规定的三层两网结构

2 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

2.1 更换运行可靠性降低的设备

由于目前国内部分电子式互感器厂家还存在设计能力不强,工艺控制不严,试验检测装备不完善,在运电子式互感器的故障率远高于传统互感器的情况。在问题未获根本性解决之前,智能化变电站宜采用常规互感器+电子组件的方式设备的智能化与可视化。以下是一个智能化变电站主变常规互感器及电子组件配置图,如图6所示。

2.2 实现设备可视化

设备可视化是指增设以变压器、断路器等为重点监测对象的在线状态监测单元,通过电学、光学、化学等技术手段对一次设备状态量进行在线监测,实现设备状态信息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状态综合分析及可视化展示。110kV智能化变电站设备可视化系统主要采集和监测主变、开关的运行工况,具体见表1。

图6 采用常规互感器+电子组件的方式设备的智能化与可视化结构

表1 智能化变电站设备可视化系统的监测和诊断

通过设备可视化系统,运行人员可在第一时间内获取设备运行水平下降的告警信号,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极大的保证了主设备的运行可靠性。

一次设备实现广泛在线监测,使得设备状态检修更加科学可行。在智能化变电站中,可以有效地获取电网运行状态数据、各种智能电子装置IED的故障和动作信息及信号回路状态。智能化变电站中将几乎不再存在未被监视的功能单元,在设备状态特征量的采集上没有盲区。设备检修策略可以从常规变电站设备的“定期检修”变成“状态检修”,这将大大提高系统的可用性。设备可视化系统应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一样按照 DL/T 860的架构体系统一建模,实现系统架构网络化,信息数字化,通信规约标准化,将来逐步实现相互融合,功能一体,信息互动的终极目标。

状态可视化系统架构如图7所示,与自动化系统一样,整个系统按3层两网的模式建立。以主变压器状态监测为例,DGA监测IED和铁心接地监测IED、主IED组成监测功能组,DGA监测IED和铁芯接地监测IED相当于过程层设备,往下与变压器本体的传感元件相连,往上采用DL/T860协议与主IED通信,各监测IED的评价结果通过过程层网络采用REPORT服务传输到主IED,监测数据文件通过文件服务传输至主IED,主IED汇总并综合分析,采用REPORT服务传送至站控层网络,监测数据文件仅在召唤时以文件服务方式传送到站控层网络。这样一个状态监测体系的建立,为将来与自动化系统的整合垫定基础。

图7 状态可视化系统架构图

3 关于户外电子设备运行环境

智能化变电站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电子设备大都布置在户外智能控制柜,而泉州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加之110kV西郊变地处国道324线边上,设备防尘要求更为严格。因此,改善户外电子设备运行环境,提供设备运行可靠性显得极为重要。双层密封不锈钢柜体+热交换器+凝露控制器的模式对改善户外电子设备运行环境有较好的效果(详见图8、图9)。双层密封不锈钢柜体满足了防尘、防水、隔热的要求,热交换器保证柜内外温度差控制在 5℃以内,凝露控制器保证了柜内不因温度骤降、湿度大等原因出现凝露现象。

4 结论

图8 布置示意图

图9 热交换器工作原理图

110kV西郊变智能化改造项目积极实践《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与《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中规定的智能化重点内容,除了实现站内数字化,重点考虑智能电网对变电站高级应用的需求,考虑如何提高变电运行的可靠性的技术措施,结合智能化改造,对运行可靠性降低的设备予以更换,满足智能变电站设备高可靠性的要求。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一次主设备(变压器、断路器、避雷器)的状态可视化。采用基于DL/T860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实现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高级应用。对站内电源进行一体化改造。对辅助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改造试点完成后,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项目的实施,尤其是在网络化的二次设备、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在线监测系统、辅助控制系统、高级应用功能(一体化平台)的实施中,充分应用保护直采直跳、三层两网等技术措施,大大提高变电站智能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猜你喜欢
主变可视化可靠性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可靠性管理体系创建与实践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合理使用及正确测试以提升DC/DC变换器可靠性
110kV江油变电站1#主变故障跳闸原因分析及对策
变电站主变事故油池设计施工新思考
5G通信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分析
基于可靠性跟踪的薄弱环节辨识方法在省级电网可靠性改善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