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好莱坞鬼才导演蒂姆•波顿是哥特式电影的集大成者。1999年蒂姆•波顿把西方流传甚广的无头骑士的传说搬上银幕,电影《断头谷》从此成为波顿哥特风格电影集大成之作。
一般来说,哥特风格电影“多描写满足个人情欲或者争夺财产而引起的迫害、谋杀等不寻常的故事,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常有鬼怪神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1]本片也不例外,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末的美国一个叫“睡谷”的幽僻乡村,为了调查发生在这里的一起连环凶杀案,年轻警察克莱恩从纽约远道而来。小镇居民坚信凶手是一个骑着快马、拿着利剑的“无头骑士”。两个月内,小镇中已经有三个人惨遭杀害。经过层层抽丝剥茧,案情最终真相大白,原来是当地富豪范塔索的妻子为了复仇杀害了范塔索的前妻,并鸠占鹊巢;后来她为了继承巨额遗产,用巫术操纵“无头骑士”,犯下累累罪行。最后,波顿恶作剧般地给了她一个荒诞可笑的结局,重获头颅的“无头骑士”爱上了这个恶女人,强拉着她遁入亡灵树底,只剩下一只露在泥土外面留恋人间的手。 另外克莱恩与范塔索的女儿卡翠娜在破案过程中相爱并终成眷属。
本片的故事情节荒诞紧张,以巫术为题材、以侦破案情为线索,离奇复杂、跌宕起伏,哥特式精髓贯穿全片,为我们谱写出世纪末一曲凄婉、仇怨的哥特哀歌。这一系列因复仇、争夺财产而引起的神秘谋杀,使电影笼罩着阴森恐怖的气氛,充满悬念。
此外,蒂姆•波顿所有的影片几乎都有哥特式元素的故事场景,黑白场景和彩色场景经常同时出现在同一部影片中,冷与暖和谐交融在一起。波顿作品的两面性就是这样,好比同一片天空的黑夜与白天。
在《断头谷》中,那片幽僻的土地终日雾气沉沉,不时划过天空的闪电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无头骑士”让人胆战心惊,小镇郊外阴森险恶的森林也弥漫着各种未知与恐惧。为了呈现神秘的断头谷镇,波顿和工作人员前往英国找到最适合的场景,他们花了三个月时间把整片谷地变成一座小镇,并让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中世纪的诡异感觉,忠实地呈现当时的样貌。同样,为了配合影片哥特式的黑暗与不安,每一个场景从布景到灯光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图1)
图1
图2
现实世界黑暗阴森,发生在断头谷中的故事神秘恐怖,但是在男主角梦境中的世界却色彩绚丽、明亮温暖,美丽的庭院有一圈洁白的栅栏、随风飘落的花瓣像下雨一样、绿树环绕下温柔的母亲翩翩起舞,现实和梦境在这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图2),暖色场景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区分时空,表现主人公的梦境和心理情绪,如春意无限的花园和仙女般形象的母亲,营造了童话般气氛,冲淡影片恐怖气氛时带来更多神秘意境。在主场景即哥特式黑白场景之中,次场景即彩色场景不时出现,两者不断交织,引导人们既关注情节发展也关注人物内心世界,配合剧情的庞杂推理和人物的复杂关系,既揭露人性中的丑恶,也表现了人性中的美好。
蒂姆•波顿的哥特风格电影通过两种风格迥异的故事场景展现冷与暖的强烈对比、黑暗与光明的鲜明冲突、邪恶与正义的正面交锋。
在本片中,哥特元素处处可见:风蚀的墓碑、幽暗的森林、像魔鬼手臂一样的树枝、树枝上缠绕的藤蔓、远方的浓雾、倾斜的屋顶、乌云密布的天空、忽明忽暗的光影、红与黑的厚重色彩、面色苍白并略带神经质的人物形象、阴郁浓厚的配乐等等,这些哥特元素使得影片弥漫着深沉与黑暗的氛围,让观众领略了波顿一贯的哥特式的阴暗、死亡、荒诞、绝望,同时这些哥特元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成为电影叙事的一部分。
本片中克莱恩警官初到断头谷镇,迎接他的是小镇入口处那一大片墓地,风蚀的墓碑歪歪斜斜,灰黑冰冷的土地,荒凉贫瘠、死气沉沉,克莱恩提着两个大皮箱沿着墓地中间一条泥泞的小路慢慢前行,背影坚定,似乎没有半点畏惧。墓地象征死亡,墓地的出现意味着前路凶险、生死未卜。
