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中立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共同愿望,尤其是现在的家庭多数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增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一个好孩子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培养孩子的耐挫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关怀、爷爷奶奶的呵护中长大,备受宠爱,事事顺心,因而,缺乏一种耐挫力。表现为听得进表扬,却听不进批评,偶尔考试成绩不佳便会经受不起,失去自信心。为此,家长有必要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在家中,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受一些小小的挫折,并鼓励他自己克服。
二、培养孩子的“肚量”
现在的家庭,孩子在家中唯我第一,生活圈狭小,因而容易出现气量小的毛病,常常表现为心中只有自己而无他人,往往看自己优点,看别人缺点,甚至拿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缺点,比较自私。因此,家长必须耐心地培养孩子的“肚量”,多带孩子去一些公共场所,让孩子与同伴们一起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心胸开阔、豁达乐观的性格,孩子小时候就有很好的“肚量”,为他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培养孩子的进取心
现在的孩子,在家中一切均被安排得妥妥当当,根本用不着自己去努力,去争取。久而久之,很容易使一些孩子缺乏进取心。总之,人的心理素质,会对人的一生起重大作用,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切莫忽视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四、教孩子学会做人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主要是指教孩子如何做人的教师。由于孩子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对家长有一定的依附性,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家长的思维、观点、言谈举止都会对子女产生影响。青少年应养成以下基本良好习惯:
1.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举止言谈得体,讲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待人接物诚恳,诚实守信。
2.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按计划学习,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独立钻研,务求甚解。
3.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勤俭朴素,起居规律,独立自理,勤于劳动。
当然,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如低年级孩子,让他养成早起要刷牙,起床后叠被子,吃饭不挑食,用完东西要放回原处,上学时要说一声“我走了”等等。这些生活习惯,容易养成,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要立下属于思想品德方面的规矩,如坐车给老人、残疾人让座等。
五、家长要言传身教
家长需要注重家庭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养成良好习惯。一个人的优良品德行为和高尚情操的练就,离不开从小的教育培养。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感染着孩子,甚至一些举止在他心灵上会留下深刻的烙印,把自己孩子培养成有良好道德操行的人,乃是在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个历史重任中,为人父母者应尽的义务。
我们要正面教育孩子,不仅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一些家长对自己要求不严,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学习,整天打麻将;要求孩子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而自己却谎话连篇;有的还公开否定孩子的正确行为。在家庭环境中,一些父母可能没有注意,其实子女每时每刻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父母进行观察和模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一方面能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养成好习惯;另一方面,正确的言传身教与社会、学校的要求相一致,是对社会和学校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支持。中国有句古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讲身教的重要性。
一位去过日本的学者,发现日本的父母大多都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过马路等候绿灯亮时一定站在黄线外,外出注意仪表整洁,行路礼让他人,排队不争先恐后,不边走边吃零食、喝饮料,不在公共场所喧哗吵闹等。
因此,今天的家长们不但要努力修正藐视公德、投机取巧、贪小便宜等不良心理,而且要努力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作出好榜样。
总之,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事关孩子终身成长的大事,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我们转变传统伦理意义上的好父亲、好母亲的观念。对孩子仅限于嘘寒问暖的呵护和物质上的满足是不够的,而应该在新生活和机遇面前,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目标,以确立自己的生活价值,做孩子学习的伙伴,行为品德上的榜样。
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完成的一项任务,三者缺一不可,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孩子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