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云 张 怡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是指在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根据头颅CT表现将HT分为出血性梗死(HI)和脑血肿形成(PH)。临床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后自发HT的发生率为10%~40%,且溶栓治疗可增加这一比例[1]。HT多发生于大面积脑梗死,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从痰辨证论治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1年1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患者54例,诊断标准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相关标准。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及证候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均属痰热腑实证或痰湿蒙神证。排除发病超过2周者;原发性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脑出血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血管畸形(先天异常)或动脉瘤等引起者;对方案中所用药物过敏者;合并消化道应激性溃疡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4分,预计24 h内死亡者;发病前2周内或正在参加其他药物试验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男性17例,女性 10 例;年龄 43~79 岁,平均(67.30±9.06)岁;病情严重程度为轻型8例,中型15例,重型4例;中医辨证为痰热腑实证10例,痰湿蒙神证17例。对照组27例,男性15例, 女性12例; 年龄45~77岁, 平均 (68.85±7.14)岁;病情严重程度为轻型9例,中型13例,重型5例;中医辨证为痰热腑实证8例,痰湿蒙神证19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均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包括内科综合支持治疗,控制血压、血糖,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早期康复治疗等。治疗组加用中医辨证治疗。痰热腑实证采用大黄甘遂汤加减:生大黄5 g,甘遂3 g,胆南星15 g。痰湿蒙神证采用星附汤加减:天南星15 g,制附子15 g,人参20 g。每日1剂,每次100 mL,每日3次,口服或鼻饲。两组疗程均为14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4、28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生活能力状态评分;治疗前、治疗后14 d头颅CT情况及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检查以及治疗期间不良事件。
1.4 疗效标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均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序评分标准》[4]拟定。基本痊愈: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或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7%以内或增加。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用(±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见表1。治疗组治疗后14 d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28 d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或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n 治疗前治疗组 27 20.48±9.82对照组 27 20.96±10.36治疗后14 d 治疗后28 d 14.37±9.48* 8.56±9.85**△17.40±10.28 14.37±10.88*
2.2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组治疗后14、28 d生活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或0.01);治疗组治疗后28 d生活能力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s)
组 别 n 治疗前治疗组 27 3.30±1.32对照组 27 3.33±1.44治疗后14 d 治疗后28 d 2.37±1.33* 1.63±1.67**△2.96±1.51 2.70±1.61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中风一病源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 《丹溪心法·中风》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指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脾失健运,脾为湿困,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热极生风,上扰清窍是中风发病的主要病机。同时七情失调,气机郁滞,或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发中风均是由于热甚的缘故。中风多见于年老之人,正气亏虚是发病的常见内因。结合上述理论笔者认为中风的主要病因责之于痰,应从痰论治。热甚常为发病诱因,正虚常为内在因素。大黄甘遂汤出自《金匮要略》,在创新运用该方治疗中风时,取大黄泄热通腑、祛瘀止血,甘遂泻下逐痰之功效,加胆南星清热化痰、息风定惊,去阿胶以防养阴滋腻、湿热难祛,全方共奏清热化痰通腑之效。星附汤出自《普济方》,加减运用该方时取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制附子补火助阳、温中祛湿之效,木香恐行气耗气,去木香易人参意在补益正气、益气固脱,全方共奏益气化痰祛湿之功。
HT的发生涉及血管壁缺血性损伤,闭塞血管再通,侧支循环建立等病理生理机制[5]。脑闭塞血管再通引起再灌注损伤。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主要与氧化应激反应、炎性反应、钙超载、脑水肿和细胞凋亡等有关。白细胞介素(IL)-β和细胞黏附分子(ICAM)-1为脑损伤后的主要促炎性因子,参与再灌注区的炎性反应[6]。脑缺血半暗带神经元死亡以凋亡为主,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是胱冬肽酶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通过介导和执行死亡指令在凋亡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6-7]。研究发现大黄素甲醚可下调脑缺血再灌注后IL-β的表达,降低ICAM-1的表达,还可下调caspase-3的表达,抑制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8]。人参皂苷Rg1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所致脑组织内MPO活性及I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增高,还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症状,减少脑梗死面积,减轻血脑屏障的损伤[9]。笔者认为上述理论可能为大黄甘遂汤、星附汤加减治疗HT取得较好疗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本观察表明,从痰辨证论治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生活能力评分,提高临床疗效,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1]徐铅辉.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2):3904-3906.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6-4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6-58.
[4]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林智,苗玲.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分型与针对性治疗相关性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19(2):132-134.
[6]任丽,孙善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损伤的机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10(6):458-460.
[7]赵炜疆,徐超.Caspase-3参与缺血性神经元凋亡通路的研究[J].国外脑血管疾病杂志,2002,10(5):391-394.
[8]张平,苏立凯,李会敏,等.大黄素甲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拮抗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21(9):1829-1833.
[9]HU XiaMin,YAN ChangKai,XU ShiQiang,et al.Effects of ginsenoside Rg1 on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after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 rats [J].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2006,20(1):19-25.