克莱恩的到来并没有阻止“无头骑士”的血腥杀戮。夜晚,雾气吞噬火把,又一个鲜活的生命魂飞魄散。小镇居民围着新开挖的墓坑、新做好的棺材,悼念逝者,神情悲痛。山坡上的墓地里三个新坟赫然可见,提醒着凶手的残暴与无情,谁会是下一个受害者?绝望恐怖的气氛蔓延开来。
为了找到破案的线索,天色微亮,克莱恩掘开三个坟墓,抬出棺材,开棺验尸,一具具没有头颅的躯体静静躺在里面,没有生命的气息,却仍能提供至关重要的破案线索。死亡里可能蕴含着拯救他人生命的希望。
图3
图4
暗夜,“无头骑士”如鬼魅般在墓地中逡巡,电闪雷鸣中,马背上的他挥舞着长剑飞奔而来,背后的大片墓地清晰可见,他的影子和墓碑的影子都被拉的长长的,他的每一次出现都意味着死亡、意味着墓地里将会垒起一座新坟,这样的场景把哥特式的阴森恐怖推向高点。
墓地象征“死亡”,没有生命,墓地在影片中一次次出现,一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死亡的刻画,表现对生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死亡是对个体生命的否定,然而正是这否定,反过来肯定了人类集体生命的生生不息。”[2]洞察了死亡的幽微,或许就能像克莱恩一样揭开其中的奥秘,拯救无辜者的生命,让正义彰显、让邪恶湮灭。哥特电影正是通过死亡充分展示比生命更可贵的真与善的价值。
本片的故事发生地总是终日不见一丝阳光,无论是小镇、山谷还是无边的黑森林,它们总在雾中出现,朦胧神秘。雾的形态多种多样,“雾”的存在使得整部影片色调灰暗,显得神秘幽暗,烘托出阴森恐怖的气氛,充满悬念。直到片尾,正义得以伸张后,影片才真正一扫阴霾,展现出新千年亮丽的色彩。
1.浓雾——迷失方向,神秘幽暗
克莱恩和他的助手小马斯为了破案不顾危险闯入黑森林,寻找传说中“无头骑士”的葬身处——亡灵树,无边的森林在浓雾的笼罩下显得阴森恐怖,每一根枯树枝就像魔鬼一样张牙舞爪,浓雾增加了前行的难度,他们骑着马在森林中艰难地辨别着方向,甚至误把赶来帮忙的卡翠娜当成“无头骑士”,差点误伤她。
2.薄雾——吞噬光亮,死亡前兆
就在克莱恩来到断头谷镇的第一天晚上,漆黑的夜晚没有一丝月光,守夜人拿着猎枪在瞭望台里严正以待。突然,森林中一阵骚动,羊群也焦躁不安起来,几丝薄雾像被施了魔咒一样,精准地飘向为数不多的几个火把,瞬间便吞噬了这唯一的光亮。夜,死一般的寂静,突然“无头骑士”再次现身,他策马奔来、手举利剑,可想而知,守夜人难逃厄运。
图5
图6
3.远方的雾——虚无缥缈,似梦似幻
本片几乎所有的远景:山腰、麦田、小溪、墓地、房屋,都有丝丝雾气缭绕,神秘莫测、虚无飘渺、似梦似幻,仿佛断头谷镇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或许这片土地本身就是一个谜团,等待着克莱恩去发现去破解。
1.黑色——未知与恐惧(图5)
黑色是夜晚的颜色,象征着肮脏、邪恶、死亡、哀悼、坚硬、庄严、保守、个性。波顿特意将色彩元素降到最低,结合剧情形成黑白反差,制造出锐利冰冷的冷色调,凸显血腥场面的震撼效果。哥特电影的场景通常都是在夜色笼罩中展开的。黑暗,象征着未知,未知意味着恐惧。带来死亡的人都是身着黑色的:比如“无头骑士”。“在象征意义中黑色是代表丑恶与否定的色彩。黑色能够使其他任何颜色正面的象征意义转向对立面。”[3]
图7
本片里的“无头骑士”、亡灵树、墓地、房屋、服饰都选用了以黑色为主的暗色系,因为整部电影的基调阴森恐怖,故事情节充满悬念,为了体现这种氛围,整体色调选择以灰黑色为主,但是色阶层次丰富,使得这种搭配不仅不会单调乏味,反而非常细腻且层次感极佳,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高贵优雅的油画质感。
2.红色——鲜血与死亡(图6)
为了营造浓厚的哥特氛围,本片尽量减少布景和服装的色彩,所以当色调近乎单一的黑白画面上突然划过鲜红的笔触时,才更加震撼人心。红色代表鲜血,意味着死亡降临。“无头骑士”每一次出现都快如闪电,手起刀落,人头像瓜果一样被砍下,鲜血喷涌而出,在夜色中依然红的刺眼,还有几滴鲜血顺着寒光闪闪的刀锋慢慢滴落,营造出阴森悬疑的氛围。每一种色调都有自身的叙事意义,强调色彩的独立表现力使叙事间的差异性被分隔;“每一种色调都有与之相匹配的情感段落,对情节与人物心理、情绪有着视觉形态的读解;每一种色调相互独立但又并列于同一个叙事机制中,按一定比例彰显导演的主观意图。”[4]红与黑的对比异常鲜明,同时红色与黑色一起运用,又代表了另一种情绪:仇恨。对这两种颜色的偏爱,奠定了本片的基调:黑暗、血腥、仇恨、恐怖。
