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顺来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北京 100054)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retinopathy,CSR)是一种常见于中青年男性、散发的和自限性的眼病,统计约30%~50%病例可以复发,10%病例可以多次复发,最终可使中心视力蒙受永久性损害。到目前为止对其发病的真正原因与病理基础还不完全清楚,因此缺乏有效药物治疗。我们于2000年2月~2010年6月对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治疗CSR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全部90例均为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维生素、活血化瘀等传统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治疗。全部90例患者均符合CSR的诊断标准:(1)主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2)眼底后极部类圆形区视网膜下透明液体积聚;(3)视野可有相对中心暗点;眼底荧光造影黄斑部可见早期荧光渗漏,随时间呈炊烟样、墨迹样、蘑菇样扩大[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视力、视野、病程、既往病史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有可比性,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
对照组:维生素B110 mg,3次/d;肌苷片0.4 g,3次/d;维生素C,0.2 g,3次/d;维脑路通片,2片,3次/d,疗程60~90 d;观察组:单纯使用马来酸氯苯那敏片8 mg 3次/d,疗程为3周~3个月。两组患者均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给予妥善处理,屈光不正的患者均给予矫正。两组患者均于治疗2周后行视力、眼底检查,2个月做视力、眼底、视野检查。半年做视力、眼底、视野检查并行眼底荧光造影。
该病目前没有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故暂定为:治愈:经药品治疗后视力≥1.0以上,视野正常,自觉症状消失,病程≤1个月,眼底荧光造影无异常,观察12个月无复发;显效:经药品治疗后视力≥1.0以上,视野正常自觉症状消失,病程≤2个月,眼底荧光造影无异常荧光,观察12个月无复发;有效:经本药品治疗后视力≥1.0以上,视野正常自觉症状消失,病程≤6个月,眼底荧光造影色素上皮萎缩,观察12个月无复发;无效:经药品治疗后视力<1.0以上,视野留有中央相对暗点自觉有视物变形或小视现象,病程6~12个月,眼底荧光造影色素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多次复发者。
全部采用门诊随访。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愈率73.3%,显效率15.5%,有效率6.6%,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治愈率46.6%,显效率13.3%,有效率4.4%,总有效率64.44%。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n=45)
两组患者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对照组复发率高于观察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复发率及平均疗程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复发率及平均疗程比较(±s)
分组 n 复发率(例,%)疗程(d)观察组 45 1(2.22)28.14±8.24对照组 45 4(8.88)54.84±13.26 x2或t值 3.75 13.17 P值 0.074 0.000
观察组用药后4例患者出现口干,6例患者出现嗜睡,但未经治疗均能缓解,无其他严重毒副反应;对照组服药期间无明显毒副反应。
国内孙京华等[2]研究CSR患者血清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故考虑该病的发生与此有关。目前已知CSR原发病变是在色素上皮细胞,由于某种未明原因,导致色素上皮的屏障功能损害,因而脉络膜毛细血管网漏出的含有多量蛋白质的液体通过色素上皮损害处深入神经上皮下,造成神经感觉层的盘状脱离[3],渗漏点可在黄斑区内,亦可在黄斑区周围,但不论其在何处渗漏多半积存于黄斑区。
马来酸氯苯那敏片为H1受体阻断剂。考虑CSR时脉络膜毛细血管网漏出大量液体导致病理损害,马来酸氯苯那敏片通过阻断H1受体减少毛细血管的扩展、渗漏、组织水肿[4],从而起到治疗作用,且采用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简单实用,可适用于各级医疗单位。通过我们的临床研究,我们认为马来酸氯苯那敏片能有效缩短CSR疗程,降低复发率,应在临床推广。
[1]葛 坚.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9.
[2]孙京华,谭俊锋,王志涛,等.血浆儿茶酚胺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4,40(3):199-200.
[3]Kitaya N,Nagaoka T,Hikichi T,et al.Features of abnormal choroidalcirculation in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J].Br J Ophthalmol,2003,87(6):709-712.
[4]李绍珍.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