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锦连
中药处方由前记、正文(书写中药名称、数量)、后记三部分组成,是由注册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具法律性。为了提高我院中药处方的规范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解决看病贵问题,利用我院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对我院中药处方进行统计调查分析。
利用我院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统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药品管理法》和《处方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回顾性对我院中药处方脚注、每张处方剂数、药物用量、每张药味数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2011年我院门诊中药处方共38169张,随机抽取每个月门诊处方1200张,共14400张进行统计分析。
对2011年随机抽取共14400张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平均每张处方中药味数为11.52,21味以上中药的处方有34张,药味偏多比例为0.24%。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平均单张处方中药味数相比,我院处方药味数偏多。具体见表1。
从表2和表3可见,使用频率高的中药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剂量相比较,超剂量使用比例过高。
从2011年14400张处方统计可以看出,我院与用药有关的中药处方不合格共4239张,不合格率为29.43%,其中处方脚注问题最大为11.06%。具体见表4。
表1 每张处方中药味数情况
表2 一般中药使用频率多的前10种中药情况
表3 毒性中药使用频率多的前7位中药情况
表4 处方规范情况统计
表1中每张处方药味1~5味占7.99%,6~10味占22.67%。统计《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所载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处方共1062种,每组方1~5味中药的处方数有322,占30.32%,6~9味中药的处方数为301,占28.34%, 10~19味中药处方数是366,占34.46%, 20味中药以上的处方数为73,占6.87%。平均味数9.26/方。以上数据表明我院中药处方味数不合理。
处方脚注问题,表中脚注不合格处方占11.06%,脚注包括先煎、烊化、后下、冲服、包煎等。中药处方的脚注在中医中非常重要,配剂人员必须根据医生的脚注要求配方,并向患者说明煎法、服法,才能保证药物充分发挥其功用,否则,如果煎煮中药不当,无论医生辨证辨病再准确,方药用得再好,也会降低药物疗效甚至完全丧失疗效,造成药物浪费或产生毒副作用。梁进权等对937例中药不良反应个案进行总结分析,因中药的品种混乱,炮制、煎煮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中药不良反应[1]。
超用药量问题,表4中超用药量率达3.64%,例:全蝎、制川乌、胆南星、白附子、丁公藤等在处方中的用药量为10克,大大超过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用药量[2]。处方用量偏大, 有些医生认为,现在中药质量不如以前好,就用大剂量来弥补所谓的质量问题。有些中药的中毒量不像西药那么明确,医生使用这些药时可操作性差,超量使用,不合理用药等现象较普遍。梁进权等对937例中药不良反应个案进行总结分析,认为乌头中毒往往因量过大有关。剂量过大的不合理用药是主要原因[1]。
配伍禁忌的问题,表4中配伍禁忌处方占0.42%,教科书《中药学》中用药禁忌的配伍禁忌十八反记载:乌头(川乌、草乌、附子)反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但在我们的日常调配中药工作中还发现半夏与附子同用、甘草与海藻同用的处方。依照《处方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中药专业技术人员经过与处方医师沟通,予以更正。
《处方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许多医师认为这一规定是针对西药处方而言。中医讲究辨症施治,因为证候是变化的,复杂的。必须通过诊断辩证分析,才能确定治则治法遣药组方。只有病症结合,方证对应,理法方药统一。才能发挥最佳的疗效。有的处方达50剂,也就是50天的用药量,这么长时间服药,症候早已经转变。继续服用可能会发生副作用。
医生的个人习惯、工作态度所致。长期以来,医生为了书写方便,使用近音字、别字、别名、合并药名书写,也有些医生对药品名称的规范化书写不重视,造成处方药名书写不规范化现象严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有些医师开方时服用方法交待不清,如将外用中药写成用4碗清水煎至2碗,分2次服,或是中药处方完全未写服用方法。
医院对处方书写不够严格,为了进一步规范医生处方书写质量,医院组织医生学习了《处方管理办法》,但并没有加强督促,使中药处方中药名称、煎煮方法的规范化书写管理没有得到落实。
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不同产地中药的有效成分不同,功效也不同。例如:牛膝有效成分蜕皮甾酮含量河南沁阳0.140%,河北安国0.054%,对离体大老鼠子宫川牛膝呈抑制作用,怀牛膝呈兴奋作用[3]。川牛膝有通利关节的作用,怀牛膝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关木通成分马兜铃酸(毒性成分),马兜铃内酰胺,尿囊素等,有清心火作用。川木通主要成分为齐墩果酸型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及其糖苷、脂肪醇、β-谷甾醇[4],有利水通淋作用。中医药人员对中药名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张处方能否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除了临床医生对患者的正确诊断和合理用药外,调剂人员能否按照处方的需要付给所需药品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局对中医药的发展高度重视,但在制度和实际工作中还存在重西不重中的问题。国务院2009年5月7日颁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提出“简、便、廉、验”是中医药服务的最大特色,但这一特色优势当下反而成为中医发展的“劣势”。目前,由于财政补助不到位,中医药服务项目的价格不合理,以及“以西补中”的机制,使公立中医医院不但难以维护其公益性,也严重制约了其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药剂科必须严格把关,组织药剂人员学习药学知识,加强药剂人员的基础理论知识,在中药没有实现一药一名前,中药调剂人员除掌握中药正名外,还应掌握中药的地方习用名和别名,药剂科还要做好处方的质量监督工作,对药名书写不清或在调配中发现有疑问,应当及时与处方医生联系,不能随便猜测。药剂人员与中医师应加强配合,药剂人员在审方、调配中药和发药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发现不合格的中药处方一律退回给医生更改,提醒医生注意,直至处方合格方能调配。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是对中医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需要,因此,中医药人员都应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中药处方质量。
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医生对中药饮片的质量意识,处方药名应按中国药典规定的正名书写;须特殊处理的药物脚注不能漏写,使中药处方规范化。加强医师继续教育学习,医生除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药学知识的学习,熟悉常用中药的炮制规范、处方规则以及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加强医生的中药处方书写规范化,提高医生对正确中药处方意识,设立标准的中药处方模式。使用电子处方,避免处方不完整和字迹潦草的现象。对于某些特殊药物的煎法一定要在脚注中注明;对于毒性中药,应注意用药剂量,不要超剂量用药。在处方书写时,必须改掉处方书写不规范的不良习惯,避免别名、简化名、合并名等现象。
医院药事委员会要加强对处方的质量监督,为了提高处方质量,医院药事委员应要求医师参与处方点评,定期组织对处方的书写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目标考核中。医院还要组织医药人员对《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以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处方规范化书写的能力。
国家应该对中药的使用剂量重新进行全面整理,制定不同产地中药材的剂量标准。制定中药材的有效期、失效期报废制度。便于医师在开具处方时有据可依。
医院应适当培养临床中药师,参与临床处方药效分析。确保中药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既可节约中药资源,又可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更好地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体现中医药理论特色,发挥中医药临床治疗优势。推进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上新台阶。
[1] 梁进权,王宁生.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 (1) :56.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33,37,245,98,3.
[3] 周军.牛膝中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9, 21(3):66.
[4] 王新香.药用关木通与川木通的区别[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6):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