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泳 宋全红 迟晓飞 赵刚
(大连市骨科医院脊柱外科 辽宁大连 116011)
腰椎椎间关节综合征指腰椎小关节退变引起的一种骨关节病,是骨科门诊和疼痛门诊常见病之一。2008年9月至2011年7月间我科对73例腰椎椎间关节综合征患者采用椎间关节阻滞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本组病例73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25例;年龄25~74岁,平均53岁;病程7d~6年,均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主要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下腰部钝痛、非持续性,位置深在,伴腰椎活动受限。大部分病人有久坐、久站的工作经历,个别为频繁弯腰劳动的体力工作者。体格检查:腰椎活动受限严重,弯腰或过伸活动时疼痛加重;小关节区压痛;腰椎纵向叩击痛明显;不伴有双下肢病理体征。影像学表现为小关节退变。
患者取俯卧位,标记椎旁压痛点,在相应下一棘突上缘水平旁开1.5cm处斜上15°进针达横突根部,标记深度后,退针皮下,头侧倾斜45°并斜上15°进针达标记深度,触及韧带样抵抗后继续进针,有骨质样感时刺入关节腔,注入5mg地塞米松与4mL1%利多卡因的混和液1mL。治疗后卧床1h。每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日常运动过程中疼痛情况及椎旁压痛情况。疗效评估:优:疼痛评分下降>80%或完全缓解;良:疼痛评分下降30%~80%,;差:疼痛评分下降<30%或无缓解。
表1 治疗前后腰椎运动型疼痛和压痛点疼痛指标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腰椎运动型疼痛和压痛点疼痛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运动性疼痛评分 压痛点疼痛评分治疗前 9.01±0.94 6.83±1.01治疗后 (1.73±0.49)* (1.82±0.8)*
经治疗后VAS疼痛评分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优54例,良17例,差2例,有效率97.4%。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其中2例患者复发,经再次治疗后痊愈,见表1。
骨关节病的退变过程是呈慢性渐进性发生发展的一种病理过程。久坐或久站等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者,由于其腰部长时间承受较为集中的应力,随着腰椎间盘等组织的缓冲应力能力下降,小关节承受的载荷逐渐增大,关节软骨随之发生退变。而对于非体力劳动者,由于其椎旁肌的力量不够强壮,对脊柱的保护作用不够,更容易导致椎间关节的退变加重[1]。
椎间关节为脊柱中唯一的滑膜关节,关节囊内层为滑膜层,关节滑膜层分布着极为密集的神经末梢,即拥有丰富的伤害感受器,椎间关节的退变可使椎间孔狭窄从而压迫神经,引起腰部剧烈的疼痛和肌肉痉挛,甚至麻木。治疗中准确的将镇痛药物注入病变局部的椎间关节内,可迅速阻断痛觉的传导,并逐步消除炎性的刺激,达到治愈腰部疼痛及麻木的目的[2]。
采用椎间神经阻滞治疗腰椎椎间关节综合征具有起效快、疗效准确等优点,同时该方法副反应较少,还可重复操作,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1]Van Kleef M.Randomized trial of radiofrequency lumber facet denervation of chronic low back pain[J].Spine,1999,24:1937.
[2]严相默.临床疼痛学(修订版)[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6: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