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完整的、完全一样的DNA序链,当这些DNA序链离开了母体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器官的束缚时,就会成为游离状态。在一定营养的作用下,这些游离的DNA序链会经过分化而恢复其遗传的全能性,重新拥有类似受精卵的发育功能,从而进一步长成完整的植株。
灯笼树吸收土壤里的磷质的本领很强,这些磷质分布在树叶上,能放出少量磷化氢气体。这种气体的燃点很低,在空气中就能自燃,发出淡蓝色火焰——温度很低的冷光。在晴朗无风的夜晚,这些冷光聚拢起来,恰似山间的一盏盏路灯。
紫穗槐又名刺槐,它的嫩枝叶是一种优质的绿肥。我国民谚有“您有豆茬地,我有紫穗槐”之说,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据测定资料显示,每500公斤紫穗槐嫩枝叶相当于33公斤硫酸铵、8.5公斤过磷酸钙、8公斤氯化钾。它所含的氮、磷、钾养分总量约等于高产绿肥——紫花苜蓿的2.3倍、紫云英的2.8倍、草木樨的3.2倍。因此,紫惠槐就有了“绿肥之王”、“铁杆绿肥”的美称。
荷花叶面上存在着多重微米级的超微结构,这些结构就像一个挨着一个隆起的小“山包”,“山包”上面长满绒毛,在顶部又长出一个馒头状的凸顶。因此,在“山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了空气,这样就在叶面上形成了一层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当尺寸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降落在叶面上时,只能接触到“山包”凸顶上的几个点,雨点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会形成球状,水球在滚动过程中就会吸附着灰尘逐渐滚出叶面,这就是荷花能自洁叶面的奥妙所在。
红树特殊的繁殖习性和强大的根系,使得茂密的红树林能够在海岸上形成一座绿色的“长城”,可以抗风拒浪、固堤护岸。同时,红树林不断地把海水沉积物固定起来,再加上落叶、鸟粪的聚集,能够形成新的陆地。除此之外,红树林还为海边的鸟类、鱼虾提供了栖息、繁殖的场所,成为维持海岸生态平衡的基地。因此,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
花的颜色一般是由花瓣细胞里的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决定的,花青素存在于细胞液中,含有花青素的花瓣在酸性、碱性和中性溶液中可分别呈现红色、蓝色和紫色。因为牵牛花中含有花青素,所以从早到晚,随着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牵牛花的花色也会由蓝变红。正是由于具有“变色”的特殊本领,牵牛花也常常被当作二氧化碳浓度的指示植物来对环境进行监测。
辛柯树的枝叶特别繁茂,那形状如同手掌的叶子向下垂挂,能把整棵大树遮得密不透光。在辛柯树的枝杈之间有许多节苞,这些节苞就像一只只灌满了水的“皮球”,里面充满了从树上分泌出来的液体。奇妙的是,这些节苞特别怕见火光,一旦见到火光,它们就会通过表面的无数小孔朝树下喷出白色的浆液。据科学家研究,辛柯树喷出的浆液中竟含有四氧化碳这样的灭火物质。有了这么先进的“灭火器”,难怪会被称为“义务消防员”。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麾下的战将关天培把大炮靠在一棵巨大的木棉树旁对侵略者进行炮轰,后来大炮被穷凶极恶的英国侵略者击中了,关天培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那棵木棉依然带着满身伤痕屹立在虎门的江边。从此,后人便把木棉誉为“英雄树”,使它成为不屈不挠、抵御侵略的象征。清代名士李绮青在《水龙吟·木棉》中写道:“暖风吹遍蛮花,海天更产英雄树,炎云一角,断霞十里,火珠齐吐。”这应该是最早把木棉称为“英雄树”记载到文学作品中的。
笑树是一种乔木,高约七八米,树干深褐色,叶子呈椭圆形。笑树的每根枝杈间,都长有一个像小铃铛般的皮果,其外壳长满斑斑点点的小孔,而皮果里面则是个空腔,生有许多小滚珠似的皮蕊,能自由滚动。风吹枝动,那些皮果也会随风飘摇,而皮蕊则会在空腔内不断撞击既薄又脆的外壳,发出“哈、哈、哈”的声音,与人的笑声非常相似,“笑树”因此得名。
昙花原产于中南美洲的热带沙漠地区,那里的气候特别干燥,白天气温非常高,娇嫩的昙花只有在晚上开放,才能避免白天强烈阳光的烤灼。而昙花又属于虫媒花,沙漠地区晚上八九点钟正是昆虫活动频繁之时,此时开花最有利于授粉。午夜以后,沙漠地区气温又过低,很少有昆虫活动,也就不利于昙花的授粉。另外,昙花开花时间较短还可以减少水分的流失。因此,昙花就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种特殊的开花习性。
玉莲叶子的直径一般都在2米以上,坐上一个40千克左右的小孩也不会下沉。这是因为玉莲叶子背面的正中间有一个柄,从叶柄到叶片的边缘,严密有致地排列着粗壮的叶脉。这些叶脉就像一座大铁桥的梁架,里面还有许多充满气体的坑窝,这就使得叶子整体的承重力特别大。曾有人做过在一片玉莲叶子上铺沙子的实验,一碗一碗地往上倒沙子,一直倒了75千克的沙子,叶子还是安然无恙。
在含羞草叶柄的基部,有着一个充满水分的薄壁细胞组织——叶枕。一旦含羞草被触碰,叶子震动,叶枕下部细胞里的水分就会立即向上部与两侧流去。于是,叶枕下部就会像漏了气的自行车胎一样瘪下去,上部则像打足气的皮球一样鼓起来,叶柄也就下垂合拢了。在含羞草叶子合拢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生物电,将受到刺激的信息传递给其他叶子,其他叶子就跟着依次合拢起来。当刺激消失后,叶枕下又逐渐充满水分,叶子就重新张开,恢复原状。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科学家在对厄瓜多尔南部丛林中的林下叶层植物进行研究时,注意到一种名为贝母的植物身上,遭受虫子啃咬的绿叶要比完整斑叶多得多。科学家经过研究后认为,这是贝母假装生病的结果。因为矿蛾会将卵直接产在新生的树叶上,新出生的毛虫会大肆吞噬树叶,并在身后留下一条长长的破坏过的白色痕迹。贝母为了阻止矿蛾在其叶子上产卵就假装生病,长出类似已被矿蛾毛虫咬过的斑叶。
云南西双版纳的森林里,有一种叫“树火麻”的植物,人一旦触碰到它,就会立刻被它“咬”上一口,疼痛得难以忍受。大象也很怕它,大象一旦被树火麻“咬”伤,也会疼得嗷嗷叫。树火麻没有嘴,怎么会“咬”人呢?经科学家分析,这是因为它的叶子能分泌一种叫生物碱的物质,当人或动物触碰到它时,它叶子上的刺毛就会蜇进人或动物的皮肤里,并分泌出碱质,使人疼痛难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