在对光和影的运用上,几乎所有哥特风格影片都有自身特有的模式,光影的效果与影片的风格有着极大的联系。一般来说,光亮象征安全、美德和欢乐;黑暗代表恐惧、邪恶和未知。在蒂姆•波顿的电影里,光亮和阴影都带有氛围,对于光与影的出色运用造就了蒂姆•波顿电影独特的光影效果。
在本片中,“无头骑士”出场时,常常通过不稳定的影子塑造人物的神秘感,并运用逆光勾勒出人物的剪影轮廓,表现出阴森而神秘的巫术般的意境,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无头骑士”每次出现,总伴随霹雳闪电,使得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若隐若现,紧张而恐怖;另外小镇形象总在雾中出现,因为光线在雾中无法直接穿透,增加了画面的朦胧感,漫射光将村镇中黑色的房屋映衬得影影绰绰,显得幽暗而寂静;再者通过底光塑造狰狞的面部表情,从而表现出人物的愤怒而疯狂的情绪。
著名哥特小说创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说过:“对于耳背的人,你要大声疾呼;对于视力不清的人,你不得不画出大而惊人的人物。”[5]本片是关于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之间的冲突,表面上看似在表现堕落和罪恶,但正如黑格尔所说,“纯粹的光明就意味着纯粹的黑暗。”事实上,在迷恋死亡的气息及离奇怪诞的表象之下,影片驻足于对人类自身的关注,将信仰和精神内涵隐喻其中,试图用强而有力的疾呼唤醒心灵,波顿在用自己的方式剖析人性与社会的悲哀,只有对阴暗事物进行夸大并强有力地渲染,才能激起人们对生命、死亡、欢乐、痛苦、永生、孤独等问题的思考,而这也正是创作者真正的意图。
蒂姆•波顿哥特风格的电影将黑的一面极力放大是为了使那点点光明显得越加璀璨,让这来之不易的温暖直抵人心。在哥特艺术的作用下,阴暗与优雅不再是绝对的矛盾体、美好和邪恶也不再完全对立。不拘泥于单纯血腥的感官刺激,波顿能从惊骇的形象与恐怖的故事中挖掘到人类自身的欲望、罪恶乃至社会价值、人伦道德的丧失与缺陷。
本片以一种非常规却饱含人性关怀的视角去透视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达着那种阴郁、痛苦、悲伤的情感世界,之中满含着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克莱恩的坚持、小马斯的勇敢、卡翠娜的善良,正义最终能够战胜邪恶,正是因为这些可贵的品质。哥特式的艺术风格,总能让人从最荒谬的事物身上触摸到可贵的温情,从最绝望黑暗的情境中感悟到人性中真善美的存在,带给心灵极大的抚慰与净化。
“黑色与残酷吸引人,纯真与温暖打动人”[6],这正是蒂姆•波顿创作哥特风格电影的用意,就像在《断头谷》这个灰暗的世界里,他让那只红衣凤头鸟出现在枝头,黑色中的这一抹红,何其珍贵,这抹亮色让人们看到希望、感到温暖。虽然在波顿的电影中有恐怖的氛围、有生活的不幸、有孤独忧郁的人物、人与人的交往总是困难重重。但是无论如何,波顿通过电影告诉我们,气氛再恐怖也是可以孕育光明结局的、生活再不幸也是可以乐观面对的、人物再孤独忧郁也是可以展露笑颜的,交往的困难再多也是可以沟通跨越的。总之,电影的基调是美好的。
[1]李伟肪.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1.
[2]韩笑.论哥特电影造型[J].装饰,2009(11).
[3][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性格[M]吴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P114 .
[4]郭莹.蒂姆•波顿: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的诠释者[D].重庆: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2010.
[5][美]苏珊•巴莱.弗兰纳里•奥康纳:南方文学的先知[M ].秋海,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5.
[6]孙健.黑色的纯真:蒂姆•伯顿的电影世界